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暑温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4-27
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急性热病。属新感
温病范围。为暑令常见病,发病急暴,传变迅速,具有明
显的季节性,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大□,脉洪大等阳明
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极易邪陷心营而出现神昏、斑疹。
因暑温易耗气伤阴,故本病每易出现气短、喘、渴、脉
虚等气津两伤甚或欲脱的见症。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失
治或误治常导致疾病深入而造成严重后果。西医的流行
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感冒,以及中暑、
夏季热等病,均可参考本病辨治。
  暑温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暑泄热。初起气分热盛,
治宜辛寒清气;气津两伤,治宜甘酸寒益气生津;邪陷
心包、肝风内动,宜清心凉营、熄风开窍;深入血分,宜
凉血解毒;后期余热未净,宜以酸甘化阴为主。
  古代医家常把夏令发热病证统称为暑病。也有将伏
邪温病认作暑病,“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
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其病
机属伏寒化热。清代喻嘉言则认为,暑月新感时邪为暑
病,这一观点为后世温病学家所接受。吴鞠通认为暑病
偏于热者为暑温,并确立了暑温病名,对暑温的因证脉
治作了系统论述。
  病因病机 暑温的病因是感受暑热病邪,但发病则
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关。素体虚亏或暑月劳累过度,元气
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易为暑热病邪乘虚袭入而发病。暑
属火邪,其性炽烈,传变迅速,其病理发展以热盛为关
键。初病常不见卫分证,而呈阳明气分热盛证候,这种
起病特点,清代叶天士概括为“夏暑发自阳明”。若阳
明气分热邪不解,有两种传变趋势:一是暑温之邪羁留
气分不解,消灼人体阴液,耗伤阳气。故病变过程中常
出现津气两伤甚至气阴欲脱的危重证候。另一种传变趋
势是因暑性炎热,若气分热邪不得及时清解,极易化火
内传,深入心营,引动肝风而致神昏、痉厥、痰热蒙闭
等证;暑火逼血,还可造成咳血、便血、衄血、斑疹等
邪入血分的重证。
  此外,暑令多湿,暑、湿两邪常兼夹致病,故暑温
常兼见身重、胸痞、泛恶、苔腻等湿阻证候。暑温后期
邪热渐解而正气难以骤复,每见气阴两亏表现,或因余
邪痰热恋阻心包、瘀滞经脉而出现神呆、失语、失明甚
或偏瘫等后遗症。
  辨治 若暑温之邪羁留气分不解,消灼人体阴液,耗
伤阳气,则有以下证型:①暑温初起,热炽阳明。证见
壮热,大□,口渴,烦躁,头痛,面赤气粗,舌燥苔黄,
脉洪大而数。治宜清暑泄热,用白虎汤为主方;如热伤
气阴而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宜用白虎加入参汤
以清暑益气生津。②暑温郁蒸,津气两伤。证见身热,气
短,心烦口渴,神惫多□,舌红少津,脉虚数。治宜清
暑涤热、益气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③暑温渐退,津
气欲脱。证见热退,□出不止,喘息,渴饮,脉散大无
力。治宜益气敛津、生脉固脱,用生脉散。④暑湿相兼,
阻困中焦。证见壮热,烦渴,多□,溲赤,身重胸痞,苔
黄腻,脉洪大。治宜清热化湿,用白虎加苍术汤。
  若气分热邪不得及时清解而化火内传,深入营血,则
有以下证型:①暑伤肺络。证见身热,烦渴,咳嗽气粗,
咯血、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治宜清暑宣肺、凉血
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或桑菊饮。②暑温内陷,热
入心营。证见身热,烦躁不安,间有谵语,甚则神志昏
愦,舌红绛,脉细数。治宜凉营涤热、清心开窍,用清
营汤合安宫牛黄丸。③暑热亢盛,肝风内动。证见身热,
躁扰,痉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喉间多痰,舌红绛,
脉弦数。治宜清暑泄热、凉肝熄风,用羚角钩藤汤。④
暑火燔灼,邪入血分。证见身热,心烦,斑疹深紫,神
昏谵妄,或兼痉厥,吐血、咯血,衄血,舌红绛,苔焦
黑。治宜凉血泄热、清心开窍,用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⑤暑热久羁,心肾阴伤。证见心烦,内热,口渴,神疲,
舌红绛苔黄,脉细数。治宜滋养肾水、清泄暑热,用连
梅汤。⑥余热未楚,痰瘀阻络。证见低热,烦躁,怔忡,
手指颤动,精神呆滞,甚或痴呆,失语,偏废。治宜祛
瘀通络、搜风化痰,用三甲散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