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昆山市委、政府把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抓手,加大传承保护力度,保护和恢复南北后街、东塘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昆山”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同时,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就此组织了一次研讨。
时 间:2010年8月18日
地 点: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
主持人:陈 益
出席者:王 清 、庄春地、杨瑞庆、叶 凤、沙 莎、王晓阳、王广成、黄金萍
记录人:梁慧玲

陈 益: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对进一步加强昆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优化城市环境,塑造特色形象,提升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庄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先请他来谈谈。
庄春地:昆山历史风貌保护的重点是在昆山老城区里。在整个恢复改造过程中,我认为要注意三点:
一是历史建筑。我认为要定在明清时期。中国现存所有的人居建筑中,保留到现在最古老的是明清时期的,元代的基本上没有了。昆山要恢复历史风貌,首先要选定历史年代,而明清可以说是昆山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二是历史人文。有了这样的明清建筑风格的载体后,接下来就要把昆山这个时期的历史人文装进去,再现历史。明清是昆山鼎盛的时期,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如昆曲、三贤等等。
三是历史环境。老城区里要保护历史环境的风貌。怎么保护?今后高层建筑一律要控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过高的建筑可以拆除。让人们在城市稍高点的地方就能看到马鞍山,因为马鞍山是昆山的地标天际线,以前人们在昆山抬头就能望得到马鞍山的。空中的视线是城市建筑中很重要的概念。像苏州老城区就严格控制,所有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北寺塔。而昆山有些建筑切断了老城区空中连接的视线范围,那些阻隔了马鞍山的建筑,也阻断了昆山的历史风貌,阻断了昆山的文脉。所以嘉顿山庄之类不合理的建筑要拆掉。
保护、改造时还要注意南北后街、东塘街、亭林园等街道和房子的尺度、比例,要恢复到以前的格局,河道、街道要恢复到原来的宽度。
不过,恢复明清时期的昆山建筑和风貌,最难的还是恢复后的街道里要有原住民生活。像周庄的人居环境就很好,住宅跟住宅连在一起,前店后宅,前面开店,后面住人,外貌是明清的,里面有现代的文明设施,有原住民生活在其中。游客们不但喜欢周庄的水乡田园风光,而且对周庄原住民的居家生活情景更感兴趣,有人住的景点是活的,更有生命力的。
昆山要列入历史名城,老城区一定要保护、恢复、控制好。
陈 益:接下来请王局谈谈他的见解。
王 清:我来说几点。风貌保护不完全是保护,还要能体现风貌。
从建筑本身来讲,不能有大的改变了,但是有些装饰性的东西,比如店招,可以由昆山的书法家来题字。现在昆山99%的店招都是电脑字体打印出来的,这样降低了文化内涵,而且缺乏个性化。像常熟的店招就是书法家题的,比较好看。这是其一。
二是城市的色彩。建筑如果从色彩上协调的话,那是很美的。作为城乡建筑来讲,并不是要每个建筑都个性化,其实建筑也有集聚效应的,色彩成片的就很有气势。比如部队里列方阵,一个人几个人穿军装不显眼,但如果几千人上万人统一穿军装,那个场面就有如火如荼的气势了。一幢粉墙黛瓦的房子不稀奇,但一片全都是这样就很美观了。像青岛,像威尼斯,都是红屋顶的房子,那种风采令人过目难忘。同色系的建筑聚集在一起,视觉效应就出来了。
昆山的建筑没有哪一条街、哪个片区有统一的色彩,包括新建的那些“万国建筑”。只有个性的东西才是独特的,唯一的,城市的建筑色彩也需要有城市的个性,需要建设和规范。
三是植被的问题。我们的植物,街道的树,要加大本土树种的栽培,加大落叶树种的栽培。我们这里常绿的树不多,都是落叶的、阔叶的乔木。香樟树在夏天遮荫挺好的,但冬天就把街道上的阳光都遮住,给人阴冷的感觉。其实落叶树比长青树好,像榉树,冬天落叶后阳光遍地,而且榉树到秋天成片的会很漂亮,各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都有,能增加城市的色彩。我感受最深的是有次秋天去青浦,有几百米的路段上都种了榉树,树龄都有三四十年了,那个树叶的颜色非常漂亮。绿化方面,包括路上的行道树、包括边上的绿化小点也都要注意。
还有城市建筑装饰的用材,不要大面积地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这些都比较轻巧,缺乏厚重感和质感,淘汰也比较快。对能耗来讲也不好,不够低碳环保。
陈 益:王局谈了他对怎样体现城市风貌的一些看法,那么,我们这些待恢复的街区里要放些什么内容呢?来听听杨主任的意见。
杨瑞庆:昆山要恢复历史文化街区,我认为这个街区要让游客和昆山人都能感知到昆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街区里放些什么呢?放昆山有历史底蕴、文化底蕴的东西。
比如,昆山以前考中状元、进士比较多,有些官员的口碑很好,也有一些从外地来到昆山做官的,贡献很大的人,像祖冲之等。我们可以把那些好官都“放”进去展览,适当做一些宣传。
二是可以造一个望族的园林,里面有假山、亭子等。昆山传是楼楼主徐乾学是明末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年间的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职。他经30余年的搜罗、集聚,收藏了各类书籍数万卷,可谓“藏书甲天下”。建议恢复传是楼,收集的藏书应以昆山名人出的书为主。
三是建商业街,里面多一些历史上有过的、古色古香的店铺,比如中药店同德堂,里面请几个老中医坐堂把脉。这药店不但有古典文化的内涵,而且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街上的各种店铺里还要有各种昆山的小吃,锦溪袜底酥,正仪青团子、千灯小麻糕、陆家浜糖枣等。
建一个昆石馆,这个昆石馆可以是微缩型的,让人们能了解昆山三宝之一的昆石。
这样的街区有人有物又有历史,里面再添些小景观,可让人们参观、购物、休闲、娱乐。
陈 益:在恢复历史街区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昆山这个城市的演变。2000多年来,昆山的城市经历了很多变迁,最初是在城西乡下,吴王圈了一片土地豢鹿狩猎。后来,娄县的时候,应该在今天的城北,娄苑路的路名应该也与此有关。再后来,城市中心转移到东城,就是现在的集街。城市一直在变化。
从宋元时代到明代中叶以后,至少有七八百年,昆山的闹市以半山桥为中心,向东塘街、西塘街和百花街(今亭林路)延伸。那么,半山桥堍为什么会形成集镇中心呢?
这要从桥下的河流说起。这条今天看来毫不起眼的小河,名叫至和塘,即娄江,又名昆山塘。它西起苏州娄门,东经太仓出海,在昆山城贯穿而过,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尤其显著,半山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这一带形成集市中心,也就不奇怪了。
半山桥一带的街市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也就是距今约三百年时开始衰落。
昆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完整保存的古建筑却很少。今天,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更是日新月异,面貌大变,全然是一个新城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明代中期以来,昆山城区至少遭受了三次比较大的战争破坏:一次是倭寇入侵。第二次是清兵入侵。第三次是日寇入侵。
战事过后,刻苦耐劳的昆山人用双手将家园重新修复。但,商业区出现了迁移。
现在规划复建要改造老城区的街道,从南北后街上,现有的已有的从北面数过来,有富春桥(高板桥),王安旧居,中山堂、通匮桥;更重要的是内河水道。内河水道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血脉,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很重要。
刚才庄主任讲到,明代是昆山状态最好的朝代,最发达,也是我们昆山历史上出状元最多的时期。昆山的城墙也在明代修建的,包括历史文化名人,三贤、昆曲,往后延伸到清,甚至民国,这条脉络很清楚。
从南北后街,一直到亭林园,这里面可以恢复的东西很多。除了明清式的建筑之外,还要把历史内涵丰富的东西放进去。可以恢复归有光的百年老屋——项脊轩,把它按明代建筑风格恢复。朱柏庐故居,在通匮桥附近。在这个范围里,能不能考虑做一些昆曲展示,厅堂什么的可以唱唱昆曲。刚才杨老师讲的昆山文化精华的部分,比如昆石,也可以在这儿建一个陈列馆,同时展示昆山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著作书画等。有人建议让人民路变步行街,这不大现实。但南北后街可以做成步行街,不准车辆通行。这种环境,是很宁静的地方,可以让人充分享受文化。
再往北,有个三角地带,在高板桥的西侧,可以恢复造龚自珍的羽琌山馆。当时龚自珍买了徐家的房子,他整修了一下,命名为羽琌山馆。龚自珍就在这里写出了《病梅馆记》,整理了《己亥杂诗》。这个景点会非常美。
叶 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认为,当前,要把昆山城区建筑立面整治工程当作文化工程来抓。重点对人民路、亭林路、前进路沿线重点地段的建筑进行整治,使之与昆山城市环境整治相协调。建筑立面的改造,不是简单的建筑物包装出新,而是对昆山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性抢救和再造,在坡顶、粉墙、黛瓦、灰边等建筑元素的作用下,彻底改变形态不统一、色调杂乱等弊端,此外在重要节点、建筑色彩、灯光轮廓勾勒、环境营造等方面,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尽力提升昆山的城市文化品位,恢复和再造城市文化特色。
此外,昆山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管理工作,建议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制定《昆山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当前,我市还没有全市性的历史风貌建筑(街区)保护条例,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不利,建议学习其他地区在旧城保护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快制定《昆山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立法上要注意法规文件内容的可操作性,既要明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还要明确保护的管理机构、运作程序以及资金来源,特别是要有有效的监督执法、违章处罚上的严格规定。此外,还要明确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单位在改造施工前向保护主管机构的报审制度,并严格相关部门、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及责任的追究制度等。
二是建立“昆山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其更新改造不能由开发商包揽,而应在专业部门规划下进行。发挥各方面专家的聪明才智,认真研究分析,协助政府解决城市建设中保护与开发的重大问题。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进行审核;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沙 莎:我想说说刚才陈老师提到的内河水道的问题。提起昆山,人们都会说她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昆山的文化和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水孕育了文化、承载着文化,文化提升了水、滋养了水。因此,在昆山的城市风貌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昆山老城区,素有“六城门五水关”、“酒坊通河无不利”等说法,反映了老城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的特色。目前昆山护城河的格局基本未变,部分河道驳岸也保留了原有风貌,从中可以窥得几许明清时期昆山城内水道的风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对水道的保护不够到位,使得水乡的情调逐渐湮没,令人扼腕。其中有三点主要问题:
一是水质变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产生,同时,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日渐增多。这些污染物有很大一部分排入了河道,使河水的质量下降。
二是道路建设过程中任意填埋河道。近年来,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经常有道路因交通流量增加而需要拓宽,设计者就直接将道路旁的河道填平作为陆地的延伸。这样做不但抹煞了原有的滨水景致,更是对城市水系环境的破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死水潭、断头河,不利于城市水网的循环。
三、部分河道周边绿化、建筑不够亲水。在传统的城市格局中,河道附近有很多设计是方便人与水的联系的,比如水码头、系缆石等,这些我们在保护较好的水乡古镇里还能找到。现在的城市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对水的亲近。部分河道周边的绿化、建筑与水完全割裂,没有联系;即便造了亲水景观,大多也是欧式、洋式的,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
我认为要重新展现老城区里水的韵味,必须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好一系列工作:
针对水质问题,应制定更严格有效的管理条例,控制污水排放和垃圾倾倒,加强清淤工作,引入活水,改善水质。同时,可在合适的地方培植观赏水生植物、养殖水鸟,增加情趣。
针对填埋河道问题,必须严格禁止随意堵塞、填埋河道,任何对河道的改造施工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经有关专家论证、有关部门批准方能进行。
针对河道周边绿化建筑的问题,应该多种代表传统审美意趣的植物,如杨柳、桃花、迎春花、荷花、菖蒲等,拉近岸与水的距离。同时,修筑明清建筑风格的亲水小筑、水码头、九曲桥等,给人们更多的亲水平台,近距离领略水的美。
王晓阳:城市风貌的保护,就是保护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民众的历史记忆。
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使城市的风貌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历史街区的部分恢复,正是在唤回或者保留一些城市的记忆。这是我们对城市化的一些反思和进步。但是,恢复历史街区是有空间限制的,我们不可能很大范围地去做,只能选择很小的局部。那么城市风貌的保护,有没有其他的思路呢?
我认为,城市风貌的保护,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位。昆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希望我们未来的城市,既能提供生活的灵便和享受,又能带来精神的美感和品位。因此我们整体上应倾向于向宜居方向发展,总体上以现代化城市为主要风格,细节上融入传统江南文化的特质。不能单纯性地以复古为目标,也不能沿城市化发展抛弃文化的元素。
其次,城市风貌保护的内容,有物质性的,有非物质性的。一条古老的街巷,一个历史上留下来的藏书楼,一个带有遗迹的石板桥,都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另外,一道独特的小吃,一种淳朴的乡情民俗,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也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目前昆山对这些文化遗迹的融合还不够充分。例如:
城北大洋桥下面的花园,有比较大的面积可用,但是目前建筑比较平庸,没有特色。可以在这个花园的基础上适当扩建,建设一个“豢鹿台”,加造鹿的雕像。因为昆山被称为“鹿城”,是吴王寿梦豢养鹿的地方,这是昆山最古老的历史。第三,建设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面”,还要重视城市的“点”和“线”。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风貌,要有宏观的场面,也要有细节上的表现。所以,我们不妨以细节的方式,表现和建设我们的城市风貌。
英国是一个留恋传统的国家,他们的一些做法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走在英国的任何一条小巷,你都能感觉到这里的独特气质。一个旧宅,如果传了三代没有修缮,就被当做旧居保留下来。一个画室,曾经住过一个画家,尽管这个画家名不见经传,但英国人会在画室门口竖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前面曾经住过一位画家,不要打扰他的灵感。所以很多到英国旅游的人,都会被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我们可以效仿这种做法,为我们的城市风貌留下小小的记忆空间。比如柴王弄,南街,街面狭窄,相对比较安静,我们可以在街面上加注古典风味的标牌,写上“这里是顾炎武读书的旧居,请安静!”或者“梁辰鱼教唱昆曲的场所”,配上音乐或者图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的“传是楼”藏书楼曾经名扬天下,可以在旧址树立标牌或者微观建筑,简单介绍。昆山这样的旧居很多,比如“问潮亭”、“菉竹堂”等,都可以用简单而细致的表现方法,来加以标识。这样居住或行走在昆山的民众,就会实地感觉城市的文化气息,从而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气质感到叹服和尊重。
关于民俗风情的展示,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在一些保存了传统工艺的饮食小店或工艺小店中,加入传统的印记,增加城市的特殊风格,看到城市的历史遗迹。
王广成:城市历史风貌对于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昆山的很多建筑是最近二十年才建造的,原有的历史建筑目前保留很少,例如毕厅、富春桥、玉龙桥等。在南北后街以及东塘街的沿线存在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制定一个恢复历史街区的计划。
目前,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
1.徐秉义(1633-1711年),他的住宅在东塘街富春桥的西面,内有“培林堂”,堂后是“有耘圃”。圃内有“玉山草堂”、“桂花厅”等胜迹,乾隆初年,房宅被龚自珍购买整修后命名为“羽琌山庄”。同治年间,后半园为同县朱氏所有。
2.徐元文(1634-1691),昆山状元之一,他的大学士第宅在半山桥东塘街,原是布政使张鲁唯的旧宅,内有“有庆堂”和“含经堂”。乾隆末年坍废;宅后为得树园,园中有一株古樟树。树干巨大,与园墙相连,因此给园取名“得树园”,书屋取名“古樟”。嘉庆年间,园为沈氏家祠。
3.富春桥,俗名高板桥,修建于明洪武三十年。
4.通匮桥,始建于宋代,明洪武十五年重建。
5.王安故居,王安(1920-1990),少年时代在昆山度过,家住南后街“隐庐”。后来,他留学美国,成为电脑大王。
6.聪明弄,清代的玉山镇,流传着“同胞三鼎甲,一弄十进士”的民谚。
7.朱柏庐先生故居,朱柏庐先生出生在玉山镇通匮桥东面的观复堂。
8.在昆山城内曾有一座历经四代、有二百余年历史的茧园。茧园的最初开辟者是叶恭焕,名叫春玉圃。茧园内除池沼山石外,还有大云堂、据梧轩、樾阁、小有堂、唐亭、绿天径、梅花馆、春及轩诸胜。
9.中山堂,建于民国时期。
10.半山桥,建于明乐九年。
黄金萍:瑞典哲学家哈尔登曾说过:“生命的延续性意识的强弱决定于社会被历史激发的程度, 文物古迹和居住区形式对这个激发过程起很大作用。大多数人认为最好住在一个充满记忆的环境里,知道前后左右都是些什么东西, 这会使人感到安全。我们跟历史环境的联系中, 文化的认同是归属意识。”正是对场所认同的需要产生了对历史风貌加以保护的要求,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凭借谙熟于心的建筑、街道、广场、桥梁和城墙等一切真实存在的形象和场景来记忆逝去的时代。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其实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需要。附着于历史建筑和历史空间上的是历史记忆,有着文化生命的延续性。但是大规模现代化的建设,城市更新运动,用彻底铲除历史建筑和变更历史空间的方式,消磨了历史的记忆。保护或恢复部分城市历史风貌,是人们对过度现代化消极一面的正确反思调整。人们很难生活在一个时刻变更的时代里,人们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相对固定的居所、相对熟悉的生活环境。这并不是说要排斥一切现代化,回到古代去,历史前进的步伐是毋庸置疑的,要平衡的是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中保持历史记忆的连续性。
目前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历史街区热,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过于执着于古董式的崇拜,也许并不是幸事。历史街区不应成为现代都市的微缩盆景,成为人们缅怀的地方,而应渗透进日常生活中,承载起真实的生活体验。
庄春地:是的,你如果进入周庄,会看到周庄人都穿着水乡服饰,有日常生活的场景,这是活的。在所有的中国景点都是看景物,唯有在周庄能看到周庄人整个的生活。许多外国人都说,到周庄旅游,是过了一天周庄的原生态生活。
黄金萍:对,就像庄老师所言,要有原住民,有日常生活,这个历史街区才是活的。此外,从空间布置上来看,历史街区不宜与现代社区过于紧密,刚才庄老师也说了,要控制周边建筑的高度。但我认为仅仅控制高度或者统一色调是不够的,最好是能留出一块较大的公共空间,来形成缓冲带,如山坡、如江河。自然空间是最好的选择,既不会过于浪费也不会显得矫揉造作。
陈 益:刚才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城市是经由过去传到我们现代人手中,然后再由我们与之对话而影响到未来。相信不久的将来,走在恢复后的昆山历史文化街区上,你既可以与过往的历史文化对话,也可以随时感受到今天昆山人的创意与活力!
(昆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