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他)猪咬尾的解决办法

 LM0318 2013-04-29
猪咬尾如果不加制止的话,会导致其尾巴溃烂、化脓、应激甚至死亡,因此必须解决。资料表明,欧洲猪场14%的责难归咎于咬尾,我去的猪场中每5个猪场就有1个猪场存在咬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现象。
 
1.引起咬尾的常见原因分析
      表1列出了一些最常见的引起咬尾的原因(这是根据本人几百例亲身经历或受邀帮助解决的现场经验总结得来)。
表1: 1961—1999年间236例猪场发生咬尾的原因分析
关注领域
重要性/%
密度过大
通风     通风量不足
         风扇位置不当
         气体(二氧化碳,氨气)
         夜间低速的冷风侵袭
圈内设施安排不当,引起猪的不安
混群不均匀
饲槽设计不良
病猪未被迅速移出
遗传(丧失可驯化性的趋势)
营养      食盐
          猪不喜欢的饲粮
饮水不足
60
50
50
15
20
10(1)
18(1)
15(1)
60
15(1)
20(2)
15(3)
20(1)
       注:据说至少10个以上营养因素与咬尾有关(如蛋白质含量低等),但我把它们归入未被广泛证明、阐述一类(现在猪已经吃得很好了),还是看看其它方面吧!
(1)、我认为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自1985年以来比列表中所显示的更大。
(2)、食盐很特别。当发生咬尾猪的饲粮中食盐水平从充足(0.4%)提高到0.8%(Muirhead,1989)并提供充足饮水时将有助于控制咬尾的发生。但原因是否是由于食盐含量的增加掩盖了饲粮中其它一些气味不好的原料呢?
(3)、包括突然变更饲料和/或存在霉菌毒素。
*这些是个人的发现,凭个人经验找出解决咬尾的办法并为以后的追踪进行概略分级。
 
2.初始原因—找点事做
      用鼻子拱土是猪的本能。猪是喜欢探究、好奇且有意识的动物,因此在吃、喝、睡之外也要“找点事做”。但是人类使它们处于过度拥挤、非自然的状态下。现代养猪生产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这么做,但必须确保没有超出“过度拥挤”或“非自然”的限度-------二者均导致产生不安或低水平的紧迫(焦躁)。
     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制定的法规中就规定猪圈中必须放置一些猪玩耍的玩具等,活力发酵床的使用也明显有助于减少咬尾的发生。
     有幸福感的猪近82%的时间用于休息(在打瞌睡中度过),因此剩下18%的时间花在到处探究和找事做方面。如果不能找到事做,那么它们只好找麻烦了,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舍饲的生长猪一些东西—如果天生爱拱土,就给它可拱的东西—一个球(厕所水箱里老式的6英寸直径的球形水龙头),一个旧轮胎,一段粗重的木头,一些绿色的植物,甚至是一堆土,或者说充满有益的有活力的微生物的惰性垫料(活力发酵床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活力发酵床在提供给猪拱料的同时,也帮助我们将垫料进行了翻拌,以促进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进程,这是非常好的设想;但不能用链子,这些东西来回晃荡,容易打到其它猪的头部并有可能增加不安!
      在野外,猪不像牛那样凝视树枝,它们拱地!因此给予它们“可拱的物件”,一根2米长的硬化阿卡辛塑料管可很好地转移其注意力,因为猪喜欢边拱边推。其次,使猪保持休息状态—对其舒适感和充实感有益。我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满意的猪不咬尾!如果你的猪24小时当中有20小时不是在打瞌睡的话,那么你就拥有一个不安的听众了!对你而言,你做了什么使得它们的不安程度增加了呢?
 
3.如何找出咬尾的真相
      猪群紧张、不安的结果是咬尾,其诱发因素可能很多并且彼此关联,因此饲养员很难精确地找出那个导致猪群咬尾的真正原因。
      大多生产者采用的方法未经深入考虑,问题是如此显而易见并且需要迅速解决,所以立刻拿出一大堆方案来。换用以下有计划的解决方案则可以找出原因并永久解决这一难题:
     ① 立即移出所有被咬的猪;
     ② 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并首先解决掉;
     ③ 一次只试着解决一个或两个因素,并且留出大约2天的时间以观察效果;
     ④ 记录日期、圈舍号、天气变化情况、相关猪的数量及所有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这管用!
 
4.与咬尾有关的因素
4.1.密度过大
     猪群正确的饲养密度(在本书的饲养密度一节有详细阐述)并不像书本上建议的允许值那么简单。
     原因是猪将猪圈中的部分区域作为生活区,其它区域则否,比如湿的或有粪的地面,有冷风的漏风处,以及猪行为受限、受攻击时躲开困难的区域等。
     窄而长的猪圈是一个典型:那些长度超过宽度2.5倍的猪圈所养猪头数必须少于正常的圈舍(建议减少15%)。正方形或长宽比为1.5∶1的矩形猪圈最好。
     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违反115千克活重/米2的原则,这在把全部猪圈在一起时尤为重要(密度过大可能更倾向于咬尾)。表2显示出猪群密度过大的结果。
表2猪群密度过大的结果
项目
6~35公斤
36~100公斤
密度合适
+15%密度
密度合适
+15%密度
日增重/克
存栏时间/天
间接成本(以0.16英镑/天计)/英镑
料重比
全期采食量/千克
总饲料成本/英镑
518
56
8.96
2.02
58.6
14.06
480
60
9.60
2.12
61.5
14.76
844
77
12.32
2.42
157.3
27.06
848
77
12.32
2.63
171.0
29.41
头均额外成本/英镑
1.34﹡
2.35﹡
注:资料来自Client's records(trial)。
     * 是相对于增加饲养15%猪数的头均额外成本,6~100千克头均额外成本节省(1.34+2.35)=3.69英镑;6~35千克间接成本节约0.64英镑。
 
4.2.猪圈设施
     有人提出,猪休息后或是睡醒后往往会先吃料再饮水,接着排尿、排粪,之后又开始休息;因此最好将这些不同的区域定位以使猪只在圈内循环利用各区域,而不是互相冲撞、产生不安(图1)。这一点对降低咬尾的重要性程度还不大清楚,也许不如确保合理的饲养密度重要。

 
4.3.温度和环境因素
     根据本人经验,太热或太冷不是猪咬尾的必要因素,更有可能是与全部的应激因素合在一起导致咬尾。因为饲养密度、温度波动、空气变化、存在新伙伴、饲粮变更、饲料气味不佳、冷风侵袭等客观情况都能引发咬尾。当这些因素不存在时,极端的气温单独并不能导致咬尾。
(1)检查24小时温度波动。
     咬尾最常见的原因是昼夜温差。猪有一个最适温区,在此温度范围内,热应激程度最低。最适温区是在最低临界温度(LCT)之上、最高临界温度(ECT)之下的一个温度范围。这一范围在断奶仔猪只有5℃,育肥猪为11℃,因此很窄;并且我发现舍饲的某一体重阶段的猪超出最适温区的温度24小时以上常常出现咬尾。这可能就是瘦弱或是“神经质”的断奶猪/早期生长猪常常发生咬尾的原因,因为它们自己不够暖和。所以应检查猪只是否整天处于最适温区内以避免温度波动太大。
 
(2)冷风
     Roberson(1999)建议,舍内风速需在0.15~0.3米/秒、温度低于20℃;在28℃以上,风速需要更高(0.74~1.3米/秒)才能出现咬尾。在冬天,特别是在夜晚,墙壁通常很凉,冷风由上而下吹向紧靠墙壁休息的猪群。虽然冷风的量和风速并不大,但一段时间后足以引起不舒服感(应激),受影响的猪因不安而开始咬尾。
     在这样的墙壁外侧钉一块3厘米厚、内部1~1.5米的木板(截面呈三角形),将使冷空气转向与休息区的温热气流接触,冷风因而消失。几例令人困惑的咬尾案例一旦安装了这种简单、低廉的设施,就得到了解决。
 
(3)有害气体
     舍内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偏高会引起猪的异常行为(包括咬尾)。
     这在冬季最冷的几个月中为维持猪的体温或是减少电费支出而降低通风量时常见。仅仅10微升/升的氨气浓度(非常容易超过)即可对猪产生影响。
     试验表明,冬季一些生长猪/保育猪舍内氨气浓度在25~35微升/升的水平十分普遍,浓度降至12微升/升咬尾即可终止。因此与其关注通风是否充足,不如保持圈舍清洁、干燥。确保粪道内容物低于2/3容量(即距粪道底部15厘米以下),在饲料中或粪道中添加除臭剂也有效。灰尘也是氨气的一种载体(见通风一节)。
 
(4)猪舍内的咬尾
     大多猪舍提供了一个干燥温暖的睡眠区域却也常常发生咬尾。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为了降低成本而将猪舍建成平顶的(仅在前部架设一个风机,可以抬高,见图2)。在寒冷天气,猪舍顶盖关闭,只使用风机通风。由于舍内空气不能循环,因此通风量不足。悬于顶棚高度的风机积聚气体,只有依赖猪的运动来搅动它,到了夜间,因为猪只睡卧空气流动不足甚至不流动。在屋顶上多花18%的费用要好得多(图3),它使得舍内空气自然地流动起来,在风扇部分或全部开启的情况下,舍内空气渐渐散开。表2说明多年来猪舍屋顶设计与咬尾的关系。这些数据对于因炎热无风引起的另一个难题—链球菌性脑膜炎来说,也许同样是真实的。

      结论:①平顶式的猪舍咬尾的发生概率是其它诱发因素的5倍;②当屋顶由平顶改为坡顶时,咬尾的概率约降为原来的1/7。
 
5、实践中猪咬尾的解决方法
     在注意到以上各方面的原因之外,在实践中我们有一系列的方法来注意防止咬尾的发生:例如为了预防咬尾症,一般猪都要断尾。

5.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
      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可见不同猪的品种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淘汰应激敏感猪,可以逐建立抗应激猪种群,以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应激问题。用氟烷测验可从猪群中剔除氟烷阳性个体,经过几个世代就可大大降低应激敏感个体的比率。丹麦用氟烷法检查了兰德瑞斯、约克夏、杜洛克及汉普夏猪,在丹麦汉普夏猪中没有发现氟烷基因,只检出一头杜洛克氟烷阳性猪,兰德瑞斯氟烷阳性猪已降低3%左右,约克夏猪降至1.5%。国内有些地方进行了这方面工作,选择杜洛克、大白猪、约克夏、汉普夏与本地猪杂交的第一代列为抗应激补充猪,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繁殖体系。

5.2、改善饲养管理
     
在集约化畜牧业中,人们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猪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与其自然生存环境相距甚远,所以现代化管理措施有些同时可能又是应激因素。因此,要想防止或减轻应激造成的影响,有效防止集约化生产中猪咬尾症发生,必须在猪的饲养、购销、运输和屠宰的全过程中改善饲养管理,为猪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5.2.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饲粮营养水平要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不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当发现咬尾现象时,应及时对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针对营养不足的部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要及时补饲,以消除营养应激诱发的咬尾症。

5.2.2、给予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舍建筑工艺(场址选择、场区布局、猪舍类型)和环境工程设计(通风类型、粪污处理方式等)以及舍内设施选择(饲槽、饮水方式选择等)都要符合猪正常生理要求,尽量为猪的生长创造比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以避免酷暑严寒、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
      譬如疏松饲养密度,或采用活力发酵床养猪技术,改用福利养猪技术等,都是比较简单的环保的方法。
 
5.2.3、合理组群
     
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似的猪组群饲养。每一猪群头数的多少,应依猪舍设备,圈养密度以及饲养方式等因素而定。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群以10~20头为宜;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也不宜超过50头。同一群猪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在小猪阶段群内体重不宜超过4~5kg,在架子猪阶段,不超过7~10kg为宜。分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稳定,除因疾病或体重差别过大,体质过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而加以调整外,不应任意变动。

5.2.4、适宜的饲养密度
     
猪的饲养密度以不影响猪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又能合理利用猪圈面积。一般猪场一头3~4月龄的肥育猪所需要圈栏面积以0.6m2为宜,4~6月龄为0.8m2,7~8月龄和9~10月龄则分别为1和1.2m2。但因我国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圈养密度也应因地制宜。
     福利养猪如活力发酵床养猪的密度要适当疏松一些,如1.5~2平方米一头大猪。
 
5.2.5、仔猪断尾
    
在仔猪生下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生下1~2d内结合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距离0.4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的下1/3即可脱掉。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但此措施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猪咬尾的内因,真正的内因并没有解决,造成猪咬尾的原因还是存在,如猪的不适应,饲料的营养不平衡,环境的应激反应,猪舍设计上的缺陷,不合理的并群,猪舍内空气质量浑浊,猪舍通风不足,猪舍养殖密度过大,病猪未及时移出,存在疾病原因等原因可能仍然存在。
 
5.2.6、其它管理措施
     
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参观,不允许其它动物进入畜舍;对育肥的杂交仔猪去势,既可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又可防止咬尾的发生;将咬尾恶癖的猪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圈隔离饲养,还可肌注镇静剂;对被咬伤的猪及时隔离并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以防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还可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及发育规律,对所养猪要定期驱虫,以防制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

5.3、药物防治
     
为防止应激诱发猪咬尾症的发生,可通过饲粮和饮水或其它途径给予抗应激药物。这些药物一般分为三类:即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对症治疗药物或应激缓解剂。
      应激预防剂能减弱应激对机体的作用,通常有安定止痛剂(氯丙嗪、嘧哌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安定剂(氯二氢甲基苯基苯并二氮杂卓酮、溴氯苯基二氢苯并二氮杂卓酮)和镇静剂(苯纳嗪、溴化钠、盐酸地巴唑)。促适应剂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从而提高抗应激能力,有参与糖类代谢物质(柠檬酸、琥珀酸等),缓解酸中毒和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NaHCO3、NH4Cl等)、微量元素(锌、硒等)、微生态制剂、琼脂组织制剂、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维生素C和E效果最好)已广泛应用于养禽业,对猪的抗应激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应激缓解剂有杆菌肽锌等。上述抗应激药物对于防治猪咬尾症的有效性尚应给予更多关注。
      孟俊英译自PigProduction Problems:JohnGadd'sguidetotheirsolutions.Nottingham:NottinghamUniversityPress,2003:351-3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