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启示】一位独自在海上捕鱼的老渔夫,捕到一条个头惊人的大鱼。可是,因为鲨鱼袭击,他最终痛失这条大鱼。在有经济头脑的人看来,这个故事很像股民手中的股票突然大涨,随后又大跌。老渔夫开始时很像事业成功者,后来又为惨痛失败所打击。可是,实际上,老渔夫在捕大鱼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股民的体验绝然不同,与遭遇失败的成功者的体验也相去甚远。在短短的三天里,老渔夫获得了很多人一辈子才能得到,甚至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丰富而美好的人生体验。更难得的是,他体验到了一种极致的伟大和美好。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次年获美国著名的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又因该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老人与海》就是根据他的邻居、好友——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老渔夫桑提亚哥不满足于只捕到其他渔民想捕的普通的鱼,而是想捕“真正的大鱼”。这说明他有伟大抱负,不甘于平庸。小说接着又叙述,老渔夫接连八十四天出海都毫无所获,没有捕到任何鱼。可是,他毫不气馁,别人的嘲笑也没使他丧失信心。最后,他终于独自在远海钓到了一条从没见过,甚至也从没听说过的大鱼。这种经历,和成功者的故事相似,说明“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老渔夫的这段经历,只是小说的开始部分,也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小说主要描写了老渔夫和大鱼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他对大鱼产生的丰富、复杂和奇妙的感受。 最初,老渔夫只是视大鱼为猎物。作为一个职业渔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鱼上钩后迟迟未露出水面。通过勒在肩上的钓索,老渔夫感觉自己捕到的鱼有非同一般的力量。这时,他开始视大鱼为自己的强劲敌手。他感到,与大鱼的角力,将证明自己是不是惟一称得上伟大的渔夫。 老渔夫此时的心情,就像一个身手不凡的大侠遇到武功高强的对手,一门心思要战胜大鱼。他此刻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比征服大鱼更丰富、更美好的感受。而且,他也没想到,证明自己有超强能力,和后来经历的绝妙体验比起来多么微不足道。他更想不到,终于使大鱼就范之后,他一点儿都没感受到自己的“伟大”。 大鱼和老渔夫周旋,到了夜里还是不露面。和等待强大对手出现,好和对方一较高低的大侠不同,老渔夫并没因为对手不出现而不耐烦或产生焦虑感。他开始喜欢大鱼,并对它产生了感情。他先是感到大鱼的神秘,认为大鱼选择待在深水里是“机灵”的表现。他觉得大鱼非常出色和奇特,搏斗起来一点不惊慌。他对大鱼感到怜悯,继而又产生爱和尊敬,说要奉陪它到底。理智上,他知道那鱼肉在市场上能卖一大笔钱,而他要得到大鱼就必须杀死它,但感情上,他决心不放弃大鱼,主要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它。他觉得他和大鱼已经成了生死与共的难兄难弟,他们俩一起在海上周游,没有别人来帮他们。 这时,在老渔夫心里,大鱼已不再是他要征服的对象,或是正在和他较量的对手。他和大鱼已经产生了感情和精神上的联系。捕捉大鱼的过程,也不再是为了最后成功的奋斗过程,而是变成给他带来情感愉悦的,那种和别人进行情感和精神交流的过程。虽然那“交流”只是他的主观想象,但他确实从中感受到了精神乐趣。独自一人在黑夜中和大鱼周旋,久久不能使大鱼就范,本是一件让人心急如焚的事。可是,因为对大鱼产生了感情依恋,老渔夫反而经历着一种美好的体验。 大鱼终于露出水面时,老渔夫对它的感情又有了进一步变化。他看到,那是一条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漂亮的大鱼。他觉得,大鱼跳出水来,简直就像是为了让他看看它个儿有多大。他希望也能让大鱼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向大鱼展示他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一面。 这时,大鱼在老渔夫脑子里已经完全被人性化了,已经变得和人一样有思想。他和大鱼之间的关系,已变成互相欣赏、互相热爱的好哥们儿。他甚至对大鱼产生了无限钦佩之情,称大鱼为朋友,还为大鱼感到不公平,说它是在对付一个它不了解的对手。他替大鱼伤心,因为它没东西吃。他还觉得,谁也不配吃那条大鱼,因为大鱼显示出超过人类的风度和尊严。此时,他对大鱼的热爱和敬佩,已升华到设身处地为大鱼着想,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为其讲话了。 如果一直把大鱼当猎物,老渔夫在见到露出水面的鱼那巨大身躯时,可能只会有突然发大财的那种惊喜,好像是中了乐透彩;如果一直把大鱼当敌手,在见到自己钓到庞大得出乎意外的鱼,他可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甚或会有自我膨胀的感觉。总之,他绝不会产生现在那种充满想象力,让自己感情不断升华,直抵出神入化境界的感受。 老渔夫激动万分地等待大鱼跳出水面。终于,在阳光下,大鱼跳出海面十几次,浑身泛着灿烂的金光。本来就已经开始钦佩大鱼的老渔夫,看到那壮观的场面,更对它产生了无限崇拜。当大鱼打转,使老渔夫处于危险境地时,他甚至对它说:“鱼啊,你在弄死我。可是你有这个权利。我从来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杀死谁。”(第10章)这段话显示出,在那一瞬间,老渔夫因为感受到极致的伟大和美好,而到了心醉神迷的地步,将生死都置之度外。 老渔夫在看到自己钓到的鱼出乎意外的美丽、庞大时,并没表现出成功者的喜悦。他享受到的极乐体验,是对大鱼的感情不断升华带来的结果。大鱼频频跳跃,使老渔夫处于危险境地。如果他只是一个头脑实际的成功者,那就只会感到无限恐惧。可是,他不仅没有丝毫恐惧,反而还陶醉于伟大、崇高的感觉之中。 老渔夫和大鱼的关系没有就此停止,还在继续发展。老渔夫在心醉神迷之后,很快意识到自己脑子“糊涂”了,也就是不理智了。他拼命叫自己清醒过来,开始竭尽全力地去扎死大鱼。作为一个贫穷的职业渔夫,加上八十四天没打到鱼,按常理他当然应当杀死大鱼,好把它带到岸上的市场出售。经过艰苦拼博,他终于把大鱼刺死。但是,他并没有把大鱼当作一个已无生命的东西,而是称大鱼为他的“兄弟”,仍然对它讲话。他把大鱼拴在船头,鱼身与船并行。他认为,他和大鱼是在并肩航行。他说:“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大鱼在老渔夫的心里并没死。他对大鱼的爱,也并没有因为它的死而停止。在老渔夫的脑子里,大鱼好像已经转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成为他精神上的亲人和伴侣。 随后,大鱼的血引来一拨接一拨的鲨鱼。当大鱼受到鲨鱼袭击时,老渔夫感到就像是他自己的身体受到袭击。这说明,他和大鱼已亲密到血肉相连的地步,或者说和大鱼已经化为一体。老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后来,当他看到大鱼的身子被鲨鱼咬得残缺不全时,深感后悔和抱歉。老渔夫处于理智和感情互相矛盾的状态:理智的他杀死了大鱼,可感情的他深爱大鱼。在感情上,他对大鱼的爱已变成一种永恒的爱。即使大鱼只剩下半个身子,在老渔夫心里它也还活着。老渔夫仍感觉大鱼在和他并肩战斗。此时,大鱼好像成了他的战友,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友。 老渔夫和鲨鱼搏斗,经历几乎超越极限的挑战而精神未垮,足以让旁人感到他的伟大。可他觉得“他终于给打败了”(第12章)。因为,他的“兄弟”加“战友”已经全部成为鲨鱼的战利品了。老渔夫并没有为自己的重大物质损失而痛心,更没有为杀死众多鲨鱼而自豪,因为他是不得已才杀死它们的。他最痛心的,是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所以,他与鲨鱼搏斗的最主要体验,是和大鱼生死相依、命运相连的那种深刻情感。 老渔夫上岸后,对那个一向崇拜他的小男孩儿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小男孩儿却说,那条大鱼没打败他。他看到了大鱼的巨大骨头,从而得出这个结论。小男孩还决定从此追随老渔夫,再也不离开他。在小说的开始,作者曾提到,小男孩儿和老渔夫出海连续四十天没打到鱼,就在父母的要求下上了另一条渔船。老渔夫虽然痛失大鱼,却赢回来他喜爱的小男孩儿——他的实际战友。可以想象,老渔夫和小男孩儿的关系,从此会像老渔夫和大鱼一样亲密无间,相依相伴。 说大鱼没打败老渔夫时,小男孩还是把大鱼当作老渔夫的敌手。他还不知道,老渔夫和大鱼的关系已经转换成像朋友、兄弟和战友那样的亲密关系。岸上的人们看到鱼骨架时,都惊叹那条鱼的巨大尺寸。人们可以想象,老渔夫经历了超乎寻常的挑战和挫折。可是,人们想不到,老渔夫还经历了宝贵而美好的体验。那就是他对大鱼的“爱”,包括亲情、友情、战友情和种种奇妙的精神联系。老渔夫最难得的体验,是那种对即将出现的伟大事物的期待,以及见到伟大事物出人意外的伟大和美好时的极度欣喜。老渔夫一度后悔自己在海上走得太远,毁了大鱼和他自己。可正是因为比常人有更高的追求,比普通渔民走得更远,才使他感受到崇高与伟大,而拥有非凡的人生体验。 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老渔夫和大鱼的关系展开,但小说的题目不叫“老人与鱼”,而叫“老人与海”。海是老渔夫的生活环境,他对待大海的态度,可以象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老渔夫和大海的关系,揭示了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才能获得最美好的人生体验。 作者介绍说,老渔夫桑提亚哥对待大海的态度,和一般的渔民不一样。一般渔民只把大海当作谋生的场所,也就是说,对大海抱着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态度,只想从海里捞取实惠的、能卖钱的东西。作者还提到,有些较年轻的渔夫把海当做竞争者甚至敌人。这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小说里也可看到这样的描写。比如邓刚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上海文学》1983年第五期,总第15期),就描写了一个老渔民和大海搏斗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老海碰子,是个搏击风浪的勇士。他一生都在为寻找海底之宝而拼博和冒险,都在和大海较量。小说描写了大海的潜流、急流和恶浪如何对他造成威胁。此外,大海里还有很多对他充满敌意的生物。所以,大海既是那老渔民的敌手,也是他和敌人搏斗的战场。 虽然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也具有硬汉和勇士的形象,可他并没把大海当战场,而把大海看作女性,对大海怀着柔情和深情。他认为大海仁慈而美丽,她有时给人恩惠,有时不给,甚至还会做出疯狂和恶毒的事。但那都是身不由己。所以,他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险、困难和挫折,都从没埋怨和诅咒过大海。他也从没把大海或海中生物当敌人,反而视几乎所有海中和海上空的生物为朋友。书中描写他非常喜爱飞鱼,拿它们当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称鱼是兄弟,喜欢鸟作他的伴侣。他看见小鸟时会问:“你多大了?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他甚至把海风都当朋友。所以,一个人在海上时,他从不感到孤独。老渔夫对海上的生物都有认同感,并充满同情心。“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第4章)他也替海龟伤心,因为人们对海龟残酷无情。当人们把海龟刨开杀死时,它的心脏还跳个不停。老渔夫认为,他也有一颗这样的心脏,而且他的手和脚也和海龟的差不多。当他看一对小海豚嬉耍时,他觉得它们在打闹和相爱。他还把一对马林鱼称作夫妇,能看出雄马林鱼对死去的雌马林鱼依依难舍。 可见,老渔夫对待海洋生物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人类同胞一样。而且他带着浓厚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去观察海里的一切生物。从书中可以看出,老渔夫不单是一个勇敢和坚韧的硬汉,更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想象力的,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在捕获大鱼后,才能有种种非同寻常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享受。 老渔夫对大海的态度,远远超出了实用范畴,而进入了审美范畴。他在海上看到种种生物时.并没经常琢磨哪些生物可以捕捉去卖钱。他对那些生物都抱着欣赏的态度,对它们充满感情,并从观察它们当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正因为此,他才没有一直把捕到的大鱼当猎物。虽然老渔夫没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可是他获得了极其宝贵的精神体验。 注:本文参考的是英文原著,The Old Man and the Sea,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5,引文为作者所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