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名医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山花椒(陕西、甘肃),软枣子(山东)。 |
【品种考证】 |
|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齐山山谷及代郡。”《本草经集注》谓:“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新修本草》载:“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樱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本草图经》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春初生苗,引赤登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根据以上所述的植物形态、药物滋味等及《本草图经》所附“越州五味子”图,可以确认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其中分布于代郡、青州、冀州及高丽的,与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ls(Turcz,)Baill。的产地相符,而分布于齐山、蒲州、蓝田、河东、杭越等地的,与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产地一致。《本草纲目》云:“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古今用药情况相同。 |
【来源】 |
|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或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 ,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
【植物/动物形态】 |
|
北五味子 落叶木质藤本。叶互生,广椭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短小疏齿。花单性异株,生于叶腋,花梗细长柔软;花被片6~9,乳白色,内侧微带淡红色;雄花雄蕊5;雌蕊群椭圆形,心皮17~40,覆瓦状排列于花托上,花后花托显著延长,果熟时成穗状聚合果。浆果球形,肉质,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生于半阴湿的山沟、灌木丛中;有栽培。 南五味子 枝圆柱形;花单生或1~2朵生于叶腋;雄蕊10~15;雌蕊群近球形,心皮30~50。 |
【产地】 |
|
主产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也产。 |
【栽培】 |
【采收加工】 |
|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阴干或晒干。用种子繁殖的3~4年后开始结实采收。 |
【炮制】 |
【贮藏】 |
|
置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潮。炮制品贮干燥容器内,密闭,防潮。 |
【性状】 |
|
北五味子:果实呈不规则球形,直径5~8 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网状皱纹,果肉粘韧。种子1~2粒,肾形,长4~5 mm,宽3~4 mm,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脐黑色,种皮硬脆,种仁淡黄色,富油质。果肉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微咸而辛。 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或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 饮片性状: 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黄棕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醋五味子:表面黑色或黑褐色,质柔润或微显油润,微具醋气。 酒五味子:表面紫黑色或黑褐色,质柔润或稍显油润,微具酒气。 蜜五味子:色泽加深,略显光泽,味酸,兼有甘味。 |
【商品规格】 |
|
商品有北五味子(辽五味)和南五味子(山五味子)两种,均以粒大、内厚,色泽红润、具有油润光泽者为佳。北五味子商品中分为一、二等,南五味子系统货。习惯认为以辽宁产者油性大、紫红色、肉厚、气味浓,质量最佳,故有“辽五味”之称。 规格等级标准: 北五味 一等:呈不规则球形或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皱缩,肉厚,质柔润。内有肾形种子1~2粒。果肉味酸,种子有香气,味辛微苦。干瘪脸不超过2%。二等:表面黑红,暗红或淡红色,皱缩,肉较薄,干瘪粒不超过20%。其它同一等。 南五味 统货。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色。皱缩肉薄。内有种子一粒,味酸微苦辛。干枯粒不超过10%。 |
【显微特征】 |
|
北五味子果实横切面:外果皮1列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间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内果皮1列小细胞。种皮外表皮石细胞1列,栅栏状,壁厚,孔沟细密;其下为3~4列较大的石细胞;再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1列,长方形,含棕黄色挥发油;种皮内表皮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北五味子粉末: 1. 种皮外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孔沟极细密。 2. 种皮石细胞呈类多角形、不规则形,纹孔较大而密。 3. 果皮外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角质线纹明显,有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的油细胞散在,内含挥发油滴。 |
【化学成分】 |
|
北五味子含活性成分木脂素类,主要为五味子素(schizandrin)及其类似物α、β、γ、δ、ε-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新五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戈米辛(gomisin) A、B、C、D、E、F、G、H、J、K1、K2、K3、L4、L2、M1、M2、N、O、R,当归酰戈米辛H、O、P、Q,顺芷酰戈米辛H,P,苯甲酰戈米辛H,苯甲酰异戈米辛O,前戈米辛,表戈米辛O等。果实完全成熟后,种皮中木质素含量最高。 南五味子含去氧五味子素约1.76%,五味子酯甲、乙、丙、丁、戊等;酯甲即戈米辛C,酯乙即戈米辛B。 种子含挥发油2%,油中主成分为枸橼醛;果肉含挥发油少量,油中主成分为α、β-花柏烯(α、β-chamigrene)。此外,尚含苹果酸11%,枸橼酸8%,酒石酸0.8%,原儿茶酸,维生素C。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
【理化鉴别】 |
|
取粗粉约1 g,加水10 ml,浸渍1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浓缩2~3 ml,加5倍量乙醇,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醇,加水稀释至10 ml,加活性炭少量,振摇后滤过。取滤液2 ml,以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加硫酸汞试液1滴,煮沸,滤过,滤液加高锰酸钾试液1滴,紫红色消失而生成白色沉淀。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
【含量测定】 |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一水(1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五味子醇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15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五味子醇甲O.3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20ml量瓶中,加甲醇约18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20分钟,取出,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
【药理作用】 |
|
1. 对肝损伤的影响:五味子醇提取物能降低由四氯化碳、硫代乙醇胺等引起的实验动物谷丙转氨酶升高。γ-五味子素 (五味子乙素)具抗肝损伤作用。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五味子素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并且有安定作用的特点。五味子醇提取物5、10mg/kg灌胃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作用,对抗苯丙胺引起的小鼠兴奋,对抗咖啡因、烟碱引起的小鼠惊厥。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甲)10~100mg/kg腹腔注射,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小鼠自发活动,10mg/kg腹腔注射对抗咖啡因、苯丙胺引起的小鼠兴奋;60~120mg/kg腹腔注射明显延长小鼠巴比妥钠及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对抗电休克、戊四唑等引起的惊厥。五味子素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并且有安定作用的特点。 3. 对心血管的作用:五味子有强心作用,其水浸液及稀醇浸液,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张力。煎剂离体实验对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并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 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 5. 抗菌作用: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
【性味、归经】 |
|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
【功效】 |
|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
【应用与配伍】 |
|
1. 用于久咳虚喘。五味子酸能欣敛,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之喘咳。治肺虚久咳者,常与罂粟壳同用,如《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治肺肾两虚喘咳者,常与山某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治寒饮咳喘者,亦可与辛温宣散的麻黄、细羊、干姜等同用。 2. 用于津伤口渴及消渴。本品酸甘,又能益气生津止渴。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黄芪等益气生津药同用,如玉液汤。 3.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4. 用于遗精、滑精。本品能补肾涩精。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金樱子、龙骨等同用。 5. 用于久泻不止。本品又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者,常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同用,如四神丸。 6. 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适用于阴血亏损,心神不安之心悸、失眠、多梦等。常与生地、丹参、酸枣仁等同用。此外,其他原因之失眠者亦可选用。 本品研末内服,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亦有治疗作用。 |
【用法用量】 |
|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3g。 |
【使用注意】 |
【食疗】 |
|
1. 生脉糖浆 原料:党参、麦冬各15克,五味子5克,生地、熟地、枣仁、阿胶各10克,冰糖10克。做法:前六味药,加水1 000毫升煮汁去渣,浓缩至500毫升,将阿胶隔水蒸化兑入,加冰糖10克熔化即成,每服100毫升,每日3次。功能:益气养阴固脱。 2. 五味子汤 原料:五味子5克,苏梗6克,党参20克,白糖100克。做法:五味子打碎,与党参同煮30分钟,再入苏梗煮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白糖,代茶随意饮用。功能:补益肺肾。 3. 蜜蜂五味子 原料:蜂蜜1000克,五味子250克,虎杖500克。做法:先将五味子、虎杖洗净,用沙锅加水 适量浸泡30分钟,以中火煎开后,改为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适量水煎煮,滤出药液;另将药液与蜜汁倒入沙锅中,用微文火煎5分钟即可。每日3次,每次1勺,用开水冲服,可服30-60天。功能:揉肝解毒,扶正祛邪。 4. 速溶生脉饮 原料:人参30克,麦冬60克,五味子30克,白糖300克。做法:人参、麦冬、五味子以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每半小时取煎汁1次,加水再煎,共煎三次,合并煎液,再继续以小火煎煮浓缩至如膏状,停火,加入白糖,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每次10克,以水冲化,顿服。每日2次。可视病情加减,也可以此与米煮粥。功能:补敛津气,益阴固脱。(1-4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
【附方】 |
|
1.治肺虚寒 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2.治嗽 大罂粟壳(去瓤擘破,用白饧少许入水,将壳浴过令净,炒黄色)四两,五味子(新鲜者,去梗,须北方者为妙)二两。上为细末,白饧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捺破,煎六分,澄清,临睡温服,不拘时候。(《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3.治痰嗽并喘 五味子、白矾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生猪肺炙熟,蘸末细嚼,白汤下。(《普济方》) 4.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白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5.治小儿暴嗽 五味子、桂(去粗皮)、干姜(炮),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量大小加减温服。(《圣济总录》五味子汤) 6.治肝咳,恶寒脉浮紧 五味子五两,桂(取心)一两,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上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绞取汁,用好蜜二两,再熬成膏。温酒化弹子大,食前服。(《全生指迷方》五味子煎) 7.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食 五味子(炒)、覆盆子 (去蒂)、仙灵脾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腊茶下,加至三十九,空心食前服。(《普济方》五味子丸) 8.治梦遗虚脱 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9.治下焦虚冷,精滑不固,遗沥不断 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龙骨各半两,桑螵蛸七枚(切细,炒)。上件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杨氏家藏方》桑螵蛸丸) 10.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 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子丸) 11.治三消并遗精白浊 菟丝子(酒浸,焙干)十两,茯苓、莲肉各三两,五味子一两。为末,另研干山药末六两,将酒煮糊,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仙拈集》止消丸) 12.治阳痿不起 五味子、菟丝子、蛇床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千金要方》) 13.治滑泄 陈米、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粟米汤饮调下,日进三服。(《世医得效方》豆蔻饮) 14.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拣),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本事方》五味子散) 15.治睡中盗汗 五味子一两。研末。以唾调作饼,敷脐上,以布扎定后睡,候天明取下,一二晚汗即止。(《医方一盘珠》) 16.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 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要方》生脉散) 17.治肾水枯涸,口燥舌干 五味子一两,黄芪 (炒)三两,人参二两,麦门冬一两,粉草(炙)五钱。上每服五钱,水煎,日夜五七剂。(《外科精要》五味子汤) 18.治虚劳羸瘦,短气,夜梦,骨肉烦疼,腰背酸痛,动辄微喘 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两,鹿茸一两(切片,酥炙),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19.治口内生疮 五味子一两,滑石、黄柏(蜜炙)各半两。为末。每服半钱;干掺疮上,痛甚者,良久便可饮食。(《卫生易简方》) 20.治烂弦风眼 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 (《谈野翁试验方》) 21.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22.治赤游成片,赤者如染,肿毒渐渐引大 五味子去枝梗,焙干为末。热酒调下一钱,痛自消。(《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3.治妇人阴冷,子门痒闭 五味子四两,为细末。每用以口中玉泉和如兔屎大,纳阴门中,热即效。(《妇人良方》) 24.治产后劳伤阴脱 硫黄、乌贼鱼骨各半两;五味子二钱半。上为末,掺患处。(《胎产辑萃》硫黄散) 25.治痔漏 五味子、朴硝、莲房、桑寄枝,先熏后洗。(《脉因证治》煎洗秘方) |
【成药】 |
|
1.五味子糖浆 取五味子粗粉lOOg,用 30%的乙醇适量作溶剂,浸渍72小时后,缓缓渗漉,至漉液相当于原药材的2倍,滤过,另取蔗糖600g,制成单糖浆,加入上述滤液中,再加入防腐剂及香精适量,混匀,加水至1 000ml,即得。本品为红棕色或黄棕色粘稠液体;味甜、微酸。取本品,加水振摇。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取溶液,加硫酸汞试液,置水浴上加热,加高锰酸钾试液,紫红色即消失,并生成沉淀。本品相对密度应为1.21—1.25。功能益气补肾,镇静安神。用于神经衰弱,头晕,失眠等症。口服,每次5一lOml,每日3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年) 2.北五味子冲剂 取北五味子2 000g,加50%乙醇适量,浸渍24小时后,按渗漉法渗漉,收集漉液;残渣压榨,榨出液滤过,与漉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入适量蔗糖粉,干燥,粉碎,过筛,制颗粒,干燥,整粒,制成10 000g,分装,即得。本品为红棕色的颗粒;味甜、酸。功能益气补肾,镇静安神,用于头晕,失眠,神经衰弱。口服,每次l0g,每日2次。(《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3.五味子片 五味子780g。先取五味子120g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按渗漉法渗漉至无色为止,残渣压榨,榨出液与渗漉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与五味子粉和适量辅料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 000片,包糖衣;每片重0.3g。除去糖衣呈红褐色,味酸。取本品除去糖衣;研细,加水浸渍,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浓缩,加乙醇,强烈振摇,滤过,挥去乙醇,加水稀释,再加活性炭少量,振摇后滤过。取滤液,加碳酸汞试液,煮沸,滤过,滤液加高锰酸钾试液,紫红色即消失,并产生白色沉淀。功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气短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4.五味子参芪片 五味子180g,党参60g,黄芪 120g,酸枣仁30g。以上四味,将黄芪粉碎,筛取细粉,混入五味子,粉碎过筛,另加入白及粉、砂糖适量,混匀;党参、酸枣仁粗粉碎,混入黄芪粗末,以50%乙醇为溶媒,按渗漉法装筒、浸渍、渗漉,制成浸膏,再与上述细粉混匀,制粒,80℃干燥,加润滑剂压成1 000片,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呈深棕色,味略苦。显微特征:糊化淀粉粒团块无色,遇碘液呈蓝色,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细,长27— 88um;种皮表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至黄棕色,孔沟极细密,胞腔明显,内含深棕色至黑棕色物,果皮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有角丝线纹。功能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疲劳过度,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等。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甘肃省药品标准》1982年) 5.五仁醇胶囊 将五仁醇浸膏(取制五味子酊的五味子残核,干燥后粉碎,加7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再加倍量的和半倍量的90%乙醇回流2次,滤过,取滤液回收乙醇,即得)120g,与适量碳酸钙和淀粉混匀,干燥后,装入胶囊,共制成1 000粒。本品内容物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粉末;具油脂性,味苦。每粒含五味子乙素 (C23H2306)不低于lOmg。功能降低谷丙转氨酶。用于急性、慢性、迁延性肝炎。口服,每次3~4粒,每日 3次。(《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6.健肝灵 五味子果仁浸出物1 500g,野生灵芝浸膏500g,丹参浸膏30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适量辅料,混匀,制颗粒,干燥,整粒,装入胶囊,制成1 000粒,每粒重0.4g。本品内容物为棕褐色的粉末或颗粒。功能护肝抗炎,降低谷丙转氨酶。用于急性、慢性、迁延性肝炎。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继续服用1~2个月,用量可酌减。(《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
【现代临床研究】 |
|
1.治疗病毒性肝炎 ①将北五味子研粉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g)。成人每次服半丸至1丸,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据75例(其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8例,迁延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4例)临床观察,平均用药日数为31.6日,平均用药总量为480g,临床治愈63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4.7%。其消化道症状平均在 8.7—12.6日消失,全身症状平均9.9—16日消失。黄疸指数平均10.6日恢复正常,肝、脾回缩率分别为 56.3%及45.5%。麝浊恢复正常者占87.5%,锌浊恢复正常者占84.6%,转氨酶值恢复正常者占94.7%。有少数病例,转氨酶值已恢复正常,但停药后又复上升,继续用药仍能下降。因此,为巩固药效,在转氨酶值恢复正常以后,还须用药1—2周[1]。②取五味子、茵陈、大枣等量,按常法制成蜜丸,每丸重9.6g。成人每次服2丸,14岁以下儿童服半丸至1丸,每日3次, 30日为1疗程。据380例无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临床治愈345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95.8%。平均治愈日数为24.4日。对改善肝炎症状,回缩肝脾,恢复肝功能及乙肝抗原阴转率均有较好作用[2]。 2.治疗非肝炎疾患的谷丙转氨酶增高 用北五味子晒干,研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g(约含生药4.5— 6g),每次服1丸。每日3次。临床观察86例(药物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增高47例,因某些疾病引起的28例,不明原因引起的11例),治疗前谷丙转氨酶平均值最高为396.1U,最低为217.7U,平均为263.1U。治疗 1—5周(平均3周)后,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者83例,占96.5%[3]。 3.治疗神经衰弱 能使患者失眠、头痛、头晕、眼花及心跳、遗精等症消失或改善,从而恢复健康[4][5]。据73例观察结果:痊愈43例(58.9%),好转13例 (17.81%),治疗中断16例(21.29%),无效1例 (1.34%)。制用方法:取五味子40g,浸入50%的乙醇 20ml中,每日振荡1次,10日后过滤;残渣再加同量乙醇浸泡10日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再加等量蒸馏水即可服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5ml,1个疗程总量不超过lOOml[6]。亦可将五味子浸泡于白酒中1个月,制成40%酊剂服用,每次2.5ml,加水7.5ml,每日2次,连服2周或1个月[5]。 4.治疗盗汗 取五味子、五倍子等量,共研细末过筛,加入70%乙醇适量,调成厚糊状,每次取鸽蛋大小摊于5—6cm见方的塑料薄膜或不透水的蜡纸上,贴在肚脐正中,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据50例观察,一般2—8次见效,总有效率 91%[6]。亦可单用五味子60g,捣碎成泥状,敷贴脐部,治疗脊髓损害所致的重症盗汗,疗效亦好[7]。 5.治疗哮喘 五味子30—50g,地龙9~12g,鱼腥草30—80g,浸泡2—4小时,用文火煎15—20分钟,水煎2次,约250ml,于下午4时、8时各服一半。据 50例重度哮喘7个月至2年观察,痊愈1例,临控47例,有效2例[8]。 6.治疗克山病 取北五味子1份,山楂片4份,加工制成片剂(每片重0.5g),每次5片,日服3次。经治23例,其中潜在型克山病16例,慢型7例,用药2个月后,临床治愈11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3%。据观察,潜在型疗效高于慢型[9]。 参考文献 [1]兰州部队总医院传染科,《五味子蜜丸治疗传染性肝炎75例的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1973,(9):16 [2]杨灵山,田洪川,《肝炎丸治疗无黄疸型肝炎380例疗效观察》,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48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医院内科,《五味子蜜丸对非肝炎疾患降转氨酶作用的初步观察》,新医药学杂志,1973(9):18 [4]何利田,李绍裘,《五味子治疗一般脑神经疾病的初步总结》,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3):34 [5]周萼芬,《北五味子酊的疗效初步介绍》,北京中医,1954,3(4):25 [6]成志荣,中药通报,1986,11(5):58 [7]孙申田,代铁成,《脐部敷贴五味子治疗重症盗汗》,中医药学报,1984,(4):37 [8]宋志璂,宗培欣,《新三味治疗重度哮喘50例》,中医杂志,1988,(9):47 [9]西丰县地方病防治所,《中药山楂五味子片治疗潜,慢型克山病23例效果观察》,辽宁中医,1978,(1):17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
【药论】 |
|
1.从味酸、归经论五味子功效及使用注意 ①缪希雍:“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化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本草经疏》)②倪朱谟:“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羸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元气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故孙真人用生脉散,以五味配人参、麦门冬,夏月调理元虚不足之人,意在其中矣。”(《本草汇言》)③陈士铎:“五味子味酸,气温,降也,阴中微阳,非阳中微阴也。无毒。此药有南北之分,必以北者为佳,南者不可用。古以南北各有所长,误也。最能添益肾水,滋补肺金,尤善润燥,非特收敛肺气。盖五味子入肺肾二经,生津止渴,强阴益阳,生气除热,止泻利有神,但不宜多用,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尤不宜独用,独用不特无功,且有大害。必须同补药用入汤丸之内,则调和无碍,相得益彰耳。”(《本草新编》)④张锡纯:“五味子,其酸收之力,又能固摄下焦气化,治五更泄泻、梦遗失津,及消渴小便频数,或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其至酸之味,又善入肝,肝开窍于目,故五味子能敛瞳子散大。然其酸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同用,方能服后不至留邪。凡入煎剂宜捣碎,以其仁之味辛与皮之酸味相济,自不至酸敛过甚,服之作胀满也。” (《衷中参西录》) 2.论五味子敛肺止咳嗽之功 ①成无己:“《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注解伤寒论》)②朱丹溪:“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丹溪心法》)③贾所学:“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药品化义》)④赵其光:“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虚浮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本草求原》)⑤周岩:“喘与咳皆肺病,其有肾气逆而为喘咳者,则不得独治肺。五味子敛肺气摄肾气,自是要药。然但能安正不能逐邪,有邪用之,须防收邪气在内。”(《本草思辨录》) 3.论五味子能否除热 ①寇宗爽:“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云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本草衍义》)②朱丹溪:“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补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本草衍义补遗》)③汪绂:“五味子,人言脉数有实火者勿用,愚谓此非补火,乃退火者,何实火之不可用?但风寒邪郁作热,方宜表散,则酸收非所用耳。如阴虚作热,则此在所必用也。”(《医林纂要·药性》) |
【附注】 |
|
五味子属多种植物可供药用,如翼梗五味子S. henryi Clarke、红花五味子S. rubriflora (Franch.) Rehd. et Wils.果实均含有与五味子类同的木脂素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