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文苑】No.20842期C版||【五月杯文学奖】拜谒杜甫草堂 文/董岳峰(陕西)

 北上广文学 2020-08-29
上海文艺
欢迎您的阅读
《广州文苑》、《上海文苑》、《北京诗词》、《广州诗刊》、《上海诗刊》属于共同平台!
【上纸刊《北上广文学》,请联系主编微信xiaobai2314d】


拜谒杜甫草堂
                         文/董岳峰(陕西)  

   

到成都旅游,对于喜爱文学、喜爱历史的朋友来说,杜甫草堂是要必看的。而当自己踏上杜甫草堂门外第一块台阶时,已经是入川后的第9天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第一次对杜甫草堂有了理性认识还是在读高中时语文课本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文中结尾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让少年的我深深为大诗人艰苦条件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震撼。
 第一次对草堂有了感性认识是在学过课文不久后。说来可笑,记得第一次看见印有杜甫草堂图案的宣传册子时,看着图中印有“杜甫草堂”字迹的小亭子,还真的以为当年诗圣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战火,偏居榕城一隅,过得真的如此清贫呢。那时起,草堂成为自己心底向往的一块圣地。
 2013818日,在兄长的陪同下我和小儿子宇轩拜谒了杜甫草堂。
    从挂有“草堂”匾额的杜甫草堂旧址院门拾阶而上,门框顶部由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的“草堂”二字显得苍劲有力。两侧“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对联,则是后人取自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据当地导游介绍,“万里桥”之名出自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袆出使东吴时“万里之行始于此”的感慨之言,在现在的南门大桥,而草堂正位于桥的西边;“百花潭”一词出自陆游“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草堂正处于潭的北面。
  游杜甫草堂,散落在各个景点的楹联、诗句及其典故、出处是必须要看、要细心回味的地方。
走入诗圣的故居,很快就会被浓郁的书法、诗画和楹联氛围所感染,让每一名参观者体味到了沉淀千年依然散发着浓浓墨香的诗书文化底蕴,也使因旅途劳顿而睡眠严重不足的我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穿过郁郁葱葱、竹树成荫、绿水萦回的庭园,享受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感受主人当年“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情画意后,便走进了草堂大廨。通过网上查询得知,廨在古时是官吏办公的地方。因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验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摆放的是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雕塑的杜甫铜像,塑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此驻足凝视,似乎能够感受到一千二百多年前,正漂泊在江河之上的诗人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也许廨内叶剑英元帅撰书的“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宗薄斗牛”是对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真实写照吧。
  出大廨就来到了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的诗史堂。据介绍,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此建筑因此而得名“诗史堂”。作为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的诗史堂,“诗史堂”牌匾两侧挂有沈葆桢撰写的“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的对联,与苍劲有力的“诗史堂”三字遥相辉映,相得益彰。
厅堂的中央安放着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雕像凝视着前方,眉宇间如同诗人笔下的诗歌一样,写满了忧国忧民之情。雕像整体呈古色古香的青铜色,由于游人的抚摸,雕像的胡须、鼻尖、面颊等部分地方已呈现出了金黄色。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
出诗史堂,穿过杜甫诗中描述的“新添水槛供垂钓”,横亘在小溪之上的小石桥及“水槛”,迎面而开的便是“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柴门”了。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现代书法家陈云诰补书的“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据导游介绍,“信有文章惊海内”与“犹劳车马驻江干”两句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纵观整幅对联,作者对诗圣的赞誉之辞镶刻于字里行间,可谓字字珠玑。如果说南宋诗人叶绍翁在那关不住春色满园的园林外,仰望着探墙而出的红杏,却不能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后发出游园不值的感叹的话,那么,今天的草堂柴门则是以诗圣的胸怀,门户洞开,笑迎八方来客。
  过柴门便是三幢呈“品”字排列的建筑,“工部祠”居中,前边两侧分别为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和“懒性从来水竹居”的“恰受航轩”和“水竹居”。“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诗句。祠内墙壁上陈毅元帅“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对联挂在木制的杜甫画像两侧,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分别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据导游介绍,之所以三人同殿,主要是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而黄、陆皆为诗歌成就极高的大家,虽不同朝代,但如果三人一堂,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而清人的一副“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对子则对此举作了很好的诠释。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果亲王的手迹“少陵草堂”四字。也许时代久远,亭子的六个红柱上的红漆已有些斑驳了,顶部业已枯黄的茅草在巴蜀温和的气候下,钻出了片片嫩绿的藤蔓。
草堂内多竹。无论是在堂前屋后,庭院之中,还是在小路两侧,处处竹树掩映,清幽雅洁。杜甫的草堂便掩映在一片翠竹绿树之中。草堂的篱笆外是一块高一米半左右,雕刻有杜甫头像的大理石,石像后是一丛茂密的翠竹,寓意了诗人不随波逐流、高风亮节的人品。由细竹交叉编织而成的篱笆围成了一方小小的院落,院门是由茶杯口粗细的树干制作而成的,门顶以茅草为檐,与草屋浑然一体。 

         

步入茅屋,展现在眼前的是三间屋舍,中间为主人起居休息的卧室,左右为会客室和灶间,桌椅板凳、碗筷杯碟一应俱全。据史载,公元761年秋天的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安得厂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精神,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
  据导游介绍,由于茅屋不甚结实,原来的杜甫草堂早已颓废,虽后人多次修建,亦无原貌存留于世。现在游人所见的茅屋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走出草堂博物馆,回首间发现,不经意之间,我们是寻着历史顺时针的脉络走了一回。出口处朱门白墙以及平整一新的地面,与门楣上“杜甫草堂”四个大字以及两侧顾复初“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楹联及其不相匹配,难以掩饰现代的气息,倒不如旧址“草堂”二字古朴近人了。
  杜甫在此居住的四年时间里,先后写出了240余首诗歌作品。其中不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流传千古的不朽作品。
  参观杜甫草堂,景区内的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在浓郁的诗歌文化氛围中却显得逊色了几分。
不过草堂内的现书现画现卖的书画作坊和琳琅满目的纪念品专卖店,以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还是给游客以返璞归真、回归现实的感觉,应该会让喜爱收集各类纪念品和书画作品的朋友们感到不枉此行吧。
  同游者,兄长及小儿子宇轩,写此文以记之。

 

作者简介
董岳峰,男,武功人,中共党员,语文教师,钟爱文学,闲暇时喜游览人文胜迹,业余时爱掭笔抒写胸怀。曾多次以“秦夫”“五岳草”或“千里草”的笔名在国内多家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诗文。               


感谢一路有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作者:编委会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有您感恩有您!


编委会集体奉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