分享

201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指导与精彩例文

 盈嫣然 2013-04-26
201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指导与精彩例文
点击加入语文备课大师交流群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本色、个性与雕饰、圆通之美的。如果说“棱角分明”的石头是一种本色之美、个性之美,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那些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的人,那么“圆润光滑”的卵石则是一种雕饰、圆通之美,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温和、成熟、稳重之人。

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石头”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保持本色之美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之美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有等等。

若从“卵石”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若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精彩,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

②在保持本色之美\个性之美的同时,学会圆通,倡导融合,提倡和谐。 ③世界需要多元,水中的石就服务水,山上的石就装点上。

人有各异的经历。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但只要不甘平庸,有所追求,就一定会使他们成就不同的辉煌。等等。

【精彩例文】:

我有我的滋味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是坚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是奉献,不需比较,二者的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没有优劣,更没有是非。

不用作比较,万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轨迹,只要能绽出独特的光彩,哪一条路是该偏废的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有梅花的风韵;“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有莲花的魅力。绚出自我就好。

我喜欢苏轼的大气与豁达,驾一叶扁舟,与鱼虾交友;饮一杯美酒,千里共婵娟。他的生命充满失意,无辜被卷入官场斗争,浮浮沉沉,身不由己,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子忘却了多少愁苦与辛酸,谁人知晓?然而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就是因为他的豁达。一段苏堤悠悠绵长,一碗东坡肉满口余香,一双木屐也有他个性的标识,一个苏轼举手投足都张扬着他的个性,留下他的芬芳。

你喜欢易安居士的舒缓与柔情,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你说那是你向往的生活,有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醒来便问海棠,感叹绿肥红瘦,那是一颗细腻的心,一种难言的情怀。李清照那一生,太多坎坷,太多孤寂,而你说你能感受她的伤痛,她的凄哀。

我和你不一样。我说我不喜欢那个整天戚戚哀哀感叹人比黄花瘦的女子,她的愁绪太多,阴暗了她整个人生。你说你不喜欢苏轼的处事,锋芒毕露,终究惹祸上身。

我不再言语。我们有着同样爱好诗词的情结,而我们选择不同样的人生。没有对,没有错,只有发自心灵的文学的共鸣与那同样珍贵的用心感受的过程。

我不用说服你去欣赏苏轼,你也不必强求我去认同李清照。让我们保留自己的独特。燕瘦环肥,有谁说她们不美?

我们都不一样,正如卢梭所言,“上帝用模子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我们不必有统一的理想,统一的见解,只要我们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拥有自己的天地,就让我们保留那些个性,那些独特吧!

百花齐放的春天,每朵花都是独特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一家都是不同的。我希望,我有我的滋味。

生命的形态

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或粗糙,或光滑,或平稳,或跌宕起伏……无论生命的形态如何,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变得和谐……

我们曾经感叹高山的雄伟,却忘记了卵石的细腻,我们曾无比骄傲于健全的肢体,却忘记了残疾为如何坚强不屈。我们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不一样的形态造就了不要样的个人世界,我们不必羡慕他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生命形态。我们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率赋予我们的形态与激情。

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是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必要保证。生命的形态给予我们独特的方式却展示自己,我们会在社会中遇到各种挫折,各种酸甜苦辣,但我们决不能扭曲了自己民的生命形态。因为它是我们的“身份证”,失去自己生命的形态无异于背弃自己民的人生追求,而往往背弃自己民人生追求的人,终将是一事无成的。生命的形态各异,让我们能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非凡的实力,而这也恰是社会需要的。于是我们立足了社会,在以后的岁月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形态,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奋斗。因此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便有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有了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基础。

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便有了自己飞翔的空间。生命的形态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教室,我们必须利用好它,使其能助我们一臂之力登上高峰,我们不会忘记刘翔人,他那惊人的一次冲刺,让我们看到他独特的生命形态。他在尽情地飞翔,以自己独有的生命形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永不言弃的真实一面,他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去追求自己民发展空间的信念。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个刘翔,但至少我们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会展翅在自己的天空中,释放自己的一份激情与能量。

拥有自己民的生命形态,只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

我们不会拒绝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形态,我们会倍加珍爱它。就以我们独特的生命形态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命的形态会国为我们的专注和努力更加高大。

【点评】:这篇文章能够准确地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引出“无论生命的形态如何,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变得和谐”,并从“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是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必要保证;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便有了自己飞翔的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分析透彻,语言富有气势,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世间事物千千万,却不是毫无用处,我认为只要应需而用,两样可为为世界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要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世界,要有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那么----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不在于伟大与渺小,不在于惊天地泣鬼神,只在于付出与奉献。由山石构成的雄壮的大山,凝成的挺拔的峰峦,为世界添了一份绚丽;由卵石做成的装饰,使人们的心情愉悦,为世界添一份绚丽。物如此,人亦如此。有才华的人为民办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清洁工为人们打扫街道……这一切,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为世界添了一份绚丽,因为他们付出过。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物也都有自己的特性,但若是一直隐藏,留着自己慢慢欣赏,最终也会成为墙角一堆无人注意的细沙,随风而逝。山石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它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所以它展现了自然的粗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是不可多得的饰品,它成了各种物体的装饰品,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它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香木存而不用,最终只是一堆废木,鲜花存而不开,最终只得枯残,同样,人们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人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色彩可言。这便是“人赤裸裸地来便人赤裸裸地去”吧,怎不可悲?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也是为自己的人生添辉煌。为世界添一份绚丽,在人生的洁白的宣纸上,便可描绘自己的愿望;在蔚蓝的大海上,便可随意幻想;在湛蓝的空中,便可自由的飞翔。山石成就了大山与峰峦,它便展现自然的粗犷,得到人们的赞扬;卵石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它便得到人们的赞美;司马迁完成了巨著《史记》,它便得到了人们的赞颂;李杜留下了千古佳句,他们便得到人们的尊崇……有失必有得,有付出必有回报!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人生便多一份辉煌。

无论你是山石还是卵石,也无论你是鲜花还是小草,发挥你的优势,实现你的价值,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点评】:作者用“为世界添一份绚丽”来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材料的关键。作者在论证时注意多角度分析,第一个分论点“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不在于伟大与渺小,不在于惊天地泣鬼神,只在于付出与奉献”,就扣住了山石与卵石对话的核心问题,分析深入,但二与第三个分论点略有交叉,希望小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引用材料得当,分析深刻,语言较老练。

山水朝堂

回首千年,那么多读书衣袂飘飞,缓步走来。他们或头戴纶巾,谈笑于朝堂之上;或赤足草履,闲荡于山水之间。羽扇一指,即是半个江山,妙笔一挥,成就洒脱人生。朝堂山水,山水朝堂。

但掩不住他们共同的身份:读书人,掩不住他们共同的理想:托起这个世界。

他们乘牛车、饮杜康、笑人间,青眼只留给知己,白眼傲扫凡尘。在竹林潇潇风声里,在湖水潋滟波光中,魏晋七贤把才华全倒进了山水,似乎只有那渲染开去的水墨画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背景。

他们是读书人,至死捍卫着那一身风骨,洁身远避荒唐的政治、惨烈的混战。也许,正是那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读书人精神支撑着他们傲然屹立,正是那关爱百姓、关爱生灵的读书人品质让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兵戈的指挥者。

是为了天下正道,天下太平,他们遨游在山水间。

他们着高履、执笏板、论政事,鞠躬尽瘁,夙兴夜寐。细细的一支毛笔,凝结了毕生的智慧、毕生的忧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秋风吹落黄叶,范公还在低吟;当老病只有孤舟,杜甫还在忧民;当雪岭阻隔壮志,韩愈又一次深情回望,回望遥远的京都,那里是他们心心挂念的朝廷,那里牵着芸芸百姓!巍峨朝堂,是他们人生的坐标。

他们是读书人,至死拖着那一身疲惫,投身官场,只为实现报国、为民的愿望。也许,正是那心忧苍生、匡扶社稷的读书人使命支撑着他们忧劳不辍,正是那不记私利,不畏艰难的读书人品格让他们永远也迈不开逃离的步子。

是为了天下正道、天下幸福,他们奔波在朝堂间。

山石自得于一身硬骨;卵石欣然于平滑体肤,但他们都是石头,都有最坚硬的本性、最坚强的本质。正像那些读书人,都有最坚定的信念、最执著的追求。

也许山水与朝堂,本已交融共生。不论在哪儿,不论是谁,都是为了天下。出世与入世,只关乎形式,无关目的。

再回首,豁然开朗,而那些先人,仿佛在天地之间,呼唤着我们,缓缓向前。顽石或是卵石,无甚差别。

【点评】:本文对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非常准确,文中所论两类读书人,人生道路迥异,但人格精神却完全一致,与材料中的山石与卵石一一对应。作者的知识储备丰赡,且调动自如,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整篇文章颇有文化散文的韵味,意蕴优美,堪称佳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得太痛苦。大师吩咐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味道如何?”大师问。“苦。”弟子吐了口唾沫。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抓一把盐放进湖里,说:“再尝尝湖水。”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你尝到成味了吗?”大师问。“没有。”年轻人答道。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弟子答道:“很鲜。”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出题者对原来的佛家故事做了巧妙的修改。原文是: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味道如何呢?”大师问。 “苦。”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 老者说:“再尝尝湖水。” 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呢?” “很新鲜。”弟子答道。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年轻人答道。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 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只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这则材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人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消解人生的苦痛”。现在出题者把最后一段删去了,考生对“湖泊”的理解可能会更加多样,试题也就更具有开放性,但材料的中心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的苦痛”,这也就是命题者给考生命出的话题,考生只需结合对“湖泊”的理解作出自己合理的回答。这里的“湖泊”当然可以指“宽大的胸怀”,也可以指向其他,如“崇高的境界”“高远的追求” “漫长的人生旅途” “国家社会的大环境”等,只要合理则可。但如果脱离了“如何对待人生的苦痛”这个话题,或是对“湖泊”没有合理的理解,就算是跑题了,如有的同学写“宽容”,有的同学脱离“人生的苦痛”只写“胸怀”,都是不切合题意的。

【范文】

正确地对待人生的痛苦

人生的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就像这一把盐的位置,溶于一杯水,它是涩的。溶于一湖水,则是鲜的。身经痛楚,却伤在心头。只是要看你自己将痛苦摆放的位置罢了。你若有意放大,那必将苦涩一生,你若有意弥治,那终会阳光依旧。

林则徐一生仕途不顺,甚至连降五级。但他并不因此而丧恼。因为他心中充满了人民的福祉,就无处容纳这微小的失意。先不说他那虎门销烟的千古功勋,只说他在被放逐新疆途中,主持治理黄河决口,在新疆帮人民修水渠,开垦农田……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恐怕是朝廷伤他最深的时候,然而他个人的痛,与人民的痛相比,这又如何!他的一把盐,撒在黄河,撒在天山,那痛早已随水流逝,随风飘远。

抱怨痛苦是把自己看得太重。

第一任美国黑人国务卿赖斯,她从小有着超人的音乐天赋,4岁开演自己第一声演奏会,八岁谱曲,刻苦练琴。但当她在音乐交流会上发现一群11岁的小孩竟可以轻易弹出她苦练一年的曲目时,她痛苦极了。想到自己12年的辛苦,心酸至极。但当她在经济领域取得成果并当选为国务卿后,回忆志这段经历时,她轻轻地说:“原来是把痛苦放错了位置。”这,就是赖斯。赖斯在渐行渐止中终天找到自己的湖泊。放下自己心头的沉重,前方依旧是一片天。

人生的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双耳。可贝多芬失去了。于是他便把上帝扔给他的一把盐相继撒向“英雄”“命运”“田园”,双耳早已不能束缚贝多芬在音乐路上的执著前行。他的激情与热情倾注在那一个个单弦音、颤音之中,并把痛苦绎化成一篇篇神话般炫美的乐章。我想,是这音乐成就了贝多芬,也是这份胸襟成就了贝多芬。

痛苦只是开始时上帝在我们心田中播下的种子,它总会萌芽,但我们却不可以放任它,留有它。既然在生命的图卷中我们可以描绘最浓烈的部分,那么对这些小小的不足为什么不去消弥?

生活就如一张纸,痛苦则像不经意间滴在上面的一滴墨水。我们何苦刻意去放大这滴墨的重量,而让它成为你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淡化它,忘记它,相信你仍可以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绚丽的生活画卷。

轻闭双眸,呼吸这大地地气息,呼出这心底的沉痛……

这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痛苦无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吟诵着这首诗,漫步于雨后空山,豁然开朗。官场失意又何妨?人生苦痛又怎样?于是他饮尽人生苦痛的浊酒,酒入幽肠,消溶在他明月、清泉的深广心境中。试问滋味,鲜凉!

人生的痛苦如手里的一把盐,浸入杯中则化作无尽的咸涩,然投于湖海,则消溶一份鲜凉。面对人生痛苦,我们打开我们的心胸,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则痛苦不再是一杯盐水而是沁人心脾的香茗。

我们乘坐在人生的客车上,从一个时代驰向另一个时代。在每一个远方,我们都感到无尽的苦感。于是有人就号呼:“我的人生这样不顺,我生活得这般痛苦。”我们总敏感于外物的冷寒热暖,却淡忘了痛苦的根源来自我们脆弱的心房。摆不开“利”的诱惑,逃不掉“欲”的浸染,每天奔波于金钱酒肉,纸醉金迷,怎不痛苦。孰不知,一个广阔的心胸,可以将痛苦消溶地不见痕迹。打开心胸,给自己一个崇高的心境。

当读到张爱玲,我总感一绺幽香,张爱玲的一生是痛苦的,痛苦是她灰色的童年,是她不幸的婚姻,是那个旧上海夜下孤独的舞步,上天好像把可以给予人间的痛苦全给了这位妙龄女子。而她面对这份苦痛,在桂树窗前陷入了对人生无尽的思考。坚持,奋起,执笔,这是她在她后痛苦时代的选择,她不写革命,不写战争,只写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她的这份阔达的心胸消融了苦痛,执笔耕耘,幻化为从《半生缘》氤氲中走来的仙女,在《倾城之恋》柔情中莞尔一笑的天使,散落在青石板一路的悄碎,妖娆了一个时代的轻脆。

陶潜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官场黑暗,仕途失意,但他埋头深野,伫立田园,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叹唱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与淡定。

苦难只是一把盐,浸入大湖,只剩清鲜。把心胸放宽,提升精神境界,痛苦将幻化为你的香茗。

定乎内处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升华心灵,斯已矣……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题意分析:本次作文属寓意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同样是面对狂风,大树的态度是“不屈”,结果是“折腰”;小草的态度是“屈身”,结果是“扬脸”。可见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讲“如何面对狂风”的问题:是应该“不屈”,还是应该“屈身”?二是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由此及彼,把握材料的深层含意。材料中的“狂风”象征“强大的敌人”“巨大的困难”等;“大树”象征“刚强”,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草”则象征“柔韧”,象征“能屈能伸”的精神。三是运用逆向思维,从材料倾向相反的方向思考。如大树宁折不弯,精神可嘉,却其不懂得审时度势,以硬碰硬的做法不值得效仿。小草审时度势,屈身伏地,保存实力,可谓明智之举;但这也可理解成“卑躬屈膝,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4、请以“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重新出发”是一个偏正短语。短语的中心词是“出发”,修饰语是“重新”。但是,短语的中心词是不是文章强调的重点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北京符号”,“北京”是限定词,“符号”是中心词。此题“北京”限制的是范围,重点是“符号”。文章要写某一事物之所以能代表北京的特点(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等等)。又比如,我们要写“北国之春”,前提是写春天(中心词),但重点要强调“北国”。文章必须突出“春天”在“北国”这一地域的独特风貌。再比如“不要轻易说不”。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主干是“不要说不”。议论的问题也是“不要说不”,然而议论的焦点恰恰是修饰语“不要轻易”。说不是应该的,但“不要轻易”,不要随便说不,为什么,轻易说不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轻易说不,脱口就“不”,问题的根子在哪儿。所以,审题是写作文的关键。而审题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能够从文题中读出试题导向、写作重点甚至其中的文化内涵。“重新出发”,重点一定要紧扣“重新”,在“重新”上做文章。对“重新”的理解要准确、全面、深刻,同时又能体现较高的文化素养。

对“重新出发”的理解:

失败之后,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为了哪个尚未达到的目标,接着来,或者从头再来(对“重新出发”的诠释)。失败之后的重新出发不是重蹈覆辙、复制失败,而是重新振作,消灭错误,探索新路,避免绕弯儿。“重新出发”是坚毅刚强,愈挫愈勇的精神体现。“重新出发”是告别错误的一声再见,是从头开始的一声召唤。(对“重新出发”精神的理解、解读)

胜利之后或成功之后,一个过程圆满地结束了,然而,生无所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成功的花环里,要去攀登人生的下一个颠峰,更上层楼。只有重新出发,我们的人生才能时时充满活力。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永远在下一站(对“重新出发”的诠释)。重新出发是人生活力的体现,是昂扬的奋进精神的体现。重新出发是不满现状,憧憬未来,敢于拼搏的积极用世精神。(对“重新出发”精神的理解、解读)

“重新出发”是新希望的开始,是再次尝试的开始,是新人、新事、新思想、新方法、新过程、新组合的重新开始。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是冬去春来,除旧布新。

“重新出发”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坚毅奋进、百炼成钢的精神体现。

满分作文点评:

重新出发

    生命中的泥泞一次次裹挟了向前的脚步,生命之河的沉浮掳掠了人们一次次的追寻。生命恰如一场旅行,一次次错误的轮回,一次精神的跋涉,沿途那不期而至的深重与苦痛却无法磨灭人愤懑追求美好、深致、高贵的意志。

    灰色日子需要我们重新出发

    譬之如鲁迅抄魏碑,譬之如刘半农作打油诗,真正的人生不是惰性与怨望的放纵!我们至少不应耽于等待。用灵魂作为保证,让思想成为我们应对浑噩人生的利器,让那灼灼真知成为重新出发的契机与起点。季羡林先生文革时期遭遇的大痛确实瞬间坍圮了他的道路,所幸他那至深至善的境界引领他重新出发。也许之于他,重新出发承载了过多的不堪与孤绝,但重新出发无疑使他的人生更有张力。《罗摩衍那》就是在那种时期那种心态下淋漓而出的。重新出发所蕴含的智慧与涵养赐予他“圆融无碍”的深致与温暖,他亦应在一次次的重新出发的过程中觅得了“人到无求”的最高的境界。

    重新出发,是对生命质量、灵魂通透、精神成长的一次次检索与澄清。生命所有的美好无不是在频繁的检视中艰苦的坚守、执着的追寻中保持、保护下来的。正因为永远不存在一马平川的坦途,所以重新出发被寓于自我救赎与自我断裂的含义。

    史铁生在千年静默的地坛之中找寻着自己千年的古远,他失去的双腿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都赋予他重新出发的权利,也正是因为他的重新出发,酝酿了这世界的一种品质,一种规格很高的宁静。

恰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的豪迈是她的重新出发,恰如韩愈痛失爱女之后仍造福当地是他的重新出发。重新出发已在千年捭阖的岁月长河中凝练为一种时尚的经典,它已固化成为一种情结,不时牵动我们纤细的神经,让我们对着时空进行长久的凝望……

    评点:本文是彭程同学的考场作文。作者冷峻而理性的思维,圆润而厚重的文笔,让文章彰显出一种力度,一种光彩。

   “重新出发”这一命题,很多同学在“出发”上可以说是做足了文章,而“重新”的内涵显得肤浅、空泛,缺乏理性的思考。彭程同学的这篇文章,恰恰在这一点上显示了自己的深刻思考。她不仅抓住了“出发”来写,更可贵的是很好的诠释了“重新”的含义。正如作者所说:“重新出发是对生命质量、灵魂通透、精神成长的一次次检索与澄清。重新出发被寓于自我救赎与自我断裂的意义。”再如“用灵魂作为保证,让思想作为我们应对浑噩人生的利器,让那灼灼真知成为重新出发的契机与起点。”这类充满理性分析的话语在她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其文章的冷峻、理性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不仅如此,作者还能用自己圆润厚重的文笔把重新和出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好的阐释了命题。

   另外作者信手拈来的论据(如:鲁迅、刘半农、季羡林、史铁生等),恰到好处的引用,娴熟的语言,精当生动的词语(如:裹挟、检索与澄清、自我救赎、自我断裂等),也使文章充满了一种文气和文化修养的底蕴。不愧是一篇优秀作文。

重新出发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一个极其夺目的部位是‘贬官文化’,正是一笔笔血红色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是啊,许多文人在得意之后失意,然而他们并没有颓靡堕落,而是收拾精神的包裹,重新出发,在羁旅漂泊中走到另一种璀璨深远的境界。(点题:重新出发:没有颓靡堕落,而是收拾精神的包裹。)

    是谁的扁舟在气势磅礴的洞庭湖上飘摇?杜甫,你的身世坎坷跌宕,如这一叶孤舟。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崇高理想,在十年寒窗苦读后金榜题名,在被授予官职后喜出望外。然而世事难料,一笔御批勾去了你的乌纱,但是你并未沉沦。你并没有将头顶上的白云撕成六月的碎雪,因为你并没有时间去清算自己的委屈,因为你看不到这种自爱自怜的词;你并没有如李白般“且放白鹿青崖间”,你也并不能像庄子般无为自在。

    杜甫驾着一叶扁舟,重新出发。没有了官位,处江湖之远依旧心系朝廷;没有了府邸,却有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他用他的思想行动和文章验证了“文章憎命达”的魔咒,也阐释了重新出发的含义:除了理想、精神的包裹外,功名利禄可有可无。重新出发就意味着选择另一条路,放弃原来那一条走不通的道路,有时才会到达一个离天堂更近的目的地。

    倘若杜甫也如屈原般吟着“举世混浊我独清”之后选择离去;倘若杜甫也如霸王项羽般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后自刎。于历史,那么历史上就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圣”。多了一位自爱自怜瘦如黄花的可怜虫;就会少了一张令中国人永远秘藏的圣符,一个能代表中国文人精神气质的人;于杜甫,他也就谈不上什么如椽大笔绘出撑天大志,谈不上什么忧国之沉郁成就一代“诗圣”。(通篇举杜甫一例,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正反剖析,深刻分析,叙述分析间表现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杜甫身上的重新出发是“心系朝廷”、“大庇天下寒士”的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没有了官位,处江湖之远依旧心系朝廷;没有了府邸,却有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他用他的思想行动和文章验证了“文章憎命达”的魔咒,也阐释了重新出发的含义:除了理想、精神的包裹外,功名利禄可有可无。”句式整齐而有变化,“验证了魔咒”、“阐释了含义”表现了一定的语言品味,给人以语言的美感。)

    重新出发很难,因为当自己受不到上帝的青睐,曾经拥有的却被无情褫夺时,人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但有时不得不重新出发,而且还需带着理想出发,哪怕是怀揣着如钓者般的空想。尤其是在我们感慨文人文化人格逐渐丢失、文人文化脊梁逐渐软弱的今天。。

在尚未被名利拖垮前,是否更该沉思?

评语:通过对杜甫遭遇的分析,表现了被朝廷冷落的文人的高贵品质:“位卑不敢忘忧国家”,也揭示了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的原因。全文语言颇有文采(点评)。

争议作文点评: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㈠分析材料,把握要素特点,明确材料含义。 

人说“黄金有价瓷器无价”,珍贵的瓷器,给人们的感觉是精致、细腻、光洁、古朴、端庄、恬静等。总而言之,给人美丽、高贵、典雅的印象。而破布、废纸,破烂不堪,看起来毫无价值,两者似乎毫无关联,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放在一起,让人感到非常不般配、不和谐。但实际上,在运输过程中,将瓷器用破布、废纸包裹起来,能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从而保护瓷器免遭破损,在这里,看似一文不值、累赘无用的破布废纸却派上了大用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自身潜藏的价值。 

归纳要素特点: 

瓷器:精致、细腻、光洁、古朴、端庄、恬静、美丽、高贵、典雅 

破布废纸:看似一文不值,累赘无用,低贱、卑微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反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悲剧。要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弄清关键词的喻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全面理解把握材料。 

瓷器:指现实或理想中美好的人与事。 

破布废纸:指低贱卑微看似无用、累赘,不合时宜,不合时代潮流,实则不可或缺,为人生社会保驾护航,能够保证健康发展的人或者事物、品质。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明白材料意在告诫我们:不可短视:人生不能忽视、抛弃像破布、废纸这样的品质能力。      社会不能忽视抛弃这样的群体、传统。 

㈡多方面提炼二元关系: 

提炼二元关系要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从两个要素具有鲜明对比的特点入手: 

1、高贵与低贱(卑微)   高贵离不开低贱(卑微) 

从要素的表象与本质入手: 

1、无用与有用 

2、看似无用实则有用 

3、看似累赘与至关重要(身价不菲与一文不值) 

因材料要素具有比喻意义,因此,在深刻理解二者特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相似联想: 

有同学直接用:瓷器与破布  正确但没有什么亮点。 

相似联想: 

莲花与污泥(鲜花与牛粪) 

鲜花与泥土 

英雄与群众 

雕像与底座 

封面与封底(人们容易注视精美的封面,而忽视朴素的封底,需知缺乏封底的图书也是不完整的) 

㈢延伸拓展,深层挖掘 

繁华热闹和谐文明的城市离不开卑微、低贱像骆驼刺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边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