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圈2号 你还好吗

 释怀斋 2014-07-22

  

             生物圈2号 你还好吗

 

               生物圈2号也吸引了中国科学界的目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林光辉博
士在生物圈2号的科研成绩提供了为期三年的海外青年科学家合作基金,邀他回国与中科
院合作开展中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视为反面教材的生物圈2号现状如何?它还是“奢侈的伪科学”吗?美国石油大
王所投的巨资是否打了水漂?
  若干年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再造一个“迷你地球”的实验失败后,耗资
2亿美元的“生物圈2号”一时间成为笑柄,甚至被斥之为“奢侈的伪科学”。直到今
天,生物圈2号仍然被很多人看作是藐视自然的反面教材。然而,或许很少有人注意
到,这些年来生物圈2号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生,成为一个绝佳
的旅游胜地和教育基地;尤其重要的是,它渐渐赢得了科学界的尊重,成为一个非常难
得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效应的研究中心。
  “奢侈的伪科学”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
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
存空间的可能性。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为此憧憬不已。
  从1984年到1991年,巴斯个人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
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占地13000平方米,仿佛一个巨大
的温室,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应有尽有。“生物圈1号”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顾名
思义,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迷你地球”。
  1991年9月26日,生物圈2号迎来第一批志愿者,4男4女开始了为期两
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这些居民事先花去几年时间接受了工程、农业等方面的良好
培训(其中一位甚至接受了牙科训练),拥有每年耗资百万美元的技术支持,各种各样
的灾难仍然接踵而来: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蟑螂和蚂蚁却儿孙满堂;更为糟糕的是,
到了1993年1月,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不得不从外界
补充氧气,自给自足的幻想彻底破灭。
  实验失败了。经过短暂的休整,生物圈2号又迎来了第二批居民。5男2女住了个
半月后,由于笑气(N2O)积累过多,在1994年9月17日被迫离开,实验再度
以失败告终。打那以后,再也没人在生物圈2号中过日子了。
  一个“乌托邦”式的科研计划宣告破产,生物圈2号遭到了一些人无情的嘲笑,有
人甚至斥之为“奢侈的伪科学”。
  当然,生物圈2号也使人们更加明白一个看似浅显的道理:“目前地球仍然是人类
的惟一家园。”不仅如此,它还在不经意间给人们留下了一些佳话。
  生物圈2号称得上是一个“小联合国”,居民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尼泊
尔等7个国家。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培育出了爱情之花。实验结束几个月后,两批
居民中分别有一对结成伉俪。这或许应了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
  另外,由于粮食歉收,生物圈2号的居民不得不控制饮食。结果第一批居民中的4
名男性体重平均下降18%,4名女性体重平均下降10%,胆固醇的平均值由195
下降到正常值125,使得这些平常为减肥而痛苦不已的人平添一份惊喜,真可谓无心
插柳柳成荫。当时的一位居民、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沃尔福德教授甚至
继续维持当时的食量,“因为那样有助于健康”。
  走出乌托邦
  痛定思痛,巴斯决心调整生物圈2号的定位。于是,他求助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
家,看看用2亿美元打造出来的生物圈2号到底能做些什么。
  1996年1月,巴斯干脆把生物圈2号交给哥伦比亚大学打理,并投入4000
万美元作为今后5年的改造和运行费用。经过一番考虑,哥伦比亚大学计划把生物圈2
号改造为一个致力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心,同时请来威廉·哈里斯担任新的负责
人。哈里斯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作多年,是一位管理大型科研项目的高手。
  其实,建造生物圈2号的2亿美元并不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全打了水漂”。就
拿容量高达378万升的人造海洋来说,无疑是研究海洋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大
概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哈里斯愿意接手烂摊子的原因之一。
  处于转型期的生物圈2号,首先迎来的是痛苦和迷惑。关于生物圈2号究竟可以派
上什么用场,科学家们就出现了分歧,有人希望把生物圈2号打造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
研究中心,有人则希望着力于全球变化效应研究。再加上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转型计
划一度受挫,士气因此大受影响,一些科学家先后离开了生物圈2号。
  有道是,峰回路转。两年后,人造海洋终于“溅起了一些水花”。发表在1998
年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随着生物圈2号内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含量的增加,人造海洋中珊瑚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这样一篇论文,对外行来说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对生物圈2号来说却大概算得上
一个转折点。在全球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今天,那篇论文清楚地表明:生
物圈2号恰恰是研究全球变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一个理想平台。
  2001年4月,世界著名植物学家贝瑞·奥斯蒙德接替哈里斯领衔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研究中心的林光辉博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已有多项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
研究项目正在生物圈2号开展,吸引了不少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新的梦想
  生物圈2号昔日失败的阴影正在逐渐消失,全新的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
  据林光辉博士介绍,2001年12月,在生物圈2号召开了一次有世界各国科学
家和美国能源部官员参加的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对生物圈2号过去5年的科学研究成果
做出高度评价,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计划。
  如今,生物圈2号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手中的一张王牌。“我们的目标是,将生物
圈2号发展成对地球系统的科学、政策和管理事务进行教育、研究和交流的首选。”该
校副校长迈克尔·克罗说。与当初那个受人嘲笑的目标相比,这个目标更为务实,但同
样是野心勃勃。
  由于生物圈2号过去5年的表现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合同期满后,哥伦比亚大学又
与巴斯续签了10年。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决定从2001年到2005年投入200
0万美元,巴斯也表示要追加3000万美元。
  当初曾被人讥讽为不懂科学的巴斯,对科学研究可说是“仁至义尽”。在2002
年1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格丽特·霍洛韦撰文称,到2010
年,巴斯很可能最终以象征性的100万美元,将生物圈2号及周围100公顷土地卖
给哥伦比亚大学。
  历经风雨的生物圈2号,它究竟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新的梦想会实现吗?新
的努力会再次遭受失败吗?或许,洛克菲勒大学乔尔·科恩和明尼苏达大学戴维·蒂尔
曼的话能给我们以信心。
  这两位科学家认为,生物圈2号与哈勃望远镜有某些相似之处。耗资巨大的哈勃望
远镜刚刚上天之时,由于所拍照片模糊不清而备受批评,但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天文学研
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样地,生物圈2号也有望在今后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的
重要基地。
  在科学研究上,恐怕没有人能够保证,只要有投入就一定会有回报,古今中外都不
乏数以亿计的投资有去无回的实例。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明白科研计划失败的真正原
因,是否真正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生物圈2号的今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
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