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单元 细菌性痢疾(菌痢

 懿岚寻 2013-05-02

 

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手等感染。菌痢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即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志贺菌。
  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一)急性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20次以上,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可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1.急性发作型:由慢性菌痢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劳累诱发。
  2.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便培养有痢疾杆菌,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
  (三)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儿童。但成人偶尔也可发生。
  特点: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搐。病初常无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但发病 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脓血便。可分以下3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脉细数、血压下降、少尿。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四、诊断及确诊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2. 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
  3.重型有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及以上)及红细胞。如见吞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
  (二)病原治疗(抗菌治疗)
  目前首选喹诺酮类,也可应用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多数菌痢病人有较好的疗效。
  慢性迁延型菌痢则需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中毒型菌痢需静脉联合应用强效抗菌药。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
  补液: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根据病情也可予以静脉补液;适当应用解痉、退热药。
  (四)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综合急救措施、力争早期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
  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限制钠盐的摄入,对控制脑水肿有一定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