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齐书法忽悠(十四)风格很重要吗?

 大地之歌 2013-05-03

第十四、风格很重要吗?



一直以来,不管懂书法的还是不懂书法的人,评论一个人的书法的时候,总是用风格或者个性来作为一个尺度。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也总在找思慕想着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自成一派。

那么,风格是什么呢?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属于自己的特征,就是别人一眼就能从笔画、结构以及章法上对你进行识别。风格也可以说是你的书写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与众不同。

但是,客观地说,既然作为一种个性而言的书写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讲,或许有可能就是习气。比如,褚遂良的《阴符经》很多用笔既是风格又是习气,张瑞图的翻折笔法既是风格又是习气,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风格突出习气满纸。。。

风格,有好的风格,当然也有不好的风格。这就如同每个人的气质,有好有坏。所以说,如果你觉得你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或者开山鼻祖、开宗立派的话,你冒然的追求形成个人风格,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儿,这个请慎重!

很多书法家,才起步进入轨道,就盲目的要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于是乎,放弃向传统学习的机会,洋洋得意自己的某一笔某一个结构,不断的放大这种习惯,乃至形成了符号,也就把自己的书法引入了习气的轨道而不能回头。

很多书法家,过早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沾沾自喜甚至固守不变,于是乎,过早结壳,从30岁到90岁一直没有变化,白过年白吃饭,到最后苦苦挣扎难以脱身。

书法这玩意挺奇怪的,并不是创新就是好的,相反,越靠近古人反而越高级越有味道。所以,我曾经在给王厚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结尾处说过传统就是一条大河,我们过分靠近河流的两岸,偏离主流太远,反而会搁浅。比如,我们思索一下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名家,他们的创新都是在传统和前人经典的基础上,有一点创新就足够了,正是这一点创新才让他们没有偏离传统太远。如果,过于个性鲜明、过于创新的书法家,反而都不是一流的书法家。比如,郑板桥、金农、张瑞图。。。他们在书法史上可能仅仅是三流的(大家别跟我抬杠啊,就当我说错了或者你没看见。)

哪有人可能可能对我上面这个观点非常不认可,觉得我在胡扯。咱这么说吧,苏黄米蔡个性很强吧?其实你去看看《万岁通天帖》就会发现,他们的风格那里面基本都有类似的出处。赵孟頫几乎有些东西与王羲之如出一辙,但人家不是一代宗师吗?王铎别以为他的连绵草书是独创,看看《阁贴》就知道,他仅仅是拓而为大了,他的行书跟米芾像着呢。他们这些大师,都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真传并做了一点点突破而已,这也是前人的聪明之处所在。

我反而觉得,风格并不是很重要。比起形成自己不好的风格还不如老老实实跟小袋鼠似的躲在古人的肚皮里面把字写好更有意义。

我也同时以为,越是好的东西越没有风格,风格不明显的艺术,恰恰是包容性最强的。比如,你说王羲之什么风格?谁能描述一下?我觉得王羲之没有风格!很多书法家,过早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沾沾自喜甚至固守不变,于是乎,过早结壳,从30岁到90岁一直没有变化,白过年白吃饭,到最后苦苦挣扎难以脱身。

书法这玩意挺奇怪的,并不是创新就是好的,相反,越靠近古人反而越高级越有味道。所以,我曾经在给王厚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结尾处说过传统就是一条大河,我们过分靠近河流的两岸,偏离主流太远,反而会搁浅。比如,我们思索一下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名家,他们的创新都是在传统和前人经典的基础上,有一点创新就足够了,正是这一点创新才让他们没有偏离传统太远。如果,过于个性鲜明、过于创新的书法家,反而都不是一流的书法家。比如,郑板桥、金农、张瑞图。。。他们在书法史上可能仅仅是三流的(大家别跟我抬杠啊,就当我说错了或者你没看见。)

哪有人可能可能对我上面这个观点非常不认可,觉得我在胡扯。咱这么说吧,苏黄米蔡个性很强吧?其实你去看看《万岁通天帖》就会发现,他们的风格那里面基本都有类似的出处。赵孟頫几乎有些东西与王羲之如出一辙,但人家不是一代宗师吗?王铎别以为他的连绵草书是独创,看看《阁贴》就知道,他仅仅是拓而为大了,他的行书跟米芾像着呢。他们这些大师,都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真传并做了一点点突破而已,这也是前人的聪明之处所在。

我反而觉得,风格并不是很重要。比起形成自己不好的风格还不如老老实实跟小袋鼠似的躲在古人的肚皮里面把字写好更有意义。

我也同时以为,越是好的东西越没有风格,风格不明显的艺术,恰恰是包容性最强的。比如,你说王羲之什么风格?谁能描述一下?我觉得王羲之没有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