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长城知多少

 黑老赵 2013-05-01

忻州长城知多少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2013年4月21日作者:李培林


代县猴儿岭明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跨越地境最广、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地面军事工程。从公元前685年的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齐国开始修筑长城起,经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到明代晚期,经历了近两千多年的断续修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汗水、心血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不朽文化遗产。从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组织2个调查队负责参与了山西北中部长城遗存的调查工作。

2009年4月19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公布了合作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我市明代长城分布在8县(市)19乡(镇),长城总长度248.731千米,长城沿线县境域烽火台480座;长城沿线关、堡93座。另外,2009年至2010年明代以前早期长城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现存长度229.857千米,分布在7县(市)16乡(镇)。现就我市历代长城的修筑背景、走向、分布陈述如下。

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西临黄河峡谷,东接太行山,北以恒山和吕梁山北段为障阻隔大同盆地及朔漠,南以石岭关、赤塘关毗邻省府太原。忻、代二州自古就有“晋北锁钥”及“晋北门户”之声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原因,首先是位于今代县的“勾注山”、和“陉岭”(历史名称),位于原平的云中山,位于宁武、五寨、岢岚的管涔山脉,以及河曲、保德、偏关沿黄河峡谷,为进行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构设提供了天然的自然屏障。其次,以代县北山(勾注、陉岭)及管涔山为界线,其北历史上为草原游牧部落混居之所地,其南为农耕定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商代鬼方、西周玁狁、东周戎狄(林胡、楼烦)、汉代匈奴、魏晋鲜卑等少数民族混杂居住,往复返来,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主要通道和地界,也是各民族文化贸易相互融合之场所。

所以,忻州市长城具有修筑时间长、修筑范围广、墙体长度长、修筑朝代多、修筑特点多等特色。其长城专题性研究在全国长城研究中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忻州市明代以前历代长城的走向和分布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为东北——西南走向,由河北省蔚县入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沿恒山山脉脊岭经浑源县、朔州市应县,入忻州市代县境域,西南行经代县胡峪乡、上磨坊乡、雁门关乡、原平市段家堡乡、轩岗镇、宁武县余庄乡、涔山乡、东寨镇、五寨县砚城镇、岢岚县王家岔乡、宋家沟乡、岚漪镇、阳坪乡、温泉乡进入吕梁市兴县。此条长城经过忻州市5县(市)14乡(镇),长城墙体长度总长215.835千米,其中,代县长城长度40.195千米,和明代长城叠压4.218千米;原平市长城长度54.984千米,关堡4座;宁武县长城长度53.350千米,关堡8座;五寨县长城长度10.232千米,关堡1座,岢岚县长城长度57.074千米,关堡4座。

 
 
 
 

保留完整的明代长城

明朝开国的第一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到公元1500年前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上完成了万里长城的全部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防守区,当时称九镇。从东向西分别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忻州市明代长城主要属山西镇管辖,也有一小部分归属宣府镇管辖。

忻州市明代山西镇管辖长城走向由河北省阜平县入繁峙县境,西北行经神堂堡乡、横涧乡、大营镇进入大同市浑源县,沿恒山北麓西行,经朔州市应县、山阴县进入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乡,西北行经原平市段家堡乡、宁武县薛家洼乡、阳方口镇、神池县龙泉镇,过朔城区利民乡,经神池县烈堡乡、偏关县老营镇、水泉乡到达老牛湾,南折沿黄河行经万家寨镇、天峰坪镇、河曲县刘家塔镇、楼子营镇、文笔镇、巡镇镇等忻州市7县17乡镇。

明代长城的修筑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利用。谷口、关隘接近城池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砖墙为主。沿山脊行进的墙体为石墙,黄土塬地带以土墙为主。部分地段利用东魏、北齐时代修筑的墙体,例如在代县白草口到原平市段家堡乡张其沟段落就利用了早期长城。部分地段也利用山险。在繁峙县境内从神堂堡到横涧乡大羊坡主要是山险。


河险也是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偏关县沿黄河处就充分利用了黄河及其险峻河谷用以防御。明代长城除了在墙体外侧包砖用以加强墙体的坚固外,在墙体上外侧修建雉堞、射击孔,内侧修建低矮的墙用以保护士兵身体。在墙体上跨墙修建敌台,敌台内部中空,用以驻扎士兵。敌台相距一般为100米到300米不等。忻州市敌台保存较好的地方为繁峙县“茨字号”敌台和代县猴儿岭长城上的敌台。

明代长城附属设施还有烽火台、关、堡。烽火台一般修筑在长城墙体内外两侧地势高峻而且视野开朗的地方,在长城墙体和城堡之间传递信息;关是连接在长城墙体上的城池,如平型关;堡是离开长城墙体的城池,如平型关堡,距离平型关约5里。长城墙体、关、堡、烽火台共同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效地达到了防御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