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皋蘭路,紹興路【圖文】

 還舊樓主. 2013-05-02
 
     皋兰路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兰路。皋兰路是黄浦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278米,宽12米。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

    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国来到上海,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到了高乃依路也就是现在的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并租了下来。它是一幢三层的花园洋房,毗邻复兴公园,乳白色的外墙,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样仿制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 平方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张学良住在里面的时间很短。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和区民主建国会办公处,1992和1994年大修,现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
 
    “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一个月后,他去了欧洲。第二次是1934年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1935年,张学良去西安,10月至12月下旬,从西安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月中旬,他来上海,住在皋兰路1号的这幢洋房里,在沪期间,他去探望了东北同乡、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因此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16号东正教教堂
 
    皋兰路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32-1934年建造)。圆形的屋顶一统到顶,孔雀蓝的尖顶和顶尖上有金色的十字架,是拜占庭式的建筑,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现为ashanti法国餐厅。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18号虞洽卿旧居侧面
 
    上海市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叫“虞洽卿路”(现西藏中路),用华人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条大马路,这在上海尚属首例,其在十里洋场的地位可想而知。旧上海有三大闻人,虞洽卿为其中之一。他是为数极少的华人东正教徒之一,教名安利烈·帕夫洛维奇·虞,是1935年成立的上海中国东正教协会会长(2年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停止活动)。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18号虞洽卿旧居大门

    虞洽卿(1867-1945.4)浙江镇海人。15岁到上海瑞康颜料号做学徒,1892年到德商鲁麟洋行任跑街,1894年后任德商鲁麟洋行买办、华俄道胜银行买办。他在闸北、静安寺等地区购买了大批房地产,开设了升顺等几家地产公司。1896年虞洽卿捐资得候补道台衔,开始跻身于绅商之列。1903年独资开设通惠银号,发起组织四明银行。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公审公堂案,与组织当局交涉获胜,遂名闻沪上。1908年创办宁绍轮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复后任都督府顾问官、外交次长等职。1914年独创三北公司。五四运动期间上街劝说开市。1920年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抗战时期坚持抗日爱国,日军占领租界后赴渝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待抗战。1945年4月26日在重庆病逝,终年79岁。翌年11月归葬于故乡龙山。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25弄5号国府高官王耀武旧居

    王耀武(1905——1969年)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泰安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任国民党军队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等职。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

    1937年7月抗战时,王耀武率第51师调往淞沪战场,投入真如防线与日军激战3个月。当时上海《申报》,《新闻报》均于头版刊载王氏肖像。11月部队撤退,第51师调往南京参战,戍守南京东郊淳化镇,湖熟镇等地。1938年4月又急调兰封参加兰封会战。兰封会战结束后该师调往南阳,中途前往江西,参加了南浔路战役。是役该师于张古山与日军血战七日,粉碎敌军突围的妄想,奠定了一代雄师的威名。战后该师调往长沙,并协助长沙在文夕大火后之重建工作,受到民众好评。1939年第74军调往赣北战场成为赣北上高会战等一系列大战的主力。1945年4月第4方面军参加湘西会战,大获全胜。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29号国府将领卫立煌,电影演员康泰旧居

    卫立煌(1897.2.16~1960.1.17),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汉族,安徽合肥人。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1955年3月在香港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之后,卫立煌夫妇经广州回北京,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皋兰路29号国府将领卫立煌,电影明星康泰旧居

    康泰(1927-1985年)电影演员,北京人。1944年于北京第四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影艺学院。1945年入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在北京业余剧社和戏剧宣传队三十队任演员。1947年起任上海国泰影业公司演员,曾主演《玫瑰多刺》等影片。1952年后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渡江侦察记》、《海魂》、《青春之歌》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79年主演影片《苦难的心》(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主演影片《第二次握手》。1982年在《特殊身份的警察》中饰演李渊风。曾于1980年获得第二届电影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

     绍兴路

    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意大利国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绍兴路是黄浦区西部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陕西南路。长480米。宽12.3米到18.5米。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5号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旧居现新闻出版局

    上海新闻出版局坐落在绍兴路5号。解放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1930年朱季琳让长子朱继声负责营造了一座五层豪宅,并在豪宅东侧造了8幢三层花园别墅建筑,作为8个儿子的住宅,形成家长居中,儿子扇形环绕的居住格局。但实际上有好几个儿子,都住在别处,而将名下的小洋房出租。豪宅内有教堂、大花园、游泳池,网球场、舞厅、弹子房、电影放映室、音乐排练厅等等。他是洋派人物,信天主教,而且要求全家人都入教。十几个子女中,有的从小就被送到法国教会学校里读书,回沪后在上海天主教会任职。他们家一到礼拜日,若是出去作礼拜,必然是呼拉拉一大群人。所以建房子时,特意在自家的楼里设了一个教堂。自己的儿子中有教父,而且相应的唱诗班、乐队一应俱全。为了便于做礼拜,特意在自家楼里专设了一座教堂。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7号旧第三任上海市长张群公馆后中华学艺社旧址

    这幢楼原是国府第三任市长张群公馆。张群1908年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同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30年代初任上海市第三任市长。张群1949年去了台湾。登上台阶步入门廊,可见顶部仅用一根单柱支撑,颇现简洁之美。楼梯口有铜制的流线型扶手,抬头可见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上面绘着花草和树木。门廊左侧通向被称为“文化的客厅”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里面向外的窗户全是和楼梯口一样的彩绘玻璃,华美而精致。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9号原法国警察博物馆现上海昆剧院
 
    该建筑建于建于1935年,原属法国警察博物馆。博物馆内设俱乐部,有舞厅、剧院、咖啡室、吸烟室,供法国公董局的警察以及家属消遣。现为上海昆剧团所在地,其前身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为首任团长。在楼内的“兰馨舞台”可欣赏到昆剧团师生演出的精彩节目。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18弄金谷邨19路军军长蔡廷锴,电影明星桑弧,张伐等曾居此
 
    金谷村共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连体别墅,据说在1930年代旧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所建,共有99幢,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国家的局势不再苛刻他们时,便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18弄金谷邨的标志性建筑水塔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曾居住在金谷村内。1932年“一-二八”战役打响后,蔡廷锴驻守上海,率部血战33天,歼灭敌军数万人,名扬全国。弄内曾聚集了大量的文艺界名流,著名电影导演桑弧(原名李培林)、著名电影演员张伐曾在此弄内居住过。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旧居大门现老洋房饭店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旧居
 
     四姨太姚玉兰,北京人,著名京剧演员,父亲为著名京剧丑角“七盏灯”,姚玉兰与母亲小兰英,妹妹姚玉英在上海演出时被杜看中,姐妹同一晚被杜强占,后一个星期后姚玉英病死,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即维善、维嵩和美如、美霞。据说当年杜月笙看戏之时,看中了母女三个的美貌,便托媒人提亲,媒人问及他想娶的是“大的、小的、还是老的?”,他只是点了点头,媒人当即明白了他的意思,随后向母女三人游说。之后杜月笙就在这条安静的爱麦虞限路上,为三母女添置了一住所,而其中的乱伦荒淫让人不免想起了张爱玲的著名小说《半生缘》。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41号农工党中央机关旧址,1930.8设立
 
      1930年8月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央秘密机关设于绍兴路41号。此处也是邓演达工作、居住地之一。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54号杜月笙母亲旧居现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小公馆和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住地,有“笙馆”之称,建于1920年。如今靠近大门的花园小径旁一块太湖石上绿色的“笙馆”两字十分抢眼。相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著名风水大师曾经得到过杜月笙的关照,他一心想报答杜月笙的恩情,在知道杜月笙想造这房子前,独自前往此地,专门在这里守了36个小时选定黄道吉日利用地心引力、月亮和地球的转势为杜月笙公馆的每寸土地尽心地用风水布局。等“笙馆”建成,里面的摆设放置完毕,这位风水大师就飘然离去。这里曾经是杜月笙和黄金荣等一批上海滩名绅大亨密言私语的私邸,梦花堂是杜月笙每星期一次的堂会厅。笙馆的花园里种了两棵女贞树,传说这位风水大师测算出杜月笙人到中年后会出现两个最喜欢的女人,而且这两个女人一直会与他相伴到老(孟小冬,姚玉兰);雌雄各一棵的银杏分别站立在两旁,好似一对夫妻相互照应;水池的顶上有棵石榴树象征着杜家多子多孙,水池里面的龟嘴不断向公馆门口吐着取之不竭的水,象征着滚滚财源奔向杜家。1949年5月1日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去了香港,现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商报社、东上海三众华纳传媒等单位的办公场所。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54号杜月笙母亲旧居
 
     绍兴路54号里面的庭院内,坐落着一幢中西混合式的三层建筑,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主人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花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层相同。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56弄著名剧作家杨村彬王元美夫妇曾居此
 
     杨村彬(1911-1989年)是著名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王元美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上海电影厂编剧、上海戏剧艺术中心编剧。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62号小巧精致的绍兴公园
 
     绍兴公园,原为绍兴儿童公园。它是戏曲艺术主题公园,公园漏窗前的墙上介绍着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剧种的涵义。前庭区有林荫匝地的门墙小院,山石壁景及犹如深岩幽壑的“天趣”洞天,园墙上镶嵌着一帧帧京剧脸谱;中庭区有湖石假山、峭壁叠瀑及澄碧池水,“韵幽”、“馨逸”的景门景墙及健身路坪等;后庭区有仿竹廊亭等,虽是弹丸之地,却也匠心独县。逛累了,不妨到里面去坐坐,偷闲看看树木花草,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倒也是另一种享受。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74号旧上海市长张群旧居现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绍兴路74号是1947年张群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时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高3层,是一幢现代式花园住宅。登台阶入门廊,地面为水磨石地坪,顶部仅用一根单柱支撑,简洁利落。由门廊进入客厅,东厢有一套间,装修精细,由铜制移门相隔,南向也有一个小套间。客厅西窗的铁栅栏是两只相对着的凤凰,造型生动有趣,为来客送上一份喜气和吉祥。客厅的北门通往楼梯间,人们的目光立即会被楼梯口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所吸引,分成三段的玻璃窗高至屋顶天花,上面描绘着表现自然界的花草和树木。楼梯口铜制的流线型扶手也令人赞叹,仿佛在展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禁要感叹现代式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的考究。该住宅原为国民党元老张群的寓所,解放后为新文艺出版社,于1952年由多家出版社合并组成,当初有9个编辑室和8个期刊编辑部。现为上海文艺出版社使用。
 
     张群(1889年5月9日--1990年)四川华阳人。1908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返国参加光复上海之战。沪军都督府成立任军务处军械科长,后任蒋介石组织的第二十三师参谋。1913年参加反袁战斗,失败,走日本。1915年回国任浙江省督署参谋。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1924年任河南省警务处处长兼开封市警察厅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兼军事委员会委员。自1928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议、国民党军政部常务次长兼兵工署长,同济大学校长,上海特别市长等职。1933年至1939年历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委员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政府主席、外交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行政院副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40年至1945年任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1945年以政府代表身份参加国共重庆谈判与军事调处。1947年3月任行政院院长。1948年5月转任总统府资政。同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同年底由香港去台,任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1950年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1951年兼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1954年5月至1972年5月任台湾当局“总统府秘书长”,1957年兼任台湾当局“国防会议”秘书长。离职后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89年退休。国民党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七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及主席团主席。1990年张群在台北以103岁的高寿无疾而终。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96弄阮玲玉30年代曾居此弄
 
     上世纪30年代影星阮玲玉曾住于弄内。阮玲玉从影十年,主演无声电影30部。1935年3月,因婚姻讼案被造谣中伤,不堪受辱,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毒自尽,时年25岁。

扫街之33------上海皋兰路,绍兴路
绍兴路108号原中国科学社暨明复图书馆南门,中国民促会45年成立旧址
 
    卢湾区图书馆的南门。该馆建于1929年1月,于1931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曾是中国科学社暨明复图书馆所在地。开馆当日,蔡元培先生曾在此致辞。胡明复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此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