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树一峰入画意--狮子林

 苏迷 2013-04-30
一树一峰入画意——狮子林
 
苏州园林中,最古老的是沧浪亭,最大的是拙政园,最有趣的应是那狮子林了吧!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假山的王国,到处是如狮子状的奇形怪状的假山,这也许是园名的由来吧。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不过,为什么叫狮子林,还和佛教有关呢?这座至今已有650年历史的园林,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此处原为宋代贵家的别业,林木翳密,盛夏如秋。惟则禅师原隐居于松江九峰,他来到苏州后的第二年,弟子们就买下了这块土地,要为他建座寺庙,好让他隐居于此,便于请教学问。寺庙建成后,惟则禅师考虑到自己的师傅明本,曾得道于浙江天目山狮子林正宗禅寺,因而,所建之寺就取名为“狮子林菩提正宗寺”,以不忘传授之源也。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取自佛传经时作“狮吼”之意。。
狮子林名声大噪得益于当时的画家倪瓒。明洪武六年(1373年),七十三岁的倪瓒(云林)途径苏州,到狮子林游玩,住持如海法师请他作画,倪云林为园中“岌岌诸峰瘦,青青万竹荣”的景色所醉,欣然作《狮子林图》一卷,并题五言诗及图跋于卷首。自倪云林作《狮子林图》后,狮子林声誉日隆,一时成为吴中文人赋诗作画的胜地。
作为原本传播佛教的寺院,到了清朝已成为一座私家园林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我们诵读过的《晚过吴江》的康熙皇帝的孙子,对狮子林情有独钟,五次下江南,次次都要去狮子林游玩,先后留下十多首诗作以及多处题字。
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次南巡时,从南下到回京,先后去了两次狮子林,还写下了《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我们选取了这首《游狮子林得句》:
游狮子林得句
[]弘历
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
法王善吼应如是,居士高踪宛可寻。
谁谓今时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松风阁听松风谩,绝胜满街丝管音。
园子虽小,但一棵小树,一座奇峰,处处都是一幅幅景致的图画,在园子中弯弯曲曲绕道而走,感觉自己真是走入了山林之中,忘记了身处凡尘闹市之间,正如乾隆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谁知道小世界中隐藏着大丘壑,闹市中隐藏着一个清静的好去处。那松风阁上的阵阵风声,犹如天籁,胜过繁华街道的阵阵丝竹之乐。诗中所写之意趣情境与昨天拙政园中“信有山林在市城”相似,闹中取静,是苏州园林的最大特色。
乾隆写下这一组诗后,又想到在假山中左转右曲走不出的情形,越想越有趣,真是“石不能言趣无穷,花应解语兴更添”,随口赞曰:“真有趣”!并信手御笔将这三个字写下来。当时在一旁陪驾的黄姓状元,觉得皇上这三个字未免太俗气,又不便于直言,于是曲意奉承说:“皇上您这‘有’字我最喜欢,就赏赐给微臣吧”。乾隆帝一听,心领意会,欣然允若,并在“有”字旁添小字“御笔赐黄轩”。极雅的“真趣”两字后来作了匾额,悬于石舫旁的亭中,从此亭名亦作“真趣亭”。为淡雅的苏州园林抹上了富丽堂皇的一笔。《吴门百咏》有一首《狮子林诗》即写此事:“御题真趣状元家,两度宸游驻翠华。狮石千年仍突兀,五松无处觅槎桠”。
乾隆对狮子林真是喜欢得爱不释手,但回京后,就无法到这有趣的园子中游玩了。于是,为解思念之情,他先后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建有一座狮子林,供他随时欣赏,乾隆对北京的狮子林也非常喜欢,称之“欲傲金阊未有此”。从此,中国有了南北三座狮子林,可谓一大奇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