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正 门

▲ 正 门
草堂正门由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和石作台阶而成,尽显古朴典雅。其正上方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书。两侧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当年草堂旧址的地理方位。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立于正门对面白墙黑边、砖砌的照壁,是依照寺观祠庙的形制而设,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它既与草堂建筑形成对抗之美,又对草堂建筑群与外部环境起“障景”作用。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大廨前的整个庭园碧水萦绕,竹树相映,古树参天,一派天成之作的丽景雅苑,这正体现出杜甫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情画意。

▲大廨前的整个庭园  ▲大廨前庭园水景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大廨内杜甫塑像  ▲ 大廨内杜甫塑像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与你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墨客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意思是:您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大廨东壁楹联 
▲ 大廨西壁楹联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为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修建;为过厅式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但器宇轩昂,恢弘而古雅。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 诗史堂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 诗史堂
 ▲ 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
诗史堂内东侧悬挂有陈毅元帅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书写的一副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联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诗句。陈毅元帅说:“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  ▲ 陈毅撰写的对联
诗史堂内西侧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与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 郭沫若撰写的对联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堂内杜甫铜质胡须被游客摸得晶亮,也许都想沾点诗人的“才气”和祈点“福(胡的谐音)气”。 
▲ 杜甫半身铜像
诗史堂东廊连接《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该馆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 ▲《诗圣著千秋》陈列馆
 ▲《草堂留后世》陈列馆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柴门”占地仅20平方米,虽建筑体量较小,素雅古朴,但其开敞、通透的建筑形式,自然地将游客引入工部祠前院落;“柴门”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可以读到有关柴门的诗句。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其意: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水槛”在杜甫的草堂生活中,是一处充满情趣的去处。诗人常在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今水槛为清代所建,保留了杜诗所描绘的清溪碧水,翠竹绿荫的环境氛围。
柴门内,工部祠前之东西两侧,有“水竹居”、“恰受航轩”两室相配。两室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飨殿的主体地位,整个小院显得素雅、肃穆。东侧“水竹居”,由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诗句“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之景而成。
 ▲ 水竹居
西侧“恰受航轩”因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南邻》)而得名。“恰受航轩”屋身狭长,仿若船舟;步入其中,颇有水中行舟之感。
 ▲ 恰受航轩
步入柴门,即可见草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工部祠。杜甫在蜀,曾入严武幕,朝廷任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故而后世尊称其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今之工部祠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建,后虽有修葺,却大体保留了当时的原貌。工部祠,作为祭祀之用的飨殿,本应有华丽的雕饰,恢宏的气派,但现存工部祠为风格朴实的平房,保持其民居建筑的古朴、简洁格调,以其青瓦突檐、素面无饰的建筑特色,给人一种朴素庄严的感觉。
工部祠门前及门两侧悬有楹联三幅。一幅为清咸丰四年初(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撰书,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另一幅是清人王闿运所撰,联日:“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另一幅是清人严岳莲所撰,联日:“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二人都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工部祠杜甫神龛两侧悬挂的清人钱保塘所撰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对黄、陆配祀杜甫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工部祠除供奉有杜甫、陆游、黄庭坚的神龛外,还陈列有明清两代镌刻的三位诗人的石刻、木刻像,清乾隆和嘉庆重修时镌刻的草堂石刻图,以及有关陆、黄配祀的碑记刻石文物。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六根木柱支撑出圆形的草顶,亭前苍楠高耸。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浑厚而又秀润,也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书。“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 少陵碑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公元760年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年诗人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诗人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茅屋故居
杜甫离蜀,“草堂”无存。为再现杜甫当年所居住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20世纪80年代,借鉴川西民居风格,重建了杜甫的茅屋,再现诗情画意的田园风貌。茅屋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
 ▲ 茅屋故居
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 舍 南
杜甫初到草堂时,曾得到过邻居们的帮助。农人天性的朴质和善良,对于一个饱经忧患的漂泊者来说不啻是一剂受用的良药。正是与这些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交往中,杜甫找到了自已诗歌创作的灵感。

▲ 舍 北
杜甫草堂共有三个门:正门、南门和北门。

▲北 门
进北门,右边是梅苑(草堂的西北角),据说,以前是私家花园,有古朴幽静的水景,现并到草堂供游客观赏。
 ▲ 梅苑水榭
▲梅苑“ 一览亭”、
进北大门的左手(杜甫草堂东北角),有“唐代遗址”值得一去。“唐亭台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杜甫诗中多处提到的各种“亭”。“唐代僧人塔铭碑”的碑文记载,佐证了先有草堂寺,后有杜甫草堂的论断。

▲ 唐代遗址
 ▲ 唐代遗址全景复原图
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 盆景园

▲ 杜诗书法木刻廊

▲ 杜诗书法木刻廊
从杜甫草堂南大门入馆,经过“草堂影壁”,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有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虽然浣花祠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是,它却与杜甫没有多大关联,而是为一位巾帼英雄而建造的。

▲ 浣花祠
传说,有一位姓任的姑娘由于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为她立祠纪念。又因任氏从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后占杜甫旧居为别宅,又有“舍宅为寺”的善举,所以纪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

▲ 浣花祠大门
杜甫有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据此推想,当年定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通往草堂,即所谓“花径”。

▲ 花 径

▲ 红墙夹道的花径

▲ 花 径
位于杜甫草堂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草堂”影壁。“草堂”二字清人周竺君书写,字体敦厚而遒劲,然后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古雅别致。

▲“草堂”影壁
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的“草堂影壁”,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曾经在此处摄影留念。1958年3月7日,毛泽东主席反背着手,站在影壁前留影(这是一张不多见的毛主席的背影照),遂成为代表性景点。

▲毛泽东主席留影照
“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的塑像于正堂之内,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

▲ 大雅堂

▲ 大雅堂
“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览,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

▲情系草堂
“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是一个以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市场。

▲ 唐风遗韵
“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与“唐风遗韵”相邻,集书画展览、交流、购销、收藏为一体,是开发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品位平台。

▲ 诗书画院美术馆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 万佛楼
步出草堂南门,回首再见大门两旁由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清代学者顾复初的一副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将永远光耀后世。

▲ 杜甫草堂南门

▲ 杜甫草堂南门全景
▲南门照壁
出草堂的南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浣花溪的得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浣花溪

▲浣花溪上“亭子桥”
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

▲草堂码头
▲ 草堂码头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