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 人类,面对自然不卑不亢有多难?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04-27

科幻小说和其他小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描写对象上的区别。现代其他小说描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也是人的集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描写人与人的关系。即使是奇幻、仙侠这些带有想象性质的小说,所描写的主要角色和情节也脱离不了现实世界做基础。唯独科幻小说不一样,它不仅仅是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说,更是描写人与大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小说。所以科幻小说中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作者对人类这个群体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科幻小说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都是走极端的,要么就是极度的自卑自怜,要么就是极度的自傲自大,甚至要找到一本人类对大自然不卑不亢的科幻小说都很难。


  这其实是不奇怪的。岂止科幻,整个的人类科学史对人类自身的定位都游走于自卑与自大的边缘。远古时代的人类面对大自然当然是谈不上什么自信的,但即使是在成为地球上万灵之长许久之后,一直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之前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从未减弱过。原因很简单,在科技文明发展起来之前,人类没有在大自然面前傲然挺立的资格。对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只要天时错个一分半毫,比如这里多下两点雨、那里多刮一阵风,在人间造成的就是巨大的灾祸。人类对鬼神的崇拜乃至宗教的存在,反映出的就是人类对自身极度的不自信,从而需要寻找一个心理安慰。在欧洲绵延千年的中世纪和中东穆斯林国家,人类虚构出一个虚无飘渺的创世之神来作最高的统治者,而甘心成为虔诚的忠仆。即便是在秉承对鬼神“存而不论”思想的中国儒家士大夫眼里,天人感应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每当国家遇到了灾异,执政者首先想到的都是祈求上天。对于升斗小民,大自然更是神秘不可测的,他们只好想象管雷的有雷公电母,掌雨有龙王雨师,江河山脉乃至井水之中都有神灵,生老病死都有仙佛管理。遍及全国每个角落的佛道寺观乃至各种淫祠便是人类对大自然拖鞋绥靖的明证。


  那个时代当然还没有科幻小说,不过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这些神话故事中,人类无一例外都是一种处于下位的卑微角色,毫无与大自然化身的众神分庭抗礼的勇气。即便是在公认神和人距离最近的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几位英雄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半神之体,几位女神微一动念也足以让特洛伊这样的坚城瞬间毁灭。中国古代神话里,后羿射日的传说够霸气吧?但是后羿最后众叛亲离,死于徒儿之手;愚公移山的故事够硬气,可惜最终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还是天帝所派神使。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种一神教的宗教故事中,上帝或者真主所代表的大自然,更是能随意决定人类的休咎祸福,只可以用来顶礼膜拜。


  甚至被认为最早的一批科幻小说,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爱伦坡一些科幻性质的小说也还带着浓浓的神秘学印记。《弗兰肯斯坦》虽云科幻,但以笔者看来,那种神秘主义哥特风也是难以掩盖的,这跟科幻小说刚刚出现,尚未走出自己新的道路有关,也是不少人不承认其是科幻的原因之一。


  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轫,到牛顿、莱布尼茨这一代人类才开始学会用纯理性的目光看待大自然。从天文学到物理学,从医药学到化学,从生物学到研究人类自身的心理学,在无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建立在逻辑思辨和实践验证基础之上,能用简单明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逐渐建立起来。这其中最为光辉璀璨的,当然是经由伽利略打下地基,牛顿建成主体,最后由麦克斯韦盖上顶棚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十九世纪后期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当然主要是欧美国家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似乎小到原子内部,大到宇宙星辰的运行规律都已被人类掌握在了鼓掌之间,大自然变得不再神秘。据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其好友拿破仑问他理论中上帝的位置时,不无自豪的说:“我的理论体系中,不需要这个假设。”在此之际接连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也让人类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天地间的伟力,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让人类掌握了自然界之外的动力;各种灌溉设施和化学工业的出现让人类不再需要靠天吃饭;而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和卫生保健措施,更是让人类开始扼住了自身命运的喉咙。亿万年来形成的自然图景被人类工业社会改造的面目全非,似乎大自然已经匍匐在人类的脚下。


  这一时期也是科幻小说走向成熟的时期,被公认为科幻鼻祖的凡尔纳和威尔斯即生活在这个人类自信心爆棚的时代,所以他们小说中人类大多数时候也是充满自尊和自信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主角们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幽深海底,不但当成了难得的冒险刺激之旅,甚至还有闲心把看到的稀奇怪物一一分门别类。《神秘岛》描写几个人类遭遇灾祸置身荒岛的场景,单论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气质可能跟《鲁滨逊漂流记》有相似之处,但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亲自动手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人间乐土。对技术发明不厌其烦的详细描述也是这部小说有别于其前辈的最大不同之处。与《鲁滨逊漂流记》那种单纯的人类求生欲不同,《神秘岛》里人类的那种从容淡定是在科学技术支撑之下的,威尔斯的《莫罗博士岛》在构思上其实跟《弗兰肯斯坦》不无相似之处,但它并不像后者那样用神秘学描写,而是直面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他也相信技术带来的问题一定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去解决。星际科幻鼻祖《大战火星人》里的火星怪物某些方面跟神话传说里的妖魔鬼怪也有相似之处,但让它们可以打败人类的却是其科学技术。最后它们也是被地球上的细菌所消灭——这种不再求助于神秘学和宗教的怪物描写也是当时人类对自己拥有的科技成果充满自信的证明之一。


  然而晴空之下的两朵小小乌云带来一场疾风骤雨,随着人类对宇宙真相的进一步探索,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两相齐攻令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轰然倒塌。同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无论是对茫茫宇宙还是对微观空间的了解更加深入,原本清楚明晰的宇宙图景重新变得扑朔迷离,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宇宙的了解远不像以前以为的那样深刻,一种更深的辽远孤寂感重新笼罩在科学工作着和爱好者头上。当人类的科学不像今天昌明时,他们看见夜空只会说:“哦,那是一些在天上燃烧的大火球。”可是人类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太阳系只是拥有一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的一员,而银河系则只是万亿星系中极其普通的一个。甚至那万亿的星系在宇宙中都远远不是全部,还有暗物质、暗能量等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用沧海一粟来形容恐怕也远远不够。同样,古人眼里蚂蚁蚍蜉已是极小,然则构成蚂蚁的还有万千细胞,构成细胞的还有原子分子,构成原子的还有电子、原子核,再往下分还有夸克。


  就像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一样,人类也是经历了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再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过程。如牛顿所说,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是一个圆圈,知道的东西越多,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现代科学前沿的一些理论假说甚至越来越像是哲学思辨甚至有近于玄学。宇宙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生于何处,死往何所,宇宙有没有尽头,时间有没有尽处……这些年来,其实科学界已经悄然抢夺了许多宗教界吃饭的家伙,甚至可以说宗教产生时候最原本的来源——对大自然的敬畏——都已经转移到了科学界身上。


  同样的,现代科技的基本原理离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来越远,或者说越来越接近于魔法,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数人能够懂得其背后的奥妙。一部手机、一台电脑都是现代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可又有多少人能随口说出二进制与门电路的关联,晶体管和电子管的工作原理?更别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蚀刻、大型软件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面对大自然隐藏许久的自卑心态又回来了,只不过许多时候并不像远古时候那样把崇敬归于某一个虚无飘渺的神祗,而是表现在对科学技术的动摇和不自信上,表现在对乌托邦梦想的一再反思、对世界末日发自骨子里的惧怕、对外星人既忌惮又不无期待的追寻、对网络、机器人和转基因像防贼一样严防死守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杯弓蛇影上。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高速进步所带来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是在明了了宇宙之大后的失落和自卑感,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就是科幻作品中人类对宇宙的态度游走于自卑和自信边缘的原因所在。关于外星人的“费米悖论”其实就是这种自卑和自信最好的表现,一方面说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足以捕捉到外星人的踪迹,而人类即使一直窝在这样一个宇宙的小小角落中也足以被外星人发现——这是自高自大。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史宇宙孤独的孩子,并且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同伴——这是自怜自伤。


  即使是科幻史上的名家名篇,也多是徘徊在这两个极端上。《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只不过是老鼠雇人开发的实验用具,人类的智力甚至在地球上都只能排在第三,并且还惨遭野蛮的星际强拆。《2001太空奥德赛》里,人类面对外星人遗留下数百万年的黑色石板用尽一切观察手法,其长宽高比例都丝毫不变。而主角宇航员穿过星门之后到达的外星世界,他自己做梦都想象不出。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里,一个外星临时工毁掉地球乃至太阳系就跟洗掉手上一块泥巴一样轻松写意。但是《星船伞兵》里的地球军队向宇宙扩张宛如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沙丘》《基地》系列里的人类文明则已经遍及全宇宙各大星域。对人类自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宇宙不卑不亢的科幻小说不算多,大概《天渊》《深渊上的火》系列勉强可以算,但也仅仅是勉强可以而已。


  甚至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对比来看,都是既有自信又有自卑的。克拉克在《太空漫游》系列中或多或少展示出的是对人类文明的自卑感,在《与拉玛相会》中却又充满了自信。但是不管自信也好,自卑也好,这位科幻巨奖都是立足于科学技术,崇尚实在的。这也是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们跟后来以网络和虚拟现实为主要题材的“塞博朋克”作品的主要区别所在。以最为知名的赛博朋克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故事开头设定人类已经被机器人所奴役,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觉到的都是虚拟现实带来的幻觉。这岂止是自信自卑的问题,甚至动摇了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物质基础。


  笔者也把这种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归结为几个过程:最早是“不知者有畏”,因为对大自然缺乏认识而恐惧;然后是“少知者无畏”,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对宇宙和大自然的认识还很肤浅;再然后是“有知者有畏”,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可以认清宇宙的某些真相,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谜团,人类重新开始对宇宙充满敬畏。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人类对宇宙的人是达到新的水平之后,人类对自身的定位也必然要变为“有知者无畏”。只是这时候的人类对自身的自信将不会再是凡尔纳时代那种建立在“少知”基础上的,而是一种全新的对宇宙万物明了于心的真正自信。笔者期盼着那样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