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栅栏更新计划:一个城市核心区有机更新软性生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椰风海韵遍文昌 2017-05-09


大栅栏,一个离北京天安门最近、遗存遗迹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直到50年前,大栅栏在她600年历史里,一直都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毗邻前门和天安门广场,


大栅栏历史上就是王权与庶民的连接点。这里曾有北京城最活跃的市井生活、最为繁华、传承百年、妇孺皆知的老字号,丰富的会馆、茶室、庙宇遗迹,电影与京剧的诞生地也可以追溯至此。



作为新城和老城的交汇,首都与其他地区的交汇,大栅栏逐渐成为北京这大都会的心脏。历朝历代,它的持续增量发展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沉淀。其中许多至今仍清晰可见,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除了内城墙的拆除和护城河的挖掘形成,大栅栏在城市传统肌理中变化并不大。该地区保留了其步行的特质,在约1万平方公里的住宅区接壤主干道和商业,成为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栅栏更新计划的提出

作为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和北京其他旧城区一样,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面临着种种难题: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无法成规模的进行产业引入,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路径引导在地居民参与改造,没有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与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在此背景下,亟需采取一种新的模式对大栅栏进行保护与更新。


大栅栏更新计划于2010年启动,是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西城区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创新实践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于微循环改造的旧城城市有机更新计划。


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发展策略
1
实施策略:城市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新模式

新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





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按照系统规划、社区共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不同节点的改造形成节点簇、逐步再连成片。这样不仅可以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风貌,灵活的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的被动状态,化为“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2
多元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大栅栏跨界中心的搭建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性、公益性、复杂性、系统性以及不可复制性。这就要求从政府到市场,国有企业、社会主体等各级主体共同参与改造的模式,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级主体,共同参与。


为此,大栅栏更新计划在启动初期就成立了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大栅栏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对接平台,通过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




设计师以及商业家合作,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这样的一个跨界平台的设置不仅将不同的利益主体联结在一起,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角色进入,承担不同的职责,同时,也将社会上不同的资源群体,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渠道,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单一规划、单一产业策划、单一文化保护、单一建筑设计与改造的模式,形成跨学科的融合发展。


3
实施发展的三个阶段


城市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发展模式破除了具有刚性目标的规划,很难在具体的时点提出明确的量化目标, 而是多类群体的共同参与与本地互动在生的软性发展中有机的规划不同阶段的目标。为此,我们将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在大栅栏更新计划启动初期,需要探索创新,需要试点实践,需要引领示范。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此时一个明确的投资与启动保护发展的信号,给在地居民、商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以信心,首先关注区域改善民生的需求,按照自愿腾退、引导提升的方式,解决部分有需要居民的外迁补偿安置,在改善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释放部分发展空间;需要启动基础设施等公共环境改善,做好硬件基础。同时,通过小范围试点探索实践建筑如何进行改造、什么样的业态可以进入、如何进入等探索,作为后期的示范引领。软件平台的搭建也在此阶段形成,逐步构建开放的跨界中心平台,为后期各类社会资源的进入做好基础。


第二阶段:社区共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模式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未搬迁居民共同参与区域改造。有了第一阶段试点的探索示范,此时将有了一个重要的与社区在地居民与商家共同合作探讨的样板,同时也将形成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与在地合作提出依据。在地参与需要提出社区建设的目标,两权分离、多元合作的创新模式,根据不同居民及商家的特点及目标需求,弹性灵活的展开社区建设。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有了在地参与和社区的初步构建,城市也有了软性发展的基础,此时,政府的角色将退出到监督、服务、管理的角色,制定好城市规划、产业业态等方面的规则,做好管理和平台即可。


4
城市策划与品牌活动的巧妙驱动

自从2011年起,实施主体大栅栏投资公司与北京设计周合作举办了“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邀请中外优秀的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成功地让设计走进大栅栏,老街区与新设计的融合碰撞使观众游客在走街串巷感受老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在尊重老街区肌理的前提下,探索老房子新利用,通过设计的力量引入新业态。大栅栏新街景以“设计复兴老街区”为主题,通过设计的力量更新活化老街区,以设计独特的视角解决老城区规划建筑、公共设施及区域环境难题,以设计新思维解构当地手工艺独特魅力,以设计的力量集结艺术、文化、创意、建筑、时尚、媒体、游客、居民等多方力量,在老街区更新及设计之旅中实现公众参与,试图将大栅栏打造成离天安门最近的展现北京特色世界城市、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的窗口。



大栅栏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以设计与老街区的新鲜碰撞抓住了整个北京的眼球,引发了关于该地区转变为公共领域的讨论和沉思。三年来,在创意社区以及更广阔的商业领域迸发了更多元的兴趣,在大栅栏合作、商业和艺术项目上产生了更多元的合作意向。所有这一切都吸引着更多的新兴群体与游客来到大栅栏。


此外,我们陆续实施了多项策划及活动,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为地区吸引新人群、导入新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探索、引导公众参与、社区互动及文保区保护与复兴新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通过搭建软件平台(主题活动/品牌合作/印刷出版物/网站及社交媒体等)、打造硬件平台(基础设计/环境景观立面/四合院、旧厂房、沿街商铺、民国小楼等多种类型建筑)以及整合各方资源(品牌活动等)等方式持续探索都市更新的更多可能,多种途径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新模式。


此外,为了落实执行大栅栏更新计划,我们还制定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协调变化的解决方法,对已经获得的资产通过在大栅栏城市肌理中嵌入选定的方案和活动的方式进行利用的方法,以及对节点计划涉及到使用平台去支持区域内新入驻的和已有的商业的各项支持等。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2010年市发改委选取的,探索创新旧城改造新模式的四个试点项目之一,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启动实施的实践项目。


1
项目概况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位于大栅栏西街斜街保护带北侧,是大栅栏商业街与琉璃厂东街的贯通线,北起耀武胡同,南至大栅栏西街,西起延寿街、桐梓胡同,东至杨威胡同、煤市街,占地面积约8.8公顷。现状腾退涉及460个门牌,1711户,3861人,单位70个,建筑面积75920平方米。项目分为核心功能区与原住民生活区,商居混合,比一般成熟商业街的探索更具有示范意义。


2
实施模式

杨梅竹试点项目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实践项目,实施遵循“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划小单位、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以“小范围、渐进式、分片、分类推进”为实施策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运作模式,探索城市“软性生长、有机更新”的改造模式,以“节点引入、簇状辐射、适度引导、自然生长”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保护性修缮,以满足核心区古都传统风貌保护、人口疏解、产业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及生态建设的全面保护与发展的要求。项目结合街区丰富多元的历史功能及文化资源,拟打造以设计及独立文化传播及生活方式新业态为主的文化街区。


3
项目的实施推进与成效

平等自愿的协议腾退,引导提升多元合作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人口疏解和空间腾退,采取货币补偿及定向房安置的方式,通过货币或定向安置房对接补偿,自2011年-2013年已腾退居民614户,约占腾退总户数的35%,建筑面积11858平方米,疏解人口约1500人。人口疏解和房屋腾退走在全市旧城保护试点项目的前列,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除了腾退以外,对于不愿意搬离的居民与商家,我们提供平移置换与两权分离、引导提升多种合作方式,与产权人共同进行合作改造,实现环境改善及业态提升。


市政设施与环境景观的巧妙设计与建设

2012年对杨梅竹斜街进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及道路建设工作。通过尊重现状胡同肌理、采用渐进式改造的模式,在市政改造的基础上,保留原有上水及方沟,进行雨污水的改造;燃气工程突破当前管线技术规范,克服现状胡同条件制约引入新技术,使得杨梅竹成为同类宽度胡同最先引入燃气的项目;同时完成其他电力电信、市政设施的建设,提升区域环境。


胡同两侧立面修缮及环境景观改造同时展开,拆除违法建筑及胡同牌匾,胡同空间逐步显现原有风貌及肌理。集合思路,创新手法,按照各种不同历史文化及景观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对立面修缮、路面铺装、景观构筑物、城市小品、景观灯具、垃圾箱、座椅,植物种植等进行设计改造,结合文化元素的铺装方式,通过特殊的设计勾勒出建筑古朴外貌,把历史记忆编入景观中,在保持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植入了新的活力。


建筑的分类分级改造,实现不同阶段风貌并置

杨梅竹斜街上建筑形态丰富,不同时期的建筑混合并置,留下的不同的时代记忆,形成杨梅竹斜街一大特色。为此,我们结合建筑历史文化特色及房屋腾退情况将建筑立面分类,按照原汁原味保护、按照历史风貌修缮以及风貌协调的适度改造。


在杨梅竹的立面修缮中,与居民进行规划意见征询,一对一沟通设计方案并签署协议,目前已完成两侧立面修缮以及已腾退房屋的改造。根据杨梅竹胡同及建筑风貌,遵循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态度按照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是否已腾退可完全控制、建筑物现有质量、对街道的影响程度等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进行三类分级改造:对于重点历史风貌建筑原汁原味保护修缮;对于重点风貌节点原真性适度改造;对于其他不具备保护价值的普通建筑标准化设计指导的弹性实施。


设计引领文化复兴,产业业态繁荣共生



不同于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模式,根据文保区有机更新新模式,其空间是以单个院落或单个房屋的形式零星的、分散在不同时间逐步获得的,建立“系统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的规划机制以及“节点引入、簇状辐射、适度引导、自然生长”的产业发展路径。


尽管大栅栏的未来将是一个商业丰富综合的地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业都适合在此时此地的大栅栏植入,只有特定部分的商业类型有可能成功地作为第一批节点运作成功。它们的特点可以从旧城里其他地区成功的商业中获得启发。我们寻找了除了一般商业都具备的营业额、毛利润率以外的业态特征,他们都能够不依赖于成熟的商业圈,可以尊重胡同当前的肌理、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生活形态,但都有自己的本领将消费者吸引来,并且能带动其他业态的进入。


我们创新探索设计复兴老街区的方式,通过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连续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核心展区,通过临时店、工作坊、展览等多种方式,吸引了大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新业态,包括出版书店、艺廊、工作室、设计商店、手工艺、特色餐饮、精品咖啡等文化业态,这样安静有文化品质的业态不仅能很好的融入当前胡同生活,也可以很好的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以此实现文化的繁荣互动与业态共生。


从杨梅竹试点到大栅栏的辐射生长

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实施推进,使得强大的设计资源和调以民为本、有机更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理念组合在一起——杨梅竹试点项目软性、温和、理性的模式探索身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健康、积极、开放的开发品牌形象得以树立;品牌影响力正在得到逐步提升,已成为大栅栏地区的标志性街区之一,大栅栏也因此被评为“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奖”、“全球18个前途无量的设计街区”。更于2014年代表北京市参加首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城市馆首展,被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建筑杂志《Domus》评为当届双年展最佳展览之一。


杨梅竹斜街的文化价值性、著名商业影响性、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无处不彰显着地区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显著特点。持续地整合创意文化产业到胡同中来,借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更大平台,通过大栅栏更新计划展,以杨梅竹斜街项目为案例,将大栅栏文保区保护更新理念的思路原委逐渐呈现到公众面前,使人在看到区域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也逐步开始了解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内涵。由试点尝试向实践及更为广泛的社区共建转变。


大栅栏更新计划通过杨梅竹的试点启动,邀请公众共同参与保护更新,探索“居民自觉自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改造前景,培养出一种新的当代文化、空间、经济互动关系,以此形成内生、渐进式、有机生长的城市发展,实现大栅栏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