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27

意在笔先 为文之要

作者:陆  波

      从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看,高一年级的作文训练多偏重于记叙文。大多数高中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北京大学的刘锡庆先生甚至“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从高考阅卷反馈的情况看,记叙文获得高分的比例远高于议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永康教授多次挑明了说过: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因此,本文主要谈谈记叙文的写作问题。
  记叙文的写作同样是千头万绪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细节……本文主要谈谈立意问题。
  一、立意在记叙文中所占的位置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曰:“语之所贵者,意也。”
  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之统帅。
  文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古人意在笔先,故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手忙脚乱。”就是说想好了再写就会从容不迫,写起来再想就会顾此失彼。
  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有言:“作文之术,诚非一二言能尽,然挈其纲维,不外命意与修辞二者而已。意立,而辞从之以生;辞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依,不可或离。”说的就是只有中心思想确定了,才能有可吐之言;有可吐之言,才能谈到语言的修饰。而参照唐代文人李翱的“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的卓见可知,虽然“命意与修辞”“二者相依,不可或离”,但是还是要先考虑立意。
  可见,立意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
  我们知道,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而交流的好坏成败,取决于技巧,更取决于态度和内容。如果你的作文态度不诚,内容不善,外形不美,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而立意是内容的关键。
  立意的新颖与否,深刻与否,高远与否和智慧直接关联。善于感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难得!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为你所捕捉住的“风景”“灵魂”就能够作为你文章的立意。
  二、记叙文的立意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信马由缰,缺乏立意意识。古人云:“文以载道。”如果把“道”从儒家思想的层面泛化为文章的主题,可以知道,大凡做文章,都是要有所寄寓,有所承载的。所谓作文,就是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思想、感受、体悟的。因此,信马由缰,不知所云是为文之大忌。
  八面出击,立意杂多混乱。这是立意问题上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在一篇文章中企图表达杂多的思考,因而显得混乱。既然作者抓不住中心,读者自然也弄不清该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八面出击的结果,其实是“一面”也不能“击破”。
  聊胜于无,低幼倾向严重。在高考阅卷点反馈的信息中,作文的“低幼化”是个高频出现的主题词。身为高中生,全然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神采,也鲜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文章中表达的多是微小情感、琐屑体悟,少见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主题也算是有,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是非不清,表达不良情感。也许和识见所达到的层次有关,也许受“另类作文”思想的影响,对所叙写的事情所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不很恰当甚至很不恰当,是非界限不清,甚至还表达了不良情感。诸如不管什么情形,对欺负自己的人要采取“直道”而非“恕道”;因为林则徐等名人也受贿,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都不要“廉”,等等。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熙载也说过:“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就是说,确定主题,如果没有高远出众精深周密的见识,就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而要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就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高超卓绝的见识。有了高超卓绝的见识,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识”从哪里来?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途径。
  训练提炼剪裁的技巧。“桐城派”大家姚鼐在《惜抱尺牍》中写道:“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这“一定”与“无定”实际上还是说写文章是有“法”的。因此,训练提炼剪裁的技巧对解决立意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春秋左绣》宣公十二年评语中论及文章的“十要”:步步联络,各成片断,两两相对,宾主互用,整散相配,错综变化,提清线索,布置安详,收束严重,立言得体。于忠善先生以为,“十要”之中,线索非常重要。因为没有线索就谈不上联络,片断、宾主、变化、整散等都要支离,当然更谈不到布置安详了。而线索或是一人,或是一事,或是一理,或是一物。总之是个“一”字,要“一”以贯之。而你为什么写这个人,叙这件事,明这个理,状这个物,潜藏在“为什么”后面的就是你这篇文章的主题。
  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依笔者的体会,一旦运用了发散思维,许多问题都能化难为易。譬如我们就“沟通”构思一篇记叙文,可以写“沟通的外延”问题。诸如语言的沟通,行为的沟通;心理的沟通,生理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思想的沟通……可以写“沟通的前提”问题。诸如人格平等,胸怀博大,智慧超群……可以写“沟通的方式”问题。诸如书面交流,电话联系,面对面交谈,通过中介人……可以写“沟通的环境”问题。诸如国家领导人之于联合国之类的“峰会”场合,师生之于教师办公室或教室,生意人之于茶楼酒馆,情人之于咖啡馆……可以写“沟通的对象”问题。诸如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与青山对话,和流水交流……);人与动物的沟通(我对小鸟说,与猫面对面,和孔雀零距离……);动物与动物的沟通(龟兔赛跑新编,猫与狗的亲密接触,老虎和狮子的强强联手……);动物与植物的沟通(小鸟与森林的情谊,蚕对桑叶说……);大自然与大自然的沟通(绿水与青山之间,阳光和绿叶之间……);甚至还可以写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不是有人说“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吗!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写“沟通的结果”问题。你可以为沟通大唱赞歌;殊不知,沟通也有负面的效果,譬如坏人在做坏事前也是要进行“沟通”的,这样的“沟通”是勾结,是密谋,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成功地解决了立意问题,就是抓住了记叙文写作的“牛鼻子”。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作者:陆  波

      忽然发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没有谁能够离开阳光生活下去;然而,从小到大,可是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支付过一分钱?
  空气,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空气。可从古至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埋单?不论商人还是明星政要,他们一样地呼吸着充盈着天地间的空气。
  亲情,是免费的。每一个婴儿来到世上,都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可从没有哪一个父母对孩子说:“你给我钱我才疼你。”父母的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父母的衰老而削弱;只要父母还活着,这份爱就始终如一。
  友情,是免费的。真正的朋友的相交不带功利性,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去品味一种真挚情感。它是一种淡如水、浓若醇的友情。
  爱情,是免费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倾慕,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风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挚爱,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与最坚实的依靠。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更是金钱买不来的。
  目标,是免费的。不论是锦衣玉食的王子,还是衣不蔽体的流浪儿,只要愿意,就能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既可以辉煌也可以朴素,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拥有。
  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得到。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华,还有灿烂的星辉……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再不要对着苍天唉声叹气;苍天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苍天早已把最珍贵的一切,免费地馈赠给了每一个人。我们要学会知足和感恩。


长安

作者:陆  波

      午夜梦回,却无端地走近你,和着你渭水河畔沉重的呼吸,还有终南山峰顶的孤云。
  长安未见,却分明看见朗月中清冷的雾气中,百里秦川的沧桑。
  仿佛看见,满刻着人面鱼纹的半坡上,那个怀抱陶罐的女人在长安恢弘壮阔的画卷上,用粗糙的树枝划上开头的一笔,注定这个秦川大地上的城市高贵而又坎坷的宿命。
  仿佛看见,那个叫赢政的人,力扫六国,诸侯尽西来。长袖一挥,剑影刀光;铁戟指处,尽入版图。
  仿佛看见,那个名叫张骞的勇士,率领着马队由长安出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驼铃声声中,漫漫黄沙里,踏出一条遍穿绮绣的丝绸之路。路的起点,是长安。
  仿佛看见,霍去病少年英武,率大军从长安城出兵,旌旗猎猎,号声震天,捷报一次又一次敲开长安的城门。大漠中骇人的厮杀,冰冷的刀光,未能使他倒下,然而,英才天妒。那一天,长安睡着了。突降的疾病使他年轻的生命消逝在历史的尽头。冠军侯,在历史的锦帛上书写了不败的神话。
  仿佛看见,兵变玄武门。李世民振臂高呼,狂澜力挽,骨肉陌路,刀刃相接,但见一片正欲喷薄的祥云,在睡梦中的长安天际扩散开去。
  仿佛看见,华清池的蒸蒸雾气中,杨家姑娘正洗凝脂。回眸一笑,惯国倾城。红尘一骑,快马送来岭南的荔枝。在长安端庄却又略显娇媚的阳光下,映衬着妃子醉人的笑。
  仿佛看见……
  长安城茕茕地立着,目送渭水到黄河,目送丝路到大漠,目送碑林上镌刻千年的名字流传到千年之后的暮歌里。
  上海是身穿艳丽旗袍的交际界名伶,苏州则在吴风的呢喃里玉面半遮。而长安,珠光罗绮,却不显媚态;万种风情,却更显高贵。只有你才配得上李太白闪着荧光的小酒杯。
  走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阿房一炬,可怜焦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走过了开元盛世,贞观长歌遥远而又清晰。走过了安史之乱,昭陵六骏是否还风生四蹄?
  不在了,不再了。在盛唐的余晖里,这代王十一个朝的都城褪去了帝王的光环,却依旧立着,从千年之前,到千年之后,高贵而又沧桑。
  不在了,不再了。秦楼朗月,咸阳古渡,骊山晚照,渭城朝雨,是谁在吟唱《阳关三叠》?是谁折下灞桥边的柳枝,惜别在诗意浸透的黄昏?
  不在了,不再了。曲江宴会上的吟诗作赋。慈思寺里的雁塔题名。一片诗意的寒光里,是谁穿着长衫的背影匆匆掠过残照下的碑林?
  不在了,不再了。多少亭台楼阁在岁月的剥蚀下不见了踪影,多少昔日的繁华与兵燹在历史的淘洗中沉淀下去,又有多少爱情仇恨被历史的波涛卷走?是谁在轻吟浅唱,把长安的绝响隐没在古城墙阴湿的青苔里?
  不在了,不再了。在不属于她的年代里,长安高贵地转身,消失在历史的尽头,把沧桑的背影留给西安,只剩下残垣断壁供千年之后的人们,吊唁。
  不在了,不再了。
  千年之后的一个夜晚,我从睡梦中惊醒,看见一个高贵而沧桑的背影在历史深处流连。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取材于文化古迹,发怀古之幽思的学生作品。作者由许多古代王朝定都的古城——西安驰骋联想开去,从回顾历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杰出事迹入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了自己对沧桑历史的由衷感慨。
  繁衍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留下50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邦。在这上下五千年的神州舞台上,闪耀过先贤圣哲的睿智,展现过仁君圣主的辉煌,绚烂过志士豪杰的英姿,变幻过黎庶黔首的梦想;同时也曾笼罩过暴君昏王的黑暗,嚣张过奸臣贼子的邪佞,疯狂过人间乱世的魅影……是的,正如本文作者所写,这一切,都不在了,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可是别忘了,许多历史是重复的,所说“不再了”是指那些走过历史的人物永远的“不再了”。然而,许多历史演变的规律却被后来人继续反复印证着,那就是先贤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埋于八百里秦川地下的王朝无不见证了这个真理。
  
  
  ◆选材点评
  取材文化古迹,借此抒发个人感想的主题文章在学生作品中实属罕见。这对于当前生活圈子狭小、素材积累有限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选材上的突破,很有新意。
  文章从古城西安即当年的长安入笔,扫描了5000余年发生在那里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同时融入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感慨幽情,主旨明确,选材集中。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华丽而不乏深邃,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主体部分以意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在古城长安的历史上走过来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丰功伟绩,给人眉目清晰的感觉。结尾一段,“不在了,不再了”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布局点评
  这篇叙事抒情散文主要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架构布局的。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写自己在午夜的梦中走近古代的长安城,开启下文。
  中间部分,从石器时代的遗迹写起,展示了不同时代从古城长安走过去的豪杰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
  结尾部分,反复咏叹古人的风姿“不在了”,远去的辉煌“不再了”,抒发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微瑕指正
  文章的开头显得突兀,“午夜梦回”还不能是走近长安的前提基础,因为历史上的长安,毕竟离自己太遥远了,没有什么由头,不会想到它,应该点明。文章的主旨还仅限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有待深入开掘。个别词语用得欠妥。
  
  ◆写作建议
  把此文推荐给同学们,并不是文章尽美尽善了。主要是看中了作者的构思与选材。希望大家都能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深入社会生活选材,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选材,到更广阔的空间选材,走出写作的困惑。


黎明

作者:陆  波

      夜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除了雨声什么也听不见。无边的雨丝就像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萦绕在父子两人的瓦屋。
  黎明时分,强子要去城里读书了。
  可是这一夜,强子辗转反侧,睡意全无。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真不知父亲有多少汗水和心血倾注其中!枕边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见证了走过来的沉重岁月。
  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激动,强子落泪了,泪水浸湿了枕边的通知书。白天跟父亲下田的时候,听到老师在村头高喊:“强子——你被录取了!” 当那份不寻常的纸片擎在父亲手里,强子分明看见父亲黑瘦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眼角有泪花闪亮。
  黎明时分,他就要去城里读书了。
  然而强子舍不得孤苦无依的父亲。从小失去母爱的他,是既当爹又当妈的父亲一手拉扯大的。当年刚四十出头、健壮如牛的父亲,为了不委屈孩子而放弃了再娶。就这样10几年父子俩相依为命:晚上父亲在地上编竹器,强子在灯下写字;清晨做过早饭送走强子,父亲就泡在田里一整天;为了攒学费,还要趁农闲去打工……父亲用宽厚结实的肩膀为强子撑起一片艳阳天……明天,强子就要离开这个朝夕相伴的家,像小鸟离开温暖的巢……
  黎明时分,他就要去城市里读书了。
  往事像电影画面一幅幅闪过:盛夏的棉田,烈日当空,父亲脊梁背着药桶,挥汗如雨地打农药。强子到田里帮父亲,父亲硬让他回去看书。看着父亲汗水津津的鬓边白发,强子心里隐隐作痛。这就是他的父亲——为圆他的大学梦而拼命劳作的父亲啊!
  记得自己在考场鏖战的时刻,父亲在烈日下足足站了好几个小时。别人告诉他到树荫下乘乘凉,他笑着倔强地说:“站这儿,孩子一出来就能看见我。”
  雨停了,夜很静。强子披上衣服走出房门,黑暗中发现父亲坐在门口吸烟,火光一闪一闪地。“爸,你没睡吗?”父亲转过头来,有些嗔怪地问:“咋还不去睡,明天还要坐很长的车呢,继而拍拍他健壮的腰杆说:“还是睡吧。”随后起身走进房门。那一刻,他再也止不住眼泪,喃喃地唤了声“爸,你也睡吧”。父亲的回答是一连串的咳嗽声。
  朝霞满天的时刻,父子俩扛着行李往车站方向走去。当父子俩跨上村头的高坡,踏上延伸到远方的公路,远近的村舍已炊烟袅袅。
  站台上挤满了外出打工的乡里人,火车的笛声在远处频频召唤。上车前,父亲又从怀里掏出一张10元的票子塞给强子,让他路上零用。强子含着泪水望着人头攒动中的父亲,嘱咐他“注意身体”。父亲说:“别担心爸,好好念书,有事打电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的泪水决堤而出。
  火车启动了,强子把头探出窗口,看见在急速后退的人影中,父亲一直对着渐行渐远的的火车招手。
  初升的太阳悬在田野的上空,雨后葱茏的田野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 
  
  
  ◆主题点评
  尽管求学之路坎坷艰辛,尽管升学——就业之途荆棘丛生,尽管千军万马挤在独木桥头,竞争激烈,尽管升学的成本与时俱进、为攒足巨额学费一些家长拼死拼活、破釜沉舟,甚至骇人的悲剧时有发生……然而,升学,依然是当今孩子和父母们无悔的选择。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世俗民情,这就是现实教育的社会效应。
  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农村孩子肩负着父母师长和亲友们的巨大重托,心情不是洒脱的,步履不是轻松的。而一旦功成名就,一家人的兴奋激动也确实是难以名状的。
  本文作者截取了一位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获得录取通知书后,准备离家赴校前一晚上的思想与生活片断,集中反映了孩子的升学给一家人带来的情感波动。主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线索与情感变化布局行文。主旨明确,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从环境烘托入笔,描述了父子二人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间部分,写临行的前夜强子思绪联翩,回顾自己求学路上父亲的巨大付出,文中渗透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结尾部分,重点写站台上分别之际的父子情深,并以黎明的景物描写照应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性散文为反映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带来一家人的精神变化这一主题,在选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作者把目光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为主人公求学之路的艰辛作了合理铺垫。其次写了父亲的付出,为了孩子的幸福他放弃了个人的幸福,断弦之后誓不再娶。同时选写了父亲的辛劳和孩子的懂事,最后以送行的场景渲染了前途的光明。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质朴流畅,富有生活化的特点。记叙中巧妙融入描写和抒情,凸显了散文化的特点,使之更显飘逸灵动而富有艺术感染力。比如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即凸显了主题,又渲染了气氛。蒙太奇式的生活镜头回放,勾勒出父子俩艰辛求学的生活轨迹,具有生动鲜明的艺术效果。“黎明时分……”这句话的反复运用,强化了父子依依惜别的情感旋律,同时具有结构上的链接作用。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选材真实、情感充沛、表达丰富的叙事性散文。其成功之处:一是取材源于生动的生活现实,给人真实的感觉;二是构思新颖,文章截取学生离家前夜这一短暂的生活片断,让求学的艰辛在联翩的回顾中展示;三是富于表达的散文化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如果细细品味,你也许会从中获得更多新的启示。


那一年,那友情

作者:陆  波

      那一年的秋天来得很晚。
  为了心中的梦想,我最终还是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学习。
  新学校的生活简单而平静。或许是因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艰难抉择,心有些累了。或许是对曾经的生活、曾经的朋友太过眷恋,我无力再去适应这个陌生的新环境。于是我拒绝接受新生活,拒绝交往新朋友,尽管我知道,一个人的孤独生活是很难熬的。
  可是我一心要做个坚强的孩子,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于是学习的压力,内心的孤独,一切的一切都被我用冷漠的外表掩盖起来,我始终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片天。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不是生活遗弃了我,而是我的固执亵渎了生活。
  直到有一天,在我埋头演算那些总是让我一筹莫展的数学题时,从后面递过来了一张字条,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她。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和她没说过几句话,只是礼貌性地打了几次招呼,微微笑过几次,那就已经算是交往了。我打开字条,那一刻,长久以来冷漠的心瞬时涌起一股久违的感动……
  她在字条上写道:“不管生活带给你的是什么,你只有先接受它,才有可能改变它。不要拒绝现在的生活,多爱自己一点,我会一直在你身后,累了,就回头告诉我。”
  我望向她,她冲我笑了笑。看着她圆脸上绽开的真诚的笑容,我听到了自己心底冰峰融化的声音。
  从那以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拒绝交往。我开始笑,开始和其他同学交流,开始慢慢融入现在的生活,而我和她也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更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秋夜的星空下,高大的梧桐树旁,校园里到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想,她就是书上说的天使吧,在我迷惘的时候,上帝派她来帮助我,温暖我,让我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勇敢。我以为生活可以永远这样简单而幸福地过下去,可我不知道,当天使教会某些道理之后,她就悄然离开……
  冬天来了。临近期末考试了,每个同学都在忙着复习自己的功课。一天下午,语文老师把我和她叫到办公室,告诉我们,他决定让我俩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举办的语文竞赛,并交给我们一叠参考题,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看看。我和她点了点头,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考,不给老师丢脸。
  因为快要期末考试了,时间紧迫,那叠一直在我手上的参考题我们俩谁都无暇顾及,尽管我们都知道那叠参考题的重要性。
  一天晚上,我发现那叠参考题不翼而飞了!我翻遍了所有的地方,都不见它的踪影。我慌了,那么重要的资料让我给弄丢了!她安慰我说:“有没有资料不重要,我们自己尽力就行了。”可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和我同样的失落。
  后来不知是因为天气的寒冷还是学习的忙碌,我的感冒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回家休息。竞赛前一天,我匆匆赶回学校,可是,却不见了她的踪影。同学说她回家了。回家?明天就要竞赛了,为什么还要回家?我给她打了一遍又一遍的电话,却始终没有人接。
  我去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回家,只说是她家长来接她走的。那天晚上,我一边为第二天的竞赛做最后的准备,一边惦记着她的消息。
  晚自习后,我看到她凌乱的桌子,打算帮她收拾一下。可是当我整理那些书的时候,突然从一本厚厚的作文书里滑落下一叠纸片,我拿起一看,发现正是那叠失踪的参考题,上面已用笔勾画着并作了注释,那分明是她娟秀的字,在试题的左上角画着一大朵向日葵,旁边写着三个字,那是她的名字。这一切深深刺痛了我的眼晴,周围的世界瞬间寂静无声。原来参考题一直在她这里!原来她一直在背着我看这些题!原来在竞争面前,再好的朋友也会不择手段!我怔在那里,寒风从窗缝里拼命地往里钻,我感到心冰冷了。她曾说过,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要一起面对,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朋友,永远在在一起。可是现在为了一次小小的语文竞赛,她居然这样骗我,难道我们之间的友情就这么不堪一击?
  竞赛那天,始终没见她的踪影,竞赛结束了,她也没有来。也许是年轻的心太认真,纯洁的感情不允许有一丝欺诈。对她,我失望,伤心,我不愿再去想。几天后,她来了,样子有些疲惫,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考得怎么样?”那一刻,我的心像被利刃划过一样。我没有回答,转身离开了。就在我转身的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笑容僵在脸上。我不知道她为何如此疲惫,可我真的不能原谅她,我曾把她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可她却骗了我。这让我如何接受呢?我和她渐渐疏远了,我没有说原因,她也没有问。每次看到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和疲惫的神情,我也会心痛。
  后来她父母离婚了,她转学去了她爸爸工作的城市。
  朋友啊,那份感情我真的为之全心全意地付出过,可是……
  几年后,在某一宁静的下午,电话中传来她久违的声音。她向我讲着她的新朋友,并告诉我当初那叠参考题被别人拿走了,后来她找回来,把重点标注出来,并画了一朵向日葵来代表我,因为我喜欢向日葵……
  我也没有勇气跟她说那年我疏远她的原因,因为我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现在,我已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去追悔那份曾经被我深深伤害过的感情了。只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那些忧伤的往事又会在记忆里重新被唤醒一种无法说出口的难过又会涌上心头。也许,有些人、有些事会在心底刻下一辈子的痛。
  
  
  ◆主题点评
  爱恨恩仇,是非得失,都会牵动人的喜怒哀乐,归结到一个字,就是“情”。佛教把人类说成“有情世界”,很有道理。在世间的情中,同学情、同桌情有时会给人带来长久的温馨和快乐,甚至终生受益。但有时也会因利益、情感的摩擦而产生距离,留下遗憾。但最让人受害和痛悔的还是种种误会和误解给人带来的不幸,常常在真相显露之后,引起无限愧悔,又往往很难补救。
  本文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展示了同学间由于误会误解所造成的友情破裂,以及由此导致的巨大遗憾。内容贴近生活,主题发人深思。
  
  ◆选材点评
  本文取材于校园生活的实际。根据主题需要,文章重点选写了同学间珍贵友情的建立过程,然后写了误解的无端产生和友情的骤然破裂,最后写误解给自己和朋友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心理伤痛。选材集中,中心突出。
  
  ◆布局点评
  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写“我”在困境中获得珍贵友情,并享受到友情带来的温馨。
  中间部分,写误会产生的过程和友情的破裂后的伤感心情。
  结尾部分,写了解真相之后的深深痛悔,彰显题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校园生活色彩。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其中,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了生活的原汁原味;真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情节波澜起伏,撼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烙印。比如文中详写了友情的建立和“失踪的参考题”的发现过程,凸显了友情的珍贵。同时又使误解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合理”依据。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一切,离不开平时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练笔,绝不可能是写作时临渴掘井凭空想象和臆造出来的。希望你从中得到启发。
  


我的经典情结

作者:陆  波

                 我一直肯定经典的价值。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学习经典是人类攀登更高文明的顶峰的阶梯。在智慧的书页里,蓦然发现的一段文字、一个观念,或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令人为之震颤,从而顿悟人生。
                           ——题记
  我从小与经典有着不解之缘。听妈妈讲,一岁的我,便在妈妈的怀里、在童车里,开始了自己的“经典”之旅。那时的经典,像一只漂亮的大蝴蝶,带我认识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为我描述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梦。它告诉我,好看的孩子不一定可爱,善良勇敢的孩子人人都喜欢。于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孩提时代的经典。
  告别了童年,我有了自己的书架。孔孟老庄、建安诗人、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元曲……都上了我的书架。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我常常折服于孔子“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和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惊叹于老子的睿智和庄子的飘逸。我常常吟诵李白的《将进酒》、刘禹锡的《陋室铭》、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任思绪徜徉于经典的世界,在一篇篇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领略经典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这里,爱祖国、爱山河、爱乡土的拳拳热忱,始终翻腾着永不停息的澎湃热浪,使我热血沸腾;在这里,眷注民瘼、关怀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的慷慨之音,至今犹如拍岸的涛声叩击着我的心弦;在这里,寒士的不平之气郁结成兀傲的礁石任凭海浪冲刷而成为大海永不枯竭的明证;在这里,美好的爱情、纯真的友谊凝结成颗颗珍珠树树珊瑚闪耀着人性的熠熠光华。渐渐地,在经典的浸润中,我长大了。
  进入中学,我拥有了两个书橱。语文老师说:“经典名著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于是我与屈原一起上下求索,随余秋雨进行一场文化苦旅,为大观园群芳的流散而落泪,替简爱的苦尽甘来而欢欣,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佩服《上尉的女儿》的机智,在《青年近卫军》《牛虻》中探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令我沉醉,《变形记》令我感慨万端……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与世界名家对话,从荷马到高尔基,从莎士比亚到海明威,是他们教会我思索,逐步走向成熟。
  应该说,与经典为伴,我是幸运的。然而,进入花季,心灵深处喧腾起莫名的骚动和苦闷。或许是因为对一切都太认真、太追求完美的缘故,我对既定的规范产生了质疑。我执意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不屑于世俗的赞誉,无视他人关爱的目光,我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冷血动物”……我茫然了。就在这时,在一扇可以遥望风帆的轩窗下我与卢梭相遇,他告诉我:“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以外,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想象的。”智者的言语如清风朗月拂照我桎梏的心灵,我渐悟自己并不具备天涯独行般的孤绝,我应该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诵读经典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孤寂与失落时,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我顿时为这一伟大的灵魂所触动,倾听这位伟人在其双耳失聪后创作的《欢乐颂》,我备受鼓舞,重新奏响生命的高歌。
  人生在世,有的人可以成为经典,有的人可以成为著作,有的人可以成为手稿,而有的人只是纸篓里的废纸。我要感谢——感谢过去的日子里给我的心灵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部经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在人生之路上不畏艰险地跋涉,用心去书写自己的经典。
  
  编辑点评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散文所表现的主题是作者对经典阅读的感受。所以在选材上紧紧把握自己从小到大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思想成长变化这一主线,从而使文章主旨集中,形散而神不散。由于作者涉猎广泛,选材丰富,见解独到,内容充实丰满,具有一定可读性。
  
  ◆布局点评
  文章按照年龄增长和阅读深入的顺序,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以题记形式开篇点题,引出阅读经典的话题。
  中间部分,详细介绍自己从小到大的不同年龄段阅读经典的过程,以及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思想成长和情趣变化。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从人生道路层面阐释经典的作用。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词语丰富,句式灵活。文章以记叙为主,恰当融入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第二、第三自然段排偶句的运用丰满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主题点评
  在当今文化舞台上,由于经典与时尚的竞相表演,让人们眼花缭乱,众说纷纭。有的说时尚是一股风,没有什么生命力;有的说经典是沉淀下来的时尚,所以离经典并不遥远。
  其实,时尚之中,能沉淀为经典的东西,是有其必然性的,那就是:只有符合真善美的时尚,才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为经典;而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那些赝真、伪善、虚美的时尚,肯定经不住时间的检验而终被淘汰。就像市场上那些伪劣假冒商品,哪个不是打着最漂亮的招牌?又有哪个不是短命的呢?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辨文学作品中的时尚与经典了。
  本文小作者结合自己从小到大对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阅读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阅读经典给自己带来的思想成长和情趣变化。文章的主题积极健康,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一定启发性。
  
  ◆写作建议
  
  本文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材于丰富生动的、自己感悟深刻的生活素材。这一点,没有深厚的阅读基础是做不到的。二是作者在长期阅读中思想的不断成长成熟。文章对经典的正确解读可以说明这一点。三是作者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这些都是值得读书写作中学习和借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