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上卧游记:方寸斗室游世界,让灵魂在路上

 昵称12156531 2013-04-30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这是一则流行的微博,被无数次转发后,已经很难找寻最初的出处。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事情似乎都是这样的:传播、传播、传播……以至于“原版”已经无从考证或面目全非。自从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广为流传,这部出版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的小说所描述的生活状态也被很多人艳羡——“生活永远在别处,鲜花永远在前方,我们永远在路上。”似乎自由的诗意的生活就是On the Road……相信知道“在路上”这个“名词”或概念的人数要远远超过看过这本小说的人数,因为我就没有看过小说而一度认为“在路上”是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并且曾经尝试着抛开一成不变的生活,逃往遥远陌生的“别处”。很多年后,关于“在路上”我才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路上”其实只是一种梦想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表达和实现的方式更是千差万别。看似墨守成规的生活未必不能新鲜和丰富。

最近,在嘈杂的starbucks读完了一本叫做《纸上卧游记》的书。一本不足250页的小书,花了差不多三个星期的时间来读,忽然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读书挺慢的人,据说阅读速度慢的人挺笨的。于是对于自己阅读速度慢的问题总结了一番,觉得一来是因为从小没能养成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二来是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翻来覆去地琢磨书中的情节或观点;加之总喜欢找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卧在某个舒服的场所读书,所以当这三个条件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的时候,读一本书花几个星期之于我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还是蛮享受这个慢慢读书的过程,可以进入一个不曾涉足的世界,跟随书中的情景游历鲜有碰触的世界。

《纸上卧游记》是一本关于读书和思考读书的作品。邂逅《纸上卧游记》是在“购书中心”——一个拥有咖啡厅、茶馆,卖着各式其他商品,却书香不甚浓郁的地方。走进这个“新华书店”的继任者,再也闻不到了小时候在书店闻到的那种印刷物常年聚集的味道,书籍也变得光鲜美艳,朴实不再。翻来覆去地翻看了很多装帧精美、纸质舒适、内容看上去很具卖点的书之后,几乎是在角落里发现了这本曾在某本杂志书评中见到过的淡绿色小书。

书的作者叫程雨城,按照网上搜来的介绍:程雨城是位“资深宅男,民间学者,底层知识分子”;作者自己在书中是这样界定自己与读书的关系:“……我一定会给自己置办一个私人图书馆,我就老死在里面,除了定时给我送饭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走入我的空间。我不喜欢旅游,观感的快乐远不足以提起我的兴趣,只有新鲜的知识才会刺激我懒洋洋的神经,让我感激生活也为我这样的人保留了一条快乐的通道。我像一只家养的却失去了主人的猫,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特殊颜色的线团。……我的书就是我的一枚枚浆果,我在漫长的日子里慢悠悠地啃噬着它们,除此之外,除了不时给报纸、杂志写点稿子以维持基本生活之外,除了在虚拟世界里和狐朋狗友聊聊天之外,我几乎不做其他的事情。是的,不光彩的说,我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人,早在‘宅男’这个时髦词汇出现之前,我就已经很宅很宅了……”

的确,正如程雨城对自己的描述,宅在家里享受书籍给灵魂带来的愉悦是人生enjoy的事情,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模样?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又是怎样的状况?博览群书后的思考让程雨城以《缘起深宅》、《那些从来没人见过的风景 乌托邦的旅行线路图》、《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哲学问题与贵族精神》、《宿命论的宿命之争》、《语言之岛》、《理性的学术和感性的学术》、《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和《越读书越落后》为篇章和读者一道神游不一样的世界。

关于“纸上卧游”的渊源,程雨城给出答案——“南朝有个叫宗少文的人,一生爱好远游,后来身体不行了,没力气再去寻山访友,于是遍画名山大川,挂满了家里的墙壁。宗少文从此每天在家抚琴自娱,尽使纸上的群山发出回响。而作者的卧游则是蜗居在一间‘家徒四壁’狭窄房间里,在书页间纵横驰骋,在文字里漫游无垠,在思维的世界里周游世界,游历于古往今来。”

也许正如《纸上卧游记》封面上的那段文字:“真正懂得《庄子》‘心有天游’的人,就算被放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被抛在孤岛上,甚至被关在牢房里,一颗心也仍然是逍遥无际、毫无滞塞的。因为‘心有天游’,一切的纵横无垠都只在自己的心里发生。这是一本读书人的精神漫游,也是一本带着你博览群书、并且刺激着你不停地提问和思考的书。”

记得2005年《新周刊》曾借助网络投票的形式排出“中国欲望榜”。排在前三位的是:更多的钱(72.68%)、环游全世界(65.12%)、中国世界第一(54.09%)。之后是开名车、住别墅、博览群书、朋友遍天下、做老板、中大奖和桃花运。显然“环游全世界”和“博览群书”充斥在很多国人的心中,有人成功地让身体On the Road,有人则只能让灵魂On the Road。

其实,对于很多普通到如我一样生活在尘埃里的人来说,“生活在别处,永远在路上”多半只能出现在想象的世界里,遥不可及。唯一能够让这种“在路上”的状态成为镜像的方法就是读书。在书籍中探寻世界的规律,了解陌生的知识,汲取前人的智慧……或者,就是增加一些和人聊天的谈资……因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宽度是无限的,内心的丰富才是衡量生命质量的标尺……《纸上卧游记》给了我一个“让灵魂在路上”的理由,就像瞌睡时的枕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