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案例 ——成绩提高评价法 本次介绍的成绩提高评价法,其成功之处在于:1、注重了小组的整体评价。应用小组进行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小组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小组内的合作(支持、帮助与制约)进行的更为有效。2、注重了个体及小组的进步表现。本评价办法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小组和组内个人表现,使每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看到希望,获得信心。3、这种评价方式既保证了小组内的有效合作,又促进了组间的竞争。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是相辅相成的。 1、小组组建 按照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合作学习的做法,合作学习小组通常要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小组成员为取得好的测验成绩做好准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有时是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时是比较问题的答案,当同伴出现错误时还要帮助他们纠正等。 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当然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这种小组的构成是这样的:通常包括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小组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在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平衡。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开始时对小组活动感到陌生,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活动方式,那么可先采用两人小组进行活动,随着活动性质及其复杂程度的逐步提高,再采用3人或4人小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小组的规模以依据完成任务的条件而异(组越大,所需条件越高);可以依据组员合作技能状况而异(技能越差,组员应越少);可以依据所能占有的时间量而有所不同(时间越短,组员应越少);当然还可以依据任务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学习小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要强调小组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它的成员。小组的成员在学业上的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学生们彼此关心和尊重,这一点对于改善组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和对混编学生的接受性都是很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般不允许学生相互选择,因为学生们通常喜欢选择一些与自己相似的学生,如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往往选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作为小组同伴,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则常常选择一些学习进度慢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不利于小组活动。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小组活动的意义。特别在小组活动之前,要使学生了解如下小组活动的规则。 (1)每名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 (2)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 (3)在请教教师之前要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 (4)小组成员可以小声地谈话。 2、填写小组概况表。将每个小组成员的名字填到各小组的小组概况表上,至于小组叫什么名字可先不填写。见表1。 表1 小组名称:
*小组平均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 [来源]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 156. 3、确定基础分 基础分代表着学生在以往测验中的平均分数。如果是在进行了两三次测验之后实施的,那就可以运用学生测验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基础分,当然也可以使用上一学年的升级成绩。 4、测验 在教师授课和小组练习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个人测验。此时与小组活动时的要求有所不同,即不允许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再互相帮助了(情形应该如我们的当堂达标、或阶段自测)。因此,每一名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 试卷可由不同小组交换批阅,也可由教师批阅,但无论怎样,测验分数和小组得分都必须在下一堂课之前算出。 5、计算个人提高分 运用含有提高分的评分制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即每名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当成绩好于以往时,才能得到提高分。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只要测验成绩高于过去,那么每一名学生可以为所在的小组分数做出贡献。教师要为每名学生设立一个“基础”分。这个“基础”分是根据这名学生在类似测验中得分的平均分而定。随后,学生们依其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来为小组增加积分。值得注意的是,“基础”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几次测验以后,“基础”分也得随平均得分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样做,就不会把学生固定在“基础”分上了。 6.小组认可 这一阶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学生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并授予证书或给予其他形式的小组奖励。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名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那些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如果可能的话,在小组测验后首先要宣布的是小组得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使学生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关于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分数的计算问题,我们将在此做一简要的介绍。 (l)提高分的计算。学生为其小组赢得分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提高分,即测验分数超过其基础分的程度。
在计算提高分之前,需要准备一份测验分数单。计算提高分并不难,习惯以后,只需很短时间即可完成。关于提高分的计算可以表2示意。 表2
[来源]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p.64. 运用基础分和提高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为所在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即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而不管他们以往的成绩如何。一般来讲,学生会认为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因为所有的学生是带着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入班级的,他们的认知准备情况是不同的。 (2)小组分数的计算。要计算小组分数,首先可以将每个小组成员的提高分填写在小组概况表上,然后以小组成员的提高分总和除以小组成员的数目,不要保留小数。注意小组分数依靠的是提高分而不是原始测验的分数。 (3)对小组成绩的认可。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小组,可以用三个不同等级的奖励进行认可。认可的依据是小组分数。标准如下:
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获得奖励,小组之间也不必为此而竞争。因为要得到“优秀组”这个称号,大多数小组成员的得分都必须高于他们的基础分;要得到“超级组”这个称号,大多数小组成员的得分必须高于他们的基础分10分以上。当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这些标准。教师还要为达到“优秀组”和“超级组”水平的小组准备某种形式的奖励和认可。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证书来奖励小组,等级不同,证书的大小也相对不同;有的教师运用板报进行表扬;还有的教师采用班报(一张纸的小报)来宣传和表扬获得优胜的小组等等。教师尽可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更多更好的认可和奖励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奖励和认可小组成绩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激励即可。 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几个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①向学生说明提高分的意义。在向学生解释提高分的计分方法时,要把握三个要点。首先,运用提高分的计分方法要为每名学生设立一个一般能够超越的分数,当然这个分数是以学生以往的成绩为依据的。在这种计分制度下,如果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那么每名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其次,必须使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分数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们能够尽己所能,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会最大限度地为小组赢得分数。再次,要使学生充分认识提高分计分制的公平合理性。每个人的竞争对象只是他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而不是班上的其他人。 ②基础分的重新设定。在实施多次测验之后,教师可将学生的测验成绩进行平均,得到新的基础分。 ③重新分组。在实施5-6周以后,应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这样做可以保持班上各小组力量的相对平衡,可以给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小组成员一次新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使教学活动富有生气和新意。 注:据《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64页—71页)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改编,仅供借鉴,目的在于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达到高效学习、高效发展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