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伟天英 2023-09-27 发布于河北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审美与实践》课堂上座无虚席,楼道里有很多旁听生

近日,这门书法公开课的讲稿被完整全面地整理成了《中国书法十五讲》一书!

有的人面对“千奇百怪”的书法艺术,根本看不出好在何处;有的人对书法兴趣盎然,却因为不得其门而入而作罢;有的人可能研习书法多年,因陷入瓶颈再难突破……

所有的这些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作者方建勋老师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集创作者、研究者、传播者多重视角于一身……

于是,书法的审美(感)、历史(知)、技法(行),方老师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将这三者打成一片,从而突破了同类图书的固有局限。

你以为他在对你说书法的历史,其实可能同时也是在说审美的标准、技法的演变……聆听方老师的讲述是一种享受,能感觉到他的厚积薄发和倾囊相授——既避免浅显和无趣,又从不故弄玄虚。

上过这门课的学生称,在燕园紧张的学习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这是一段难得而又值得感恩的时光。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方建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好玩”“易懂”“实用”“深刻”“融会贯通”“大受启发”……这些既是方老师对这门课的自我要求,也是来自学生们的普遍的评价,希望透过今天的文字乃至这本书,你也能感受到这份快乐。

01.看见并读懂千人千面

人们经常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确实,书法练到一定境界,字与人就融合无间了。

书法史上,凡是自成一家者,都经历了长期修习,找到了最契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式,并将个性化的笔墨推到极致。所以书法的一大魅力,在于人的表达——体现为人的个性、情感、修养、学养、审美理想等。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每本书都随书附赠“见字如面”书签🔖

一个字就可以见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风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样一双慧眼,方老师对历代大家的简明扼要的评价相信会给你启发。

他说元代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每个字的唯美精致,用笔与结构严守法则却能从容自如。除了技法,也与人的情性有关。赵孟頫的情性,雍容恬淡,洒脱而又不肆意,守着古法而又从心所欲。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左: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局部)

右:徐渭草书《李白诗赠汪伦》(局部)

他说明代的徐渭,则是豪宕不羁,行笔纵放,章法铺天盖地,整体气势令人震撼。看他写的草书《李白诗赠汪伦》,整个生命都释放出来了。

他说颜真卿的楷书,敦实饱满。颜真卿身居庙堂,胸有浩然正气,忧国忧民,敢于担当,所以能轻松自然地写出厚重、大气、宽博的书法。

他还提到20世纪著名哲学家熊十力,指出看他的书法,要透过“乱”的表象去看内在,看见一种率性洒脱的真性情在里头。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左: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帖》(局部)

右:熊十力《致徐复观札》(局部)

他还以“爱”字为例,颜真卿笔下的“爱”,苍劲圆浑,笔势疾速相连;苏东坡笔下的“爱”,宽博、厚重、从容;黄庭坚笔下的“爱”,温润、奇崛、趣味;米芾笔下的“爱”,舒展、潇洒、俊美。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左上:颜真卿“爱”;右上:苏轼“爱”

左下:黄庭坚“爱”;右下:米芾“爱”

他还让我们注意,在书法中不仅有个体的性情表达,也有作书人的理念表达——对书法理想审美境界的追求。

弘一法师心中的理念,外化于他那极具特点的书法中。他出家后修的是律宗,他的字极其静宁。我们身处闹腾和喧嚣,总渴望能找到一片净土来安顿心神,回归内心的自适优游。

弘一法师的字就是这样,“圆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是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生命状态。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弘一法师“圆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

02.那些笔法奥秘知无不言

纵观书法史,越是高明的书法家,笔法越是精湛和独特,为此笔法几乎是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而方老师则把他的全部领悟和体会倾囊相授。

以他讲解中国书法史上笔法变化最丰富的王羲之为例,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把那些精细微妙之处一一揭示出来。

他指出,王羲之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侧锋,但不是不使用中锋,而是侧锋与中锋在瞬间不停地转换。侧锋瞬即转换为中锋,中锋瞬即转换为侧锋。在起笔的时候比较好分辨,但在书写的过程中,侧锋与中锋随时瞬间转换,几乎很难划分清晰的界限。所以前人赞誉其为“八面用锋”。

看王羲之的“集”字中间的长横,有点特别:从空中向左下角逆起然后瞬间翻折笔锋顺势向右行笔过去,这个起笔的动作即“逆笔抢锋”。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王羲之“不”字的竖画,起笔露锋入纸后不漏圭角地调换笔锋,顺势带点弧度下来的,收笔处却是向左掠过来,微微出锋。这样的感觉写出来,好难!他竟然把竖画变形,变得这么独特。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撇这个笔画,在王羲之这里同样变化无穷。像王羲之的“安”的这个撇(同时替代宝盖头的点),笔法就有别于他人了,上面是尖的,由轻到重,而且是很重。这个撇,一般人都写成前面重的后面轻,如蔡襄笔下的“安”。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王羲之的捺画笔法,同样变化多端。看王羲之“天”字的捺,乍看很平常,但是细细看收笔处是笔锋在笔画中间位置轻轻地带出来,而不是往上一翘,相当有难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他指出,王羲之实现了从质朴到妍美的转变。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在笔法的“变”中也有着“定”——最重要的是点画、线条有骨有力,圆浑饱满有立体感。

要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用笔就要“如锥画沙”。笔锋在纸上行笔的运动过程要时刻感受到是笔锋在发力,感受到笔与纸张的触感和弹性。学会了“如锥画沙”,到运用精熟的时候,每个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笔法既是“有定”的——“定”的是基本定理,也是“无定”的——在具体细节的表现上,每个人可以作自由发挥。

03.追求个性但更要追求境界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确,一个人的情性呈现在笔迹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各自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

例如初唐的两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年龄只差一岁,同朝为官。但是他们书法的面貌,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差别极大。

欧阳询的行书和楷书用笔都像刀一样,非常险峻,间架结构很紧,转折处都很硬朗。虞世南的行书却很飘逸、婀娜、柔美,楷书的转折也很圆转。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左:欧阳询《卜商帖》(局部)

右: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局部)

书法风格映现了书法家的内在心灵,流露出他的个性。但书法的风格,不仅包括个性,还包括共性。个性建立在共性法则(包括笔法、结构之法、章法、墨法)的基础上。如果共性荡然无存,那就空有个性了。

方老师指出风格的形成,个性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个性并不是最高的追求,最高的审美追求是境界。在追求境界中,自然流露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家独特的风格。

中国书法推崇的理想境界是天然、自然。为何?这要回到人的本性问题。我们平时自认为的个性,未必是一个人真正的个性,很可能是一种习气

我们呱呱落地时最初的个性当然是天性。在后天成长环境中,逐渐被各种氛围熏染,于是就带了很多习气。

他以一幅书法作品《夜色宁静》为例,指出其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故意拖出很长的尾巴,这已经接近“江湖书法”的路数了。这样的书法,个性固然不缺,但从真正意义上看,并不算有审美价值的个性。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书法

《夜色宁静》

从书法说到做人的境界,他认为人的本性被习气所遮蔽,就需恢复他的真性,也就是要追求自然、天然。于是,借助书法这种艺术修养方式,来恢复人的本初真性。

书法的理想是尽量去除习气,打通“我”跟天地自然的屏障,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这才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中国书法是在以追求天然之境为最高理想的过程中展露个性,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这种风格因而是一种有境界、有格调的风格。

书法是为人生的艺术,书法学习的过程,是生命升华的过程。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北大爆火书法公开课,竟能把书法讲到这种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