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的性格与科学创造

 素颜MM 2013-04-26

 

科学家的性格与科学创造

神寄的翅膀
——
科学家的性格与科学创造(魏文斌)
  人们常用翅膀来赞誉那些对自己事业有巨大帮助的事物。我国春秋时代的齐桓公说:“寡人之有仲父(管仲)也,犹飞鸿之有羽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这些无疑都很有道理。但是,对我们每个人事业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翅膀,那就是优良的性格。 不少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才能的潜力,大部分人本来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然而事实上,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太少了。造成才能埋没的,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良性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性格主要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起着主导作用, 对人的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28 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长达 40 年的观察与研究,结果发现,观察对象中,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最大的 20%和成就最小的20%这两部分人,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个性心理品质不同。成绩最大的一组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如进取心、求知欲、自信心、意志顽强性、献身精神等,明显地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于是他宣称:创造发明需要借助于良好的性格。 日本京都大学的田口英子也曾对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的性格特征专门进行过一次征询调查,被她列入调查对象的共有168 人,其中个人持有 30 项以上专利和受到过国家表彰的科学家、发明家有 110 人,从事电气实验 研究而获得特殊成绩和贡献的研究员有 50 人。征询结果表明,这些人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具有恒心、韧劲和能力的持续性。他们都能“长 期从事极为艰苦的工作,甚至在看来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底。”儿童时代就具有顽强追求知识的欲望。他们幼年时常常“对难以想象的 新奇东西看得入了迷,不管要挨多么严厉的训斥,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总想去试试。”具有鲜明的自立、自主的独立倾向和独创性格。他们常留心周围的事物和见解,但不轻易相信,凡事有主见,“不以别人指示的方 法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有雄心,肯努力,不甘虚度一生,“想为世间留下一点卓著的业绩。”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和他人开展热烈的争论,而且争论中常常“居于支配地位”。精力充沛,于劲大。“工作中始终充满着力量。”


  特尔曼的考察,田口英子的征询,结论基本一致:凡是在科学上有所 造就,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都具备许多优良性格。如果忽视性 格的陶冶与优化,让许多不良性格支配自己,即使有较高的智力和才能, 也会被不良性格所压制而发挥不出来。那么,科学家的优良性格具体表现 哪些方面呢?它们对科学创造又起着怎样的影响作用呢?

 

1.谦虚和自信
  谦虚这种美德使科学家有更高的上进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虚心学习, 广采百家之长,以补自己之短,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不断克服满足情绪。 而骄傲则会瓦解斗志,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减弱创新意识,失去友谊和朋友。牛顿自谦自己是站在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尔这些巨人的肩上,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他在临死前不久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象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一会儿找到一 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未被认识、未被发现。”爱因斯坦极大地发展了牛顿力学,把它推进到相对论的崭新阶段,作出了划时代贡献。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们学 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但是,谦虚也有一定的限度,过分的谦虚就会导致失却自信。而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有时具有一种神奇的 力量。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曾谈到他在中学时代的一段往事: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了改变部分学生不求上进等不良风气,从 300 个学生中 挑选 60 人组成了“荣誉班”。钱致榕就是这个班的学生。这些学生被告知, 因为他们有发展前途才被入选。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对前途充满信心, 学习刻苦、自觉,成绩优异。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数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几十年后,钱教授遇到那位老师,提起此事时,老师告诉 他,这 60 名学生当时是随意抽签决定的。这种心理现象,可称为“自信效应”。它表明,自信心能化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当然, 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无视科学的盲目自信。相反,一个人如果自卑感很强,就会畏缩不前,害怕失败,一事无成。

 

2.立志和毅力

立志是科学家取得创造成功的先决心理条件。只有树立起远大志向,才能激发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热情,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 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 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 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秉性奇 特,从小读过很多书,“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虽然他酷爱读书, 但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视功名富贵如粪土,摒弃科举入仕之途。他喜欢的是古今史籍、山海图经、舆地志和游记、探险记等一类的书籍,使他对祖国壮丽山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发现,在众多的古代地理书籍中,所记载的多是疆域沿革和建置风俗等,很少介绍各地的自然地理景观, 并且有不少是“承袭附会”、随意穿凿的,以致辗转相抄,以讹传讹。而对山川的记述都十分简略,且仅限于中原一带,缺少对边远地区的记载。 于是,少年时代的徐霞客,便暗暗立下了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的志向和探索长江源头的宏愿。


  他的非凡志向不仅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而且受到了母亲的热情鼓励。古时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戒律,但他的母亲却鼓励儿子到外面去增长见识。父亲去世,丧期刚过,她就对霞客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怎能为了我象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一样呢?”她特意为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以壮行色。22 岁那年,徐霞客辞别老母和新婚的妻 子,脚着卫芒鞋,头戴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远游的征途。从那年起,到 56 岁生命的终结,整整 34 年间,徐霞客柱一根手杖,携一床袱被,与长风为伍,以云雾作伴,攀险峰,涉危涧,饥啖野果,渴饮清泉, 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考察山川真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江苏、安徽、贵州、云南等16个省区,写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系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在世界地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意志的顽强性在科学创造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人的性格来讲, 即是指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毅力。在科学创造 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难险阻,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万难不屈的坚强意志,才可能在科学的常青树上结出丰硕之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 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 到光辉的顶点。”很多著名科学家极重视这一点。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贝弗里奇认为:“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

  

巴斯德抱着为人类解除痛苦的崇高志向,将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研究细菌和防治人畜传染病的工作之中。1865 年,他成功地用选种选桑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然而,他的健康却受到损害,左半身开始瘫痪,父亲和两个女儿又相继去死。但疾病和不幸,并没有征服坚强的巴斯德。1877 年, 他又成功地治好了一种被称为“炭疽”的发生在羊身上的传染病,并将之推广到防治猪瘟和鸡瘟上。1882 年,巴斯德决心攻克狂犬病的难关。实验开始时,他找了许多疯狗、疯豚鼠、疯兔子关在试验室。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希望能找出使它们致病的细菌,结果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死了。而这时的巴斯德已年过六旬,半身瘫痪虽有恢复,但鬓发灰白,衰弱不堪。助手们一个个都灰心丧气,巴斯德还是坚持试验。经过千辛万苦的研究和一次次的失败,终于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培养狂犬疫苗的方法,轰动了整个世界。

  
  美籍西班牙人奥乔亚是生物化学家,由于同别人一起“发现了核甘酸生物合成机制”而分享了1949 年诺贝尔奖。可是不到一年,人们就发现奥乔亚的“发现”是错误的,这是一次“错发了的诺贝尔奖”。造成这场风波的原因固然在于斯德哥尔摩评奖委员会过于繁忙和不慎,但对奥乔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奥乔亚面对错误和挫拆,下决心从跌倒处站 起来。他从1960 年起开始研究基因信息密码的破译和释读,两年多的时间里“卧薪尝胆”,几次曾被别人超过后又奋起直追,终于在 1962 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由于顽强的努力,在此期间又用他那曾经引起公众非议的 “生物合成酶”合成了多种人工 RNA(核糖核酸),因而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大大超过别人的成就。尽管评奖委员会没有再次给奥乔亚授奖,但他 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赢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

 

3.冒险和勇敢

冒险是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献身事业的又一重要性格特征。

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称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 冒生命危险,从事崇高的创造性劳动。北冰洋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浮冰世界, 在高寒气候下,冰块挤着冰块,终日在海上流荡,相互撞击着发出震耳欲 的轰响。而美籍挪威探险家司蒂芬森率领的探险小分队就在这种条件下 艰难地行进在无边无际的浮冰上。他们随身所带的食品在 40 天内就吃完 了,于是只好靠猎取海豹和北极熊充饥,有时只能生吃,没有水喝只好烧鲸脂融化冰块,有时还得饿肚子。然而,他们却凭着一股冒险精神胜利到达了目的地,先后在北极圈内逗留了11 年之久,其中 6 年是单靠猎取野生动物来生存的。司蒂芬森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敢在没有粮食、燃料情况下到达北极的探险家。日本的“探险怪杰”植村直己,20 多年间,在万仞断壁、冰峰,鲨蟒出没的江河险川,以及人迹未至的冰原高山和“风暴之家”, 只身探险,征服了北极和五大洲的最高山峰,被誉为“世界上最勇敢的运动员”。


  冒险总是和勇敢联系在一起的,敢于冒险的人必定是勇敢的人。献身 科学事业,正需要这种特殊的勇敢。血液循环论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哈维,还在大学读书时,听到布鲁诺因支持哥白尼天文学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消息,深知继续研究血液循环也可能遭到同样的命 。因为已有一位维萨里因研究血液循环,被教会认为是异教徒,指控他犯了“盗尸罪”,先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在流放途中因船出事而遇难;又有一位塞尔维特因发现了肺循环,被活活烧死。但是,先驱者的英雄业绩鼓舞着他决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坚持研究,终于取 得了成功。

 

4.怀疑和创新

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如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徐霞客在考察过程中,对所见到的一些奇怪的地理现象,总要溯本求源, 弄个水落石出。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九龙江)的研究,就一直为后来的地理学家们所津津乐道。这两条河分别发源于黎岭和马岭,二岭的高度基本相等,但一条水流湍急,另一条却比较平缓。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终于找出了“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的 原因,得出了流程与流速的关系是“程愈近而流愈急”这一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

  长江发源何处,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古书上虽有记载,但多属传说, 从来有人实地考察过。到了战国,一部叫《禹贡》的地理书提出了“岷山导江”的说法,为后来的地理图志所沿用。徐霞客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大胆地提出质疑。为揭开长江源头之谜,他“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 门金沙”,探明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又北曲为叙州大江,与岷山 之江合”,比岷江长一千余里,从而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源,并写出了著名专题科学论著《江源考》。徐霞客由于当时考察范围的限制,未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这种敢于冲破儒家经典桎梏的科学精神却是非常可贵的,也为我国长江源头考察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科学创造就是探索未知。要进行探索,当然要有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如果一味模仿、机械师承、照葫芦画瓢,不敢开拓,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对科学家而言,特别需要独创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需要一种敢闯禁区、敢越雷池的战斗风格。科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都是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很爱读摩尔根的 著作,十分推崇摩尔根对遗传学的杰出贡献。摩尔根的“基因”说认为,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之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是因为受染色体化学成分控制的缘故。而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是受细胞核控制的,只有细胞核才是决定细胞如何分化、 如何产生后代的主宰者。童第周面对摩尔根建立的“基因”说理论,并没有盲目拘泥于他的定论。他认为,细胞是一个整体,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辩证关系,而这种关系也一定会在细胞分化、个体发育和生物性状的遗传方面表现出来。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实验证明:生物性状并不是细胞核单独决定的,细胞质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震撼和动摇了摩尔根“基因”说的 理论,使遗传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既然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那么,能否有意识地培养上述有利于发挥创造才能的性格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 的,它具有绝对可变性和相对稳固性。陶冶和优化性格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在的环境潜移默化,诸如家庭、学校、社会对性格的塑造,又有内在的自居激励,内省、慎独、陶冶思想情操、强化自我意识等,都是性格修养的好方法。当然,优化性格不是容易做到的,它需要长期努力。只有坚持培养优良的性格,克服骄傲自满、消极自卑、胸无大志、意志薄弱、 依赖盲从、拘谨胆怯等不良性格,才能插上神奇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