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襄 铁打出来的县城

 黑老赵 2013-04-30
时间:2010-07-14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定襄,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忻州为定襄县郡,定襄仍属之。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改定襄县郡为忻州,定襄县复属忻州。金、元、明、清、定襄县均属忻州。

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的行政区划,定襄划归山西省忻县专区。1961年安置定襄县,属忻县专区(后改忻县地区),1983年7月,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2001年忻州地区改设忻州市,定襄属于忻州市。


■历史坐标


有“一斗芝麻铁匠”的地方


“铁打的江山”,是人们对定襄法兰产业的肯定。


走进定襄,随处可以看到道路两旁不时闪现的“×××锻造公司”、“×××法兰公司”等锻造企业。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定襄县此名不虚。目前,以法兰为主导产品的锻造产业,支撑着定襄经济的半壁江山,定襄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法兰制造和出口基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用奔波辛劳、抛家弃子到大城市赚钱,在家门口打工就能过上好日子。


定襄自古铁匠多,因此有“一斗芝麻铁匠”的说法。侯飞林,定襄776家法兰企业中的一个锻压厂的负责人。从曾祖父开始到侯飞林祖孙4代,就都是正儿八经的“铁匠汉”。


侯飞林的曾祖父叫侯隆基,解放前是定襄一带有名的好铁匠。当时,侯隆基凭自己的力气在简陋的小炉子上打些当地人用的镰刀、斧头等简单农具,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侯飞林的爷爷侯存年也是靠打铁为生,养活家人。只不过那时已经解放了,他在公社“神山农具厂”工作,打出的铁锹会销到湖南、陕西等好几个省。


1965年,侯飞林的父亲侯明亮才17岁,就在村办的“夹棒锤”上打铁了,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学到了一身打铁的好技术。1980年改革开放了,侯明亮贷款几千元,办起了自己的小企业,通过“滚雪球”积累,很快还清了贷款,而且第二年就成了“万元户”。之后,他的企业又由原来的全部手工操作变成半机械化操作,资产也从几千元发展到几百万元。


2000年,侯明亮把企业交给了侯飞林。现在,侯飞林把企业的操作由半机械化改成自动化,同时用工也增加了1倍,达到53人。“企业在我手里做大了,但不能因此就说我比父亲强。其实论手艺,老一辈不知要比新一代强多少倍。”侯飞林说,“现在定襄像我这样的‘锤老板’有很多,同样是‘一斗芝麻铁匠’,过去只能糊口度日,今天却能扬眉吐气,大把挣钱,是我们赶上了好的发展时代。”


■民俗坐标


定襄蒸肉


如果要到定襄做客,当地人一定会拿蒸肉招待客人,因为在定襄人看来,蒸肉是他们祖先留下来最具地方特色的食品。


定襄做蒸肉据历史资料推测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定襄过去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北面有大关,南面有居士山,有通向阳曲的一条兵家大道,东面有卫村、三霍,就是汉朝卫青、霍去病屯兵的地方。定襄蒸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有历史记载是从1700年,也就是康熙初年开始的。


说到定襄的蒸肉,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韩金有,他是定襄新一代蒸肉产品的创始人。


韩金有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定襄人,为了能吃饱肚子而学习做了个厨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周边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当厨。这些宴席上第一道菜就是蒸肉,蒸肉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宴席的好赖。那时由于生活条件差,不是整个用肉把它做成,而是用白萝卜、土豆、猪肉混合起来放到一个碗里,和上调料把它温蒸三小时后放凉,就可以上宴席了。就是这调料的搭配让韩金有做出来的蒸肉与众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凭着闯出来的名声,韩金有在定襄开了一家小饭店,用饭店积攒的经验,韩金有对原来的蒸肉进行反复试验研究,改良传统配方,创新制作方法,生产出了新一代五香蒸肉。


现在,许多定襄本地人还是喜欢用白萝卜、土豆、猪肉来做土蒸肉,而且还是要自己亲手做,即使满大街销售着现成蒸肉,他们依然要在自己家里依据各人口味做自己想吃的蒸肉。


■生活坐标


爱喝酒的定襄人


定襄人好客,而且爱喝酒,酒量大是出了名的。在这里酒的销量也大,这可乐得了酒的营销商。


为何定襄人爱喝酒呢?记者为此请教了许多定襄的“酒仙”们,归纳起来,原因有二。


之一,定襄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历来盛产粮食,是忻州市粮食主产区,这么多的粮食一方面供给人畜的食用,剩下的就是用来酿酒了。过去定襄家家户户酿酒,加上定襄位于太原以北,冬季气候寒冷,他们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在饭前喝点,这样既有益于驱寒,又可以解除疲劳。时间长了,饮酒不仅仅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的延续,而且也促成了定襄人的一种特定的心理:没有酒那不是待客之道,没有酒那就不能成为饭局。


之二:定襄人热情实在,每当客人到来的时候,定襄人觉得喜兴,他们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好客,他们只会把家里最好的蒸肉,最好的酒拿出来招待客人。主人认为只有让客人喝足才是待客之道。定襄人喝酒非常实在,主人敬客人酒是和客人同时喝掉,这个跟河南的端酒风俗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主人会跟每位客人连喝三次,叫酒过三巡。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再跟每位喝两次,所谓“好事成双”。


所以来定襄的朋友,如果你自认为有点酒量,也尽量不要跟着定襄人发飙,否则你有再大的酒量也会被热情的定襄人礼让得趴下。对于确实不能喝酒的朋友,定襄人的态度是客人喝好,主人喝倒。


这一点,我是实实在在体验过,有一次采访完毕已是中午时分,主人留我吃饭。尽管我再三言明从不饮酒,但主人还是毫不迟疑地打开一瓶高度酒,并为我斟满,每次端起酒杯,主人一饮而尽,我却端起又放下,杯中之酒并不见少,随着主人的喝高我感觉甚是尴尬。但主人好像并不介意。回来的路上,司机师傅的话才让我明白,原来那是主人看见我确实不能喝,只能把自己喝倒了。定襄人的实在可见一斑。


■建筑坐标


金鼎文化广场


定襄县县城新建的金鼎文化广场,位于县政府东。作为该县的一张“城市名片”,金鼎文化广场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和风貌。


定,安定和谐;襄,昂扬向上。定襄,既有古老传统文化又富有时尚气息。定襄中霍东周墓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是民族文明的瑰宝,更是定襄文化的开篇象征。于是,金鼎广场的鼎便是定襄历史文明的最佳体现。


■人物坐标


寻访吕布故里


说起定襄,就不能不提吕布。


“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许多客人到忻州和定襄时,听到这句话,非常不解,总问为什么呢?解释是这样的:忻州出了貂蝉,定襄出了吕布。貂蝉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吕布气宇轩昂,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此二人吸纳尽了忻定的精华,所以忻州再也出不了美丽的女子,定襄再也出不了俊朗的男子。


近日,记者来到定襄县传说中的吕布故里——东霍村。


在东霍村,村中上岁数的老人都能说出吕布的一些传说。定襄县东霍村村支书李名喜,对家乡的这位名人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他为记者讲述了“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与吕布有关的民间传说,并带记者参观了位于村中央的吕布池。


相传东汉末,在并州定襄的吕布于青石坡的附近射鹿,惊起一匹赤兔马,那马瞬间便跑得无影无踪。一连几天,吕布都四处寻找赤兔马。一日,他来到丛蒙山下的娘娘泉边,只见那匹赤兔马正在不远处的龙液泉边喝水,见有人来,赤兔马只“刷”的一声,就跑出几里之外。次日,赤兔马又来龙液泉边饮水,吕布出其不意,箭步跃上马背,只听赤兔马一声嘶鸣,飞奔了起来,马蹄落地,刨出一泉。赤兔马在此腾空数跃,犹如火龙翻腾,始终不能让吕布离背,终被降服。后人围泉筑池,名为吕布池。


记者看到,吕布池只是一个普通的水池,面积约10亩。李名喜说,距吕布池不足百米之处,还有一个池子,名为黑龙池。吕布池与黑龙池一起组成了一个“吕”字。


采访中李名喜指着吕布池还告诉记者,在吕布池周围5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几十棵榆树,这些榆树有一个特别的现象,至今无人能解。就是树纹都是斜的,相传是吕布驯服赤兔马时,拉马的缰绳在树上绕过一圈,造成了树的斜纹。也因为斜纹的木材不可用,这些树得以很好地保存。村中有人将其他地方的顺纹树移植过来,过两年也会变成斜纹。


本报特约记者 靳子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