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艺术的殿堂——音乐艺术欣赏

 茶香飘万里 2013-05-03
  音乐艺术欣赏知识

  一、音乐的起源及类别
  音乐大约产生于人类有了语言,但尚无文字的时期。通常认为音乐的起源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原始人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环境恶劣,生产工具原始,只能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谋求生存。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而发出“哼哟”之声,这“哼哟”在当时不啻是一支动听的歌。伴随着“哼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的高低、强弱和间歇的呼喊,成为最早的劳动号子,这应该说,从此便有了音乐。因为劳动号子是民歌的“开山祖”,虽然简单,却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一定思维活动和朴素的感情,而且富有音乐的基本特征。同时,人类早期的乐器大都是由劳动工具演化来的。据考古学家分析,我国的古代乐器就起源于劳动工具,像磬和石刀、琴和弓弦,钟和犁铧等就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对于音乐这门古老的艺术的起源虽然有种种说法,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起源于劳动。
  古代的一些典籍中记载了一些关于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和诗歌产生的故事。《吕氏春秋·淫辞》引翟翦的话说,“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就是抬大木头的时候,前面发出有力而响亮的呼喊,后面的也用号子应答,这可以说是抬重木的劳动号子了。《吕乐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报。”歌咏的似乎是祖先的由来、玄鸟的传说、草木五谷的生长、天地功德等等,反映的是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等。由此可见,最早的音乐是和诗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千变万化,种类繁多的一门表达人们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的类别,如果按地域来分,可分为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如果按时代来分,可分为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如果按创作者来分,有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的艺术音乐,如果按发声器来分,可分为声乐(由人演唱)和器乐(用乐器演奏),如果按有无标题来分,可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等等。每一类音乐又可以再分为若干小的类别。比如,声乐中就可以以歌唱者组合的情况分为独唱、重唱、合唱等。当然,这些分类,都是以音乐的某一具体特征为依据的。实际上,如果综合考虑音乐的内容、题材、情趣、格调、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则可将其分为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两种。通俗音乐,指那些清新、明快、优美、活泼、具有娱乐性的音乐。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那些在人民大众中产生、流传,并得到再创造的民间音乐,以及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曲调流畅、节奏轻松、语言通俗易懂的“轻音乐”作品。严肃音乐,指那些内容比较严肃,题材比较重大,情趣格调庄重,表现形式又比较复杂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大合唱等。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美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已经去世200 多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仍能演奏500 多场;贝多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去世也有150 余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竟能演出1800 多场,真可谓经久不衰。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能说明音乐的魅力: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1791—1864)与妻子发生了口角。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音乐家强忍着愤怒,弹起了钢琴。他弹的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夜曲。那美妙的旋律和节奏,使他逐渐平静下来,慢慢沉浸在诗一般的境界中。妻子也慢慢为乐曲所打动,她轻轻走近钢琴,也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两颗心,在音乐的吸引下渐渐靠拢。终于,他们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
  肖邦的夜曲确实很美,它会把你带进一种梦幻般的美妙世界里;夜幕降临了,一切那么神秘。夜莺在热烈地吟唱,情人在悄悄地幽会一弯新月,爬上了树梢,天上地下,洒下银色的朦胧。没有忧怨,没有惶恐,一切那么温存柔美。
  风起了,树影摇曳,湖面荡起阵阵涟漪。是呵,柔情中也会有忧郁的沉思,平静中也会起波澜。云,轻轻飘来,慢慢聚集。风大了,云多了,雨刷刷地下了。继而,狂风撕扯着黑暗,闪电刺向苍穹,雷声像鼓点,急雨倾泻大地。山、水、村落,都在雨中。
  雨,停了。云,散了。风,住了。一钩弯月当空,一切又复归安谧,恬静之中……
  多美啊,音乐!难怪贝多芬说:“音乐,有人将它比做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捷克著名诗人伏契克热烈称颂音乐说:“生活里没有歌唱,就像没有阳光。”
  音乐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分不开的:

  (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和旋律美
  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悦耳的音响,是美的声波。这声波是流动的,它既没有语言的语文性,也不具备颜料、色彩等材料的造型性,不能够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再现客观实物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和抽象的概念。它只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性,而不具有空间性。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进行曲》,音调高昂,气势豪壮,犹如火山爆发;而《长城谣》则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旋律是不同乐音按照一定高低、长短和强弱所进行的运动。旋律表现乐曲的内容、风格、体裁以及民族特征等,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有人称之为音乐的“灵魂”,有人称之为“流动的诗”。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时间的连贯性,美学家常常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在动态中展示自己的美。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就由十个乐段组成。先是琵琶奏出引子,把你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然后分八个乐章逐步展示,加深音乐形象,让你充分领略其美,似听“淙淙流水”之声,似见“蓬蓬远春”之色,似闻“悠悠花香”之气。而尾声,由近而远,若断若续,余味无穷。整个乐曲,就像一轴逐步展开的淡墨长卷。微妙的情绪,深藏的意境,贯穿在运动着的无形旋律中。

  (二)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和结构美
  音乐,以它特有的抒情性,拨动人们的心弦,感染人们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美学家们称音乐是“抒情的艺术”。它毋须语言描绘,就会唤人步入诗的意境;它毋须借助色彩的涂抹,就能引起人们喜怒哀乐的强烈感情共鸣;它毋须物质造型,就能使人感触到由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难怪,恩格斯在听完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时,深深为乐曲抒发的感情所感染,简直像着了迷。他给妹妹玛丽写信说:“你一辈子也没有听过这样的交响乐,在第一乐章里有完全绝望的苦难,在徐徐的乐曲里有悲歌式的忧伤和温柔的爱的倾诉,而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中又有坚强有力,充满青春气息的对自由的欢庆。”而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激发了列宁无比热烈的情绪,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是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音乐,它的抒情性是多姿多彩的。法国作为国歌的《马赛曲》是那样满腔热情地召唤人们去完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使命。它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加之铿锵的附点节奏,使歌曲充满了战斗精神;而法国著名抒情歌剧作家马斯涅的《悲歌》,则速度沉缓,情绪悲哀,抒写了一个由于爱人远走他方,永不回还而万念俱灰的失恋者的痛楚心情——明媚的春光一去不复返,再也看不见天宇苍苍,再也听不见小鸟欢唱。你去远方,我心冰凉,永远哀痛,永远悲伤……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在喧闹的舞会中》则表达出对邂逅于舞会的美妙女郎的爱慕与思念。那贯穿于前奏、间奏、尾声的圆舞曲音型,不时使人回忆起舞会甜蜜的情景;优美雅致的旋律,时而激动热情,时而低回萦绕,时而明朗甜美,表达了深挚恳切的感情。歌曲结束于朦胧的梦境的思念,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创作了慷慨悲壮的《共青团员之歌》,而他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则又是一番风味:清新、抒情。先通过对轻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划出一幅安谧、迷人的夜晚图景;然后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爱情,淡淡的几笔,传神地表达出初恋者羞涩、矛盾的心情。最后一句“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近郊的晚上”。给人以无穷遐想。中国古代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展示了古战场上铁马金戈、两相拼搏的战斗情景。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或悠扬,如平湖秋月;或热烈,如天风扑浪;或典雅,如幽鸟相逐;或恨怨,如萧萧落叶;刘天华的《江河水》如泣如诉,清冷悲凉,催人泪下;《义勇军进行曲》一旦响起,那激越悲壮的旋律,将使你昂奋,产生战斗的渴望。
  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还表现在,同一首歌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个人的经历、联想的思路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或者有着不同的欣赏点,有的甚至会作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四章,有人理解为它反映的是港口“急剧的、忙乱的和紧张的生活”;有人却又认为是坚定威武、步伐整齐的进行风格的乐曲。同一首乐曲也会因为在演奏中的不同处理而多姿多彩。同是管弦乐合奏《国际歌》,可以给予深沉、悲壮的演奏处理,用于配合戏剧、电影中英雄就义的场面,表现人民对英雄的深情;也可以处理成壮丽、雄伟、气势磅礴、富有号召力的效果,用以表现群众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场面,或者表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宽广襟怀、雄伟气魄和坚强信念。这种种情况,就构成了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因此,只要不歪曲音乐的基本形象,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处理和表现,在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
  音乐还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有人把它比喻为流动的建筑,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规律显示着自己的艺术美。它,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线条、色彩、明暗以构成画面来显示自己的美;也不像文学作品,借助于语言、文字构成诗文来显示它的美。音乐,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像营造建筑那样,以极为严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构成音乐作品显示艺术美。它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需要中介环节(演奏或演唱)的艺术。它,以乐器或歌喉为表现工具;它,通过没有语义性的音响活动,在时间中呈现出来,它的结构形式,由旋律、节奏、和声组成多声部的织体,发展成全曲;它,结构的逻辑规律,按一定的调式、一定的节拍和一定的和弦结构原则组成旋律、节奏、和声,并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曲式中展开;它,长于抒情,短于状物和叙事;它,通过听觉形象,主要以感情直接诉诸听众从而给欣赏者以感染。
  总之,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它,不会为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相反,是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戏曲、舞蹈、电影等所不可缺少的。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正像伟大导师列宁在谈到《国际歌》时说的那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音乐艺术作品欣赏
  英雄的颂歌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①欣赏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那个时代优秀人物的观念中所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规模宏伟壮观的场面。由一个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紧张情绪的浪潮,循环不息,翻滚向前。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第一乐章的发展,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频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消声匿迹,尖锐冲突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朴而欢乐的音响。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一切都被卷入轮舞中去,现在只是痛饮、欢呼、狂舞!
  第二乐章,贝多芬把它称为“葬礼进行曲”。这是第一乐章的继续,英雄死了,全体人民抬着他的棺材,怀着沉痛的心情缓步前进。音乐由激动紧张转化为沉思悲哀、缓慢的速度,小提琴在低音区发出的低微的音响,抒情诗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样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可以听到军鼓和军号声,在我们面前仿佛又出现了庄严的行列场面。又出现了刀光剑影和战士的呐喊声。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乐章,诙谐曲。为终曲胜利狂欢场面的出现作准备。乐章开始时隐隐约约的弦乐器发出的一阵阵沙沙响声,起初虽然还很轻微,却充满精力和朝气,而且它还逐渐发展为一种愉快激昂和富于色彩的声响,在这一背景上出现的基本主题,旋律清晰、活泼,像一股激流那样在崎岖的道路上飞奔、前进。整个乐章充满活力和乐观的情绪,一个英雄倒下了,千百万人民站起来,胜利属于人民。
  第四乐章表现了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① 贝多芬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所以他真心拥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802 年开始创作这首交响曲,准备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1804 年总谱完成时扉页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那巴”,但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撕掉了扉页,同年十月出版时总谱改成了这样的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