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手等感染。菌痢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即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志贺菌。 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一)急性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至20次以上,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可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1.急性发作型:由慢性菌痢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劳累诱发。 2.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便培养有痢疾杆菌,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 (三)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儿童。但成人偶尔也可发生。 特点: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搐。病初常无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但发病 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脓血便。可分以下3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脉细数、血压下降、少尿。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四、诊断及确诊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2. 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 3.重型有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及以上)及红细胞。如见吞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 (二)病原治疗(抗菌治疗) 目前首选喹诺酮类,也可应用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多数菌痢病人有较好的疗效。 慢性迁延型菌痢则需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中毒型菌痢需静脉联合应用强效抗菌药。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 补液: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根据病情也可予以静脉补液;适当应用解痉、退热药。 (四)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综合急救措施、力争早期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 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限制钠盐的摄入,对控制脑水肿有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