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芳回忆录》:衣上征尘杂酒痕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04-30
《梅兰芳回忆录》:衣上征尘杂酒痕
梅兰芳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京剧表演上,他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家,创立了“梅派”。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在上世纪30年代观看了他的演出,都大为惊叹,认为梅氏的演出方式可以作为他们艺术理论的相互印证。由此,三人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梅兰芳以他的方式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它历久弥新,古典而现代。
 
在《梅兰芳回忆录》一书中,我们通过艺术家的自叙,了解了他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征程。梅兰芳是一个艺术气质浓厚的人,他的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京剧上,更体现在其他艺术门径上。他工书善画,小楷写的尤其好,清静,秀雅,隽永,其字宛若其人,于明朗中自有一股莹润。他的画更是出名,曾拜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等大师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采,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还曾与老画家叶誉虎在上海合办画展。此外,他还与国内外学界,文艺名流交往甚深,胡适、蔡元培、郭沫若、张伯驹、泰戈尔、范朋克、卓别林……均曾有相关探究。梅兰芳突破了传统京剧的限制,把大量的现代艺术理念纳入其表演中,但又不损害京剧本身的完整性,这种纳入甚至是不露声色,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其对京剧所作出的贡献。
 
从1930年开始,梅兰芳开始赴美巡回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表演,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梅氏的表演使京剧第一次在西方人的舞台上登堂入室,使外国人真正直观的认识了这一艺术形式。大约,此前外国人在华也看过不少次的京剧表演,但那是一种消遣和猎奇心理,而梅氏的表演则是开放性的,使西方人认识到这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是可以与欧洲的歌剧,室内音乐相媲美的,而不是茶园娱乐场所的附属性表演。
 
梅兰芳成名后,很多外国名流政到京都拜访他,位于北京东城区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的府邸成为他接待外宾的场所,在这里,他与众多艺术家、作家、学者们畅谈,共于酬唱,获得艺术上的共鸣。陆游有诗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此诗既是实写,也是诗人的自况。人类文明雏形时的诗歌,无论是中国的谣歌,还是古希腊的口传史诗,都包含着浪迹艺术家的传唱在内。艺术本身,是一种自我的满足,是灵魂的游荡。梅兰芳身上融合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气,民间艺术家的傲骨,亘古游吟诗人的自觉性,这种融合可谓既古典也现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