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肆”只能回味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5-03
往“肆”只能回味
高低
  高低

  前些日子,读到过一篇关于一家粥面店的“最后一天”的报道,印象较深。那篇报道大约有一两千字,我将其“微缩”成下面一小段文字,与读者诸君分享:

  地处香港铜锣湾骆克道的“利苑粥面”,是一家经营了42年的老店,遐迩闻名。由于铺面租金高涨,店铺老板郭先生感到难以为继,决定忍痛歇业。今年1月29日,是这家老牌食肆的“最后一个营业日”。上午开门前已有两百多名顾客排队,许多人排了一个半小时才吃上,有些人是特地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的。后来候吃的队伍越排越长,原拟午夜12点半打烊,因顾客实在太多,直到凌晨2点才关门。关张之后人们仍不愿离去,店主、员工与顾客彼此都依依不舍,纷纷合影留念。

  这真是古今食肆中的一则佳话,也是非常难得的教人为之动容的场面,还是彰显饮食文化的凝聚力的一个活标本。

  香港市民之所以留恋和怀念“利苑粥面”,因为人家有风味独特的云吞面、生滚猪润粥、粿蒸等美食,且讲诚信,多年来都是店主郭老板亲手包云吞,凡是经他打理、过问的,材料、品质都有保证。食肆的立足之本,就是拿得出价格公道的好吃的东西,这才是硬道理。回眸往昔,在苏、浙、沪以至全国的好些城市,过去均不乏各种老字号的饭店、粥店、面店、点心店(有些还是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而且都曾经做出过各具特色的创牌的粥饭面点,它们也都是食客如云,门庭若市,与香港的“利苑粥面”相较,可以说是毫不逊色,有的甚至比它影响还要大。好多老年食客谈起它们来,如数家珍,所不同的,只不过是有些名气大一点,有些名气小一点。

  民以食为天。众多关乎民生的食肆本应继往开来,搞得比先前更有起色才对。令人痛惜的是,由于政策失误、道德滑坡、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厨艺传承的部分断层、环境污染造成原材料变异等诸多因素,致使那些曾经贡献过好味道和美味乃至独特风味的食肆,那些给人们生活带来美好回忆的食肆,那些“各领风骚”的食肆,渐渐地一家一家地消失了。有的虽然名称仍在,招牌依旧,并且还标榜“正宗”、“老牌”,但已名存实亡,配方、制作工艺、食材均与原先的老店不搭界了,端出来的东西业已不是原来的东西,离原汁原味差远去了。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已不是那个月亮了。而这些,却是《舌尖上的中国》所没有的,是疏忽,还是回避?

  我怀恋小时候常去的上海滩老城厢的一爿粥店,那儿的赤豆粥又香又糯,小碟子里的酱油黄豆鲜美无比。而我所尊敬的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前辈,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年某素斋馆的那一碗面筋面。可惜,这些都是“过去式”了。现今中国大陆的任何一家食肆关张,还会有“利苑粥面”那样的“礼遇”吗?!

  香港的“利苑粥面”尽管停业,日后尚有可能复业,店主郭先生表示“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另觅地方重操旧业”。我们大陆如许消失了的具有种种特色的食肆,消失了的各类传统美味,恐怕再也回不来了。恕我孟浪,将某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稍微改动了一下: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肆”只能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