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皮跳與面肌痙攣的關係有哪些

 LM0318 2013-05-03

眼皮跳與面肌痙攣的關係有哪些

  2011-10-18 16:04:53  上海復大醫院  編輯:mobei
 眼皮跳與面肌痙攣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可能大家並不知道什麼是面肌痙攣或面肌痙攣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也許大家都知道民間常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其實這種眼皮跳,還真跟面肌痙攣有關係。面肌痙攣絕大多數限于一側,常常先發生於眼瞼即熟稱的眼皮,類似于眼皮跳,然後範圍逐步擴大,多於數月後波及到面部其口角、直至頸闊肌等。每次發作多無先兆症狀,發作時表現為肌肉快速頻繁的抽動,每次發作數秒鐘至數分鐘,在不發作的間歇期如常人一樣。

  專家稱,要想了解眼皮跳與面肌痙攣的關係,就要先了解面肌痙攣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面肌痙攣?

  面神經研究治療中心專家介紹,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病因目前尚不明確,通常僅限于一側面部,是顏面運動神經系統的疑難病症之一。面部抽動經常在遇見陌生人時、在公共場所露面時發作明顯,可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面肌痙攣起病時多在中年以後,臨床以女性多見,多數病人以眼肌的間斷抽動為主,逐漸緩慢的擴散到一側面部的其他部分。

  面肌痙攣的症狀有哪些?

  面部的主動運動、咀嚼、瞬目、眨眼或表情動作(如皺眉、大笑等)可誘發面部肌肉肌抽搐發作,並可因情緒激動、緊張、勞累或閱讀時間過長等因素而加重,而休息或情緒穩定時症狀減輕。嚴重者可終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有些患者可因眼瞼強制性收縮導致瞼裂變小,個別患者甚至面部肌肉也呈強直性收縮而致口角持續歪斜向病側。該病呈慢性過程,可遷延終生,對患者生活、工作、精神和心理均產生很大影響。極個別面肌痙攣病人可伴發三叉神經痛,較少部分患者還可伴有患側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雙側面肌痙攣同時發病者極少見。

  嚴重時半個臉痙攣,不能睜眼,可引起面部疼痛、頭痛、耳鳴等症狀。因為眼皮跳動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先眼皮跳,慢慢往下發展,嘴角都開始抽動,跳得厲害時候還有頭暈,頻繁的跳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還出現了輕度面癱表現。神經外科醫生並不這麼認為,眼皮跳實際上就是神經興奮度增高的表現。跳動多出現在上眼皮,有時也會在下眼皮,不為人的思維和意識所控制。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會過去,有時候也會持續幾天;而後者比較嚴重,呈進行性發展。從單純上眼皮或下眼皮跳發展為上下眼瞼抽動、甚至發展為同側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動。最多見的病因為顱內行走異常的血管對面神經根部的壓迫刺激,這種病因佔面肌痙攣的99%,另有1%為顱內腫瘤、蛛網膜粘連對面神經的刺激。

  面肌痙攣怎麼治療?

  面肌痙攣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可選用苯妥英鈉、利眠寧、安定、魯米那等。並配合理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可略有減輕。重症者,藥物治療無效時,可採用面神經封閉式手術治療。另外,面神經醫院最新研發的“面神經三聯康復療法”對該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肌痙攣後的眼皮跳怎麼回事

  民間有種傳言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有報道稱,上海一位左眼皮一直狂跳的王先生以為自己要發財了,狂買彩票,但不僅從沒中獎,眼皮跳還發展成了左側面部痙攣,導致他左眼輕度萎縮,嘴巴也歪向了左邊。

  王先生大約2005年初開始左眼皮跳,剛開始他也沒有太注意。誰知過了一個多月,每天眼皮越跳越厲害,而且只是左眼皮在跳,右眼皮卻很正常。他對醫生說,這讓他不禁想起了“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要發財了,就開始買彩票。可是從機器選號到自己選號,結果花了8000多元,也沒中過獎。

  2006年3月的一天,王先生的左半邊臉突然開始抽搐,面部抽動時用手壓都壓不住。那時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患了病而不是“要發財了”。他四處求醫,吃中藥、針灸、打封閉、貼膏藥等方法都嘗試過,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今年12月初,經神經外科專家診斷,他患的是面肌痙攣,發病原因在於顱內血管發生彎曲移位後,壓迫了相鄰的面神經,導致面部肌肉痙攣。

  那麼,面肌痙攣後的眼皮跳怎麼回事?

  面神經研究治療中心專家介紹,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眼皮跳的經歷,偶爾發生的眼皮跳和勞累、緊張有關,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特殊處理,只需要閉閉眼休息就好了。而王先生這種情況,屬於病理性眼皮跳動,發展趨勢是進行性加重。

  專家稱,目前許多治療面肌痙攣的方法還著眼于在破壞神經上下功夫,想辦法對面部神經進行封閉或切斷一部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容易復發。最好的治療辦法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

  面神經醫院專家組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結晶。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經驗,創立了一套具有新、特、奇的“面神經三聯康復療法”。該療法具有祛風活絡、活血通絡、益氣養血、祛風定驚、扶正止痙等功效。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的微迴圈能力,促進血液流通,恢復血管彈性,使有足夠的血液營養神經根激活神經元,促進損傷的面神經修復、再生。全面激活神經細胞,使面神經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復,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開創了國內治療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面癱後遺症治療的先河。

中醫學如何理解面肌痙攣

  面神經研究治療中心專家介紹,我們所說的面肌痙攣,多在中年後發生,常見於女性,指的是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面肌痙攣的治療一般可分為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兩種。西醫認為面肌痙攣是由於血管壓迫面神經以後造成粘連,面神經缺血缺氧引起面神經痙攣。那麼,中醫如何治療面肌痙攣呢?

  中醫如何看待面肌痙攣呢?

  從中醫角度來看,面肌痙攣一般是由於過度的疲勞、緊張、幹火旺盛、有內熱、外感風寒引起的。面肌痙攣發病多因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腠理不固,風邪挾痰入中面部陽明少陽之經,致使顏面肌腠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利,肌肉筋脈失于濡養,故致面肌拘急弛縱。因此,其形成以虛、風、痰、血瘀四者為基本病理基礎,正氣虛為病之本,風、痰、瘀為病之標。面肌痙攣的病機初起係顏面經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正邪相搏,邪氣橫竄顏面經絡,氣機不暢,經絡痹阻以致面肌抽搐痙攣。故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是祛風化痰,活血通絡,補虛益氣。

  那麼,中醫如何治療面肌痙攣呢?

  專家指出,中醫治療面肌痙攣是根據發病原因對症治療,治療原則是激活、活化、營養、修復、再生面神經 ,標本兼治。面神經醫院專家組,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結晶。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經驗,創立了一套具有新、特、奇的面神經三聯康復療法”。該療法具有祛風活絡、活血通絡、益氣養血、祛風定驚、扶正止痙等功效。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的微迴圈能力,促進血液流通,恢復血管彈性,使有足夠的血液營養神經根激活神經元,促進損傷的面神經修復、再生。全面激活神經細胞,使面神經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復,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開創了國內治療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面癱後遺症治療的先河。

  另外,專家建議面肌痙攣患者在患病期間應注意避免受風,空調或風扇不能直接對著臉吹;不能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一旦感到面部不適,應及時休息恢復,多食富含維生素B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鳳梨、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

面肌痙攣是怎樣形成的

面肌痙攣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神經疾病,習慣上也稱為“面肌抽搐”,表現為突發的、反覆發作的、不受控制的面部肌肉抽動。然而,面肌痙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呢?面神經診療中心專家做了詳細解答。


形成面肌痙攣的2大原因


    (1)根據病因可將此病分為特發與繼發兩種。繼發性者亦稱症狀性面肌痙攣,凡在大腦皮層到面神經分支末梢的整個通道中,任何壓迫刺激性病變均可誘發此病。臨床常見的如中耳乳突炎症和腫瘤,橋小腦角的佔位性病變(膽脂瘤和聽神經瘤)及腦炎,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Paget病和顱凹陷症等。凡查不出誘因者,統稱為特發性痙攣,約佔發病總數的2/3.1966年Jannetta提出,面神經出橋腦根處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 。


  (2)面神經出橋腦根處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這些血管有小腦前下和後下動脈,也有曲張的粗大靜脈。人到中年以後,這些正常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血壓升高,長期壓迫神經可引起脫髓鞘變性,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串電現象,興奮由傳出而變成傳入,可有大量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可引起面肌痙攣發作。


    此論點還可用以解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病因。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持否定意見,因為有很多人面神經被血管壓迫並不發生面肌痙攣,而面肌痙攣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經受血管壓迫。作者等近年曾對30例病人進行血清和腦脊液微量素測定,發現所有病人血清內鈣、鎂離子均明顯減少,可見血管壓迫性神經脫髓鞘,必須在鈣、鎂離子減少的環境中才能激惹發病。


“面神經三聯康復療法” —— 治療三叉神經痛最具特色的療法


    該療法通過高科技提煉技術與生物組方的結合,不但可以修復受損病變的面神經細胞,還能讓其自身產生細胞免疫保護膜,完全阻斷再次復發的途徑,由於奈米技術的合理利用,減少藥物通過胃酸溶解的時間,藥效發揮時間比常規藥物快二、三倍,完全能在一小時內迅速到達人體神經末梢,改善迴圈,強壯肌肉,增強肌力,提高藥物療效,促進面容恢復,對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面神經炎、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無論患病時間多長均可取得滿意療效。

面肌痙攣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面神經研究治療中心專家介紹,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又稱面肌抽搐,即面部一側抽搐(個別人出現雙側痙攣),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

  面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髮型面肌痙攣,一種是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兩種類型可以從症狀表現上區分出來。原髮型的面肌痙攣,在靜止狀態下也可發生,痙攣數分鐘後緩解,不受控制;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

  那麼,面肌痙攣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呢?專家稱,常見的面肌痙攣症狀有口眼歪斜,需要和下面的症狀相互鑒別。

  面癱,學名面神經麻痹,也稱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症,俗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吊斜風”、“面神經炎”、“歪嘴風”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腮、努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在動漫中面癱指動漫人物一直沒有表情。

  面肌痙攣指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作性無痛性陣攣性收縮,常始於眼輪匝肌隨即波及到口輪匝肌,幾個月至幾年內逐漸加重。嚴重者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眼輪匝肌嚴重痙攣時使眼睛不能睜開。安靜時減輕,情緒緊張、疲勞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面肌痙攣表現為電擊樣、抽搐發作,有間歇期,自己不能控制。發作時,病人半側面肌強勁地、陣發性抽搐,眼瞼緊閉,口角歪斜,抽搐時間短則數秒,長則10余分鐘。從而嚴重影響視力、語言、飲食和工作。有時可和三叉神經痛同時發作。晚期患側面肌無力萎縮,舌前2/3味覺可能喪失。

  本病是慢性進行性發展,一般不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僅限于眼輪匝肌時,應與功能性眼瞼肌痙攣鑒別,後者不向下面部擴展,且常為雙側性。當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顱神經損害,或肢體功能障礙,或件有肢體不自主動作時,應考慮顱內病變,需去醫院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