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有部有点意思的剧情片,是丹佐·华盛顿主演的《航班》正在热映。片中讲述一个嗜酒如命、吸毒兼家暴的民航机长;在一次吸毒兼宿醉后,驾驶一架客机遭遇事故,他沉着大胆的处置,使得飞机虽然发生坠机事故,但却保全了大多数人的性命。随后,在事故展开的调查中,他的律师告知他血液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可能使他入罪;开始他极力逃避法律责任,不但自己说谎,还鼓动别人说谎,毫不反省自己的问题生活方式。最后,在法庭上,他被质询,他的几无破绽的谎言以及律师团的幕后努力几乎已经使他即将逃脱法律的制裁了;但是最终面对生前的情人、事故中逝世的空姐,他无法跨越良知的轨道,最终如实说出了宿醉的真相(尽管这个真相和导致坠机事故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入狱;但是却赢得了家人和社会的尊敬,重新回到了阳光下的生活。
这部影片主要是反映社会的精英阶层的自以为是和寻求刺激的精神空虚,以及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交织碰撞,当代美国人的焦灼不安的状态以及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但是我却被影片所要表达的深深地人文主义精神所震撼,一时间百感交集。
什么是人文主义?百科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文主义”来源于英文humanise,这个单词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译成“人文”“人本”“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但是这样子绕来绕去,是经院派的把戏,并没有涉及到实质。其实,人文主义的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权自由。人生来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只要不影响干涉他人的自由。信仰自由,创造财富的自由,政治表达的自由,享受幸福的自由;这种种的自由,构成了一个个群体,也组成一个个社会的生态圈。法律,并不是来限制自由的,它根本的宗旨,是应该保障每个人在符合社会基本道德模式下的每个公民的最大权益和应尽的义务。所以说,宪法的精神总的来说不是国家意志,而应是人道主义意志的体现。
一个讲求人权、民主的社会,当然并不一定就尽善尽美了,这个世上也没有完美这个东西,但是它会赋予人一种使命感,使得社会整体处在一种平等、公信、公平的道德状态。人们不会去随意臆想剥夺他人的生存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也不会臆想践踏他人合理的公民权来满足自己的享乐。如果违反法则,人们就有理由团结起来自卫以及反抗;这就形成了人文的力量;包含着历史的潮流和文明的进步。
在影片《航班》中,丹佐·华盛顿在此次坠机事故中,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处置了原本应该机毁人亡的大事故,使得事故的惨烈度降至最低限度。原本是个英雄,也可以算是。但是人类文明不是没有原则的,功是功,过是过,原则不是拿来交换的。在本片中,机长的宿醉和吸毒本身,已经触犯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在这种状态下驾驶飞机,无疑使蔑视整机乘务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的自由妨碍了他人享受生命自由的权利,他就是有罪的。这个罪并不能以他果断拯救行为而免除,同时对他自己混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惩戒和结束。在人文主义的字典里,没有人可以因特权蔑视社会基本原则,这就是人文的力量,其影响从教育、信仰一直渗透入每个身在其间的人的内心,避无可避。
2.人性本真。人,之所以是文明世界的高级生灵,就是因为人应该活在一种社会公认的道德状态中,过一种本真的生活;现代都市人称之为“有质量的生活”。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感觉到进步而不是下降呢?除了社会要建立法治民主制度外,自身要活的真实:讲真话、办实事、用真情。
现代社会,有很多文明以及传统文化被异化的相当离谱;很多人都生活在谎言中,手机、微机网络、电子电信这些工具,使得社会生态圈逐渐虚拟化;人和人之间互相由于看不见而产生的联系,变得更加常态化,于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编织一个“皇帝的新衣”穿在身上。人和人之间信任开始弱化了,社会上的很多底线正在被或者即将被突破。有时你不想接受这个时代,但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信仰危机的时代。
有的人躲进教会;有的人独善其身;有的人屡败屡战;有的人忧愤自杀。但是不是说教会寺庙就一定没有社会上的问题,如果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体系,你躲在哪里都没用。这里须社会政治经济领域要致力于此,个人家庭也须努力探索实践。有时,按照经济学的角度来算,说谎的成本是很高的,即使你暂时得到了利益,但是接下来维护这个谎言要用更多的谎言,最后恶性循环不断加剧,个人的虚拟王国也会在临界点瞬间倒坍。何苦如此?不如求真务实、诚意待人。
在影片《航班》中,机长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醉酒驾机的责任,逃避坐牢的下场;于是,他说服感激他的所作所为的乘务员,为他编织一个谎言;对方开始很纠结,想拒绝;可是接下来他又用“道德绑架”的手法使对方觉得不帮他就是忘恩负义;最后有关人员只有违心的作伪证。他的新女友也是吸毒过量住院和他相识;本来想劝他一起戒毒瘾开始一段新生活,但是他的任性和偏执,使得他与正常健康的生活轨道愈行愈远;最终他的儿子不认他,他的女友也离开他,几乎众叛亲离。这就是谎言的代价,心魔的危害。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魔,也都期盼自己受到关心、关注、关爱;但是我们首先要明晓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如果你的良知受到压制,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度个性化的自私和乖张,那么你本身就已经背离了“本真的生活轨道”,又称为“生活的脱轨”,那么你就必然背负由此带来的代价和混乱;如果你想回来,OK,那么请你真诚、真性、真心的良心重启,那么你就可以作为常人回归这个社会,它也会接纳你,否则你只能处在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世界,夜不能寐,沉沦内耗。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机长面对前女友的遗照时,在法庭上彻底崩溃,选择说真话的根本原有。这也就是人文的力量,从法律不能到达的角落,也不受任何强权的威逼利诱,选择事实的本来面目呈现给世人。
3.人文主义批判。有很多时候,随着人类文明以及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整体文明状态以及政治诉求也会相应提高。有些人会不期而然的站到强权、特权的对立面去,开启人性弱点的大批判,也许用文艺的形式,抑或文学的形式,抑或隐喻的形式,抑或公开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对文明异化的修正,也形成了民主社会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监督和批判。
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很多方面都体现在这个方面。一个只会唱赞歌的民族,不会成为一个伟大仁爱的民族;一个懂得自省和相互制衡的国家,才会真正成为富强发达的国家。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批判精神,就会落入“犬儒”的境地;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批判的精神,就会落入“媚俗”的怪圈;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批判精神,就会落入“浮华”的轨道。
我们常常说,文艺复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加速了现代史的进程。那么,人文主义精神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们人类的文明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批判,专制和独裁就会继续作威作福;如果没有批判,艺术也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没有批判,科学艺术家就算诞生了也是离经叛道者,必被投入“火刑”。
有人说,西方有西方的人文主义哲学观,我们东方有我们自己的人文主义哲学观,那么至少不是在唱赞歌上面的区别吧。其实,西方和东方都存在着普遍的价值观,如果不是那样的话,在冷战最盛的时期,西方的文学院不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还没有解体的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了。而索尔仁尼琴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文笔有什么华丽,而是因为他不畏强权坚持批判当权者的无道,不管你是打着什么“主义”。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年轻人以及很多经历过文革苦难的老人,都讳言政治,甚至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的残酷、肮脏和黑暗,会打碎人世间一切对美好的向往和期盼,把人逼疯,把人搞傻(就像那些犯文革精神病者);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闷在一所四面不透光的黑房子,不是沉默就是爆发。也正如龙应台曾经说的,像坐在一所不知去往哪里的列车上,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火车在往哪个方向开。
人文的力量,不仅在于关照社会的命运,更在于关照自身的生存状态;今天你忽视它,明天就会不期然的被命运的吊诡捉弄。不信,你可以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