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岛夕阳格外红——探访象山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

 djg宁静佳园 2013-05-01
0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今天,如何让老人尤其是生活相对困难的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去年以来,象山在试点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补一些,村里贴一些,社会帮一些的方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这一象山模式得到省、市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勇于担当

  开启农村养老新模式

  石浦镇横路桥村,是象山最早实施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的村子之一。

  走进村子,最吸引人的不是一幢幢农家小楼和别墅,而是8幢式样统一、外墙上挂着“星光老人之家”的平房公寓。

  说起这批专供老人居住的公寓,村民们就会夸起村书记林后宝。

  2004年,横路桥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后,村民却依然住在原村不肯搬迁,原因是拆迁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的几乎是空巢老人,村民们要求拆迁前必须先安置老人。由于横路桥村既无相应的安置房,又拿不出钱建造,因此两个自然村的拆迁一直悬而未决。

  2009年,横路桥村的一块盐场被征用后,村民们希望从征用费中拿出100万元,并在村里划出一亩多土地,为老人们统一建造8幢34套集中式养老公寓。该不该建?村干部们的想法难以统一:划出一块集体土地建造老人公寓,尚无先例。

  “建!出了问题,由我一人来承担。”退伍军人、自1998年起就担任村书记的林后宝为此拍了板。

  最后,横路桥村花一亩多土地,让52位老人住进了老人公寓,不仅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拆迁难题,而且还整理出了180亩土地。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老人住进公寓,既解决了老年人独居孤独、寂寞,又为子女外出务工、发家致富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也为象山半岛开启了一个农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很快,横路桥村的居家养老模式引起了象山相关部门的重视。2012年2月,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茅洋乡的溪东和文山两个村进行试点,建立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县推广,先后在44个村开展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全县又有50个村启动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将建成养老安居房600套,并列入县政府实事工程加以推进。

  各方合力

  集中式养老风生水起

  蒸咸鱼、肉丝炒白菜、香干炒豆芽,外加一碗虾皮紫菜汤……我们走进溪东村时,正好是村集中式养老食堂开饭之时,老人们围坐4张大桌子,美美地享用着午餐。双目失明20年、年过七旬的石才华感激地说:“吃住在这里,每人每月只需花150元伙食费,这样的好日子,我是连做梦都没想到过啊。”

  既是象山一家大型企业老总,又是溪东村党支部书记的石维坚介绍说,与横路桥村相比,具有后发优势的溪东村,去年投资150余万元建造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式养老设施更为完善,这里不仅建有6幢42间养老房,一家食堂,还专门配备了医护室,对入住的35个老人实行集中供养、集中保护、集中照顾。

  我们在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住,每套新居配备了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生活设施,并拥有独立卫生间;吃,每周制定菜谱,荤素搭配,保证老人吃得营养、健康,如有老人生病,还有专门的“病号餐”。

  溪东村的老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是不是因为村集体经济特别富裕?

  答案是否定的。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溪东村的集体经济并不富裕,至今账面上也只有1万余元。之所以能办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能正常运作起来,除了政府的财政补助外,村书记石维坚等一批企业家的无私赞助功不可没。

  象山县民政局局长张有为说,溪东村这种情况在象山绝非个别现象。自今年起,象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补助,以确保村里“建”得起;老人“住”得起;村里“养”得起。预计到2016年,全县将有250个村开展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

  贴心照料

  居家养老舒心又温暖

  “老章,这么早你又来看我们啦。”“老章,今天又给我们弄了什么好吃的?”每天一早先看望老人,了解情况,是义务担任黄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和会计两职的章国枢的“必修课”。对此,年过六十的老章说:“中心是由村里一批企业家捐款建造的,我没钱,出点力是应该的。”

  为世间父母解忧,替天下儿女尽孝。像老章这样服务集中式居家养老的义工,在象山半岛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群体。

  目前,象山已有151个村成立了专门为老服务的队伍,成员主要由村党员、干部、专职工作者、老年协会和志愿者等组成,逐步建立了义工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前不久,象山机关党工委还专门发出了认养农村孤寡老人的倡议,动员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孤寡老人实行长期结对帮扶,一管到底。短短几天,机关党工委下属已有40余个党组织和300余名老人组成了结对关系,并上报了一年的结对安排。同时,该县团县委、工会、妇联旗下的志愿者队伍,也制定了开展爱心服务计划,为结对的困难老人经常性开展打扫卫生、文艺表演、节日慰问等活动。

  今年87岁的黄梅青老人,自从3年前离开已经生活了60年的香港,回到故乡住进黄沙村养老院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乐呵呵地说:“亲不亲,家乡人。尽管不在香港居住,每月损失了上千港币的养老金,但住在家乡,感觉要比香港舒坦,活得开心。人情比金钱更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