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
新华路是长宁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长2434米,宽16.7米到31米,为沟通虹桥路、延安西路与淮海中路的重要通道。新华路原名安和寺路,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附近的法华镇改名为法华路。1965年改名新华路。
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
上海影城是1991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沪上首家五星级影院并开创了中国多厅影院之先河,从1993年起至今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曾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点最佳设计奖,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作为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上海影城是集电影放映、会议、餐饮、娱乐、书屋、广告、展览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企业。上海影城拥有14000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影城之一,下设9个部门,员工200余人。上海影城本部共有9个风格迥异的电影放映厅。上海影城建成至今,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先后来影城。众多的国内外明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影城的电影节、首映式、见面会是展现他们风采的大舞台。上海影城因举办过许多国家的电影展而名扬海外,历届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它蜚声五洲。
新华路200号中西合璧的住宅,1948年建
新华路200号住宅系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由上海统一纱厂及永庄老板的妻子杨慧珍主持发起募集资金。该建筑绿色琉璃瓦重檐屋面,四只戗角跷起,共装有八只风铃。这家老人信教,不但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式样,连其窗户彩色玻璃都制有神像。大楼底层有精雕的门框、门扇和隔断,二楼大堂有精雕的水泥大梁、牛腿和天棚,三楼大厅有柚木制作的藻井天花。木门、钢窗,柳桉条木地板,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还建造这样传统形式的建筑,实为罕见。解放后,新华路200号曾借给空军四五五医院使用,后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汉语大辞典编辑部所用。
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新华别墅介绍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国际大都会”,该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国家的外侨,所以特名“外国弄堂”。看得出它是建筑设计师专门精心设计过的。这条弄堂的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匈牙利建筑家邬达克(1893-1958年)。他在造这条弄堂的时候,心里就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要方便。
新华路211弄1号原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藉经理旧居
新华路211弄1号,是座独立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建于1940年前后。该花园别墅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二层女儿墙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 该幢房屋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上海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租借了这幢房子,由民族乐队使用。1954年后上海乐团分给乐团干部居住。1960年鉴于英国当局没收了我国在英国的财产,故英国的在华财产亦被没收,此房屋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房产部门接收管理。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典型住宅建筑作品之一。
新华路211弄2号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旧居
李佳白(1857~1927年)近代美国在华传教士,尚贤堂及其报刊创办人。生于纽约。先后毕业于汉密尔顿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1882年奉美国长老会之命赴华,在山东烟台、济南等地传教。1892年回国。二年后辞去长老会工作再次来华,筹办尚贤堂。周旋于北京上层人物之中,与恭亲王奕、李鸿章、翁同龢等人时有往来。1897年尚贤堂得到清政府认可,于是他去欧美募款,宣扬其“尚贤堂计划”,引起美国政府重视,募得15万余美元的经费。1898年汉密尔顿学院授其神学博士学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李佳白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翻译。1902年尚贤堂从北京迁到上海,在教育、社会、宗教和文化各方面开展活动并开办尚贤分科学校。1910年出版《尚贤堂纪事》(月刊)。辛亥革命后,曾支持袁世凯。1917年任《北京邮报》主编,倾向德、奥。同年12月被美国政府遣送马尼拉,1918年回国。1921年重来中国。次年在北京发行《国际公报》(周刊)。五卅运动时,他出面组织中外睦友会,主张中国“不可与外人为敌”,反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7年卒于上海。
新华路231号原荣漱仁(结婚陪嫁)旧居
荣漱仁(1914~1987年) 江苏无锡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民国22年起历任上海纱布号、织造厂、工业原料号经理、董事。上海解放时,荣漱仁是私营面粉厂经理、副厂长。建国后,率先参加公私合营。抗美援朝时,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上海分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她还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等职。1987年12月13日在参加沪港经济协会理事会时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与棉纺业享有盛名的企业家杨味云之子杨通谊结婚。杨通谊曾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科学学士及工业管理科学硕士学士。
新华路294弄5号陈止善(蒋介石军事顾问)堂旧居现军体委
陈止善堂,建于1933年,是一座假三层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房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陈止善,1927年北伐时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解甲归田”后建造此楼),南面主入口是圆拱门廊,挑出阳台和天井墙上所设喷水狮子头带有民族特色,室内悬挂各式水晶灯饰。
新华路315号盛宣怀五子盛重颐旧居
这栋建于1930年的英式乔治王风格洋房,原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之子盛重颐的宅邸。退休工人樊左观已经在此居住了八十多年。1958年他随岳父偏居于盛宅西厢的两个半房间,分别是当年盛家的锅炉房、金鱼房以及从正厅里隔出的半间堂屋。这栋带花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盛家老宅,目前住着八户人家显得宽绰有余。
盛老五重颐为盛宣怀侧室刘夫人所生。他继承了父亲注重实业的家风,专心事业,与官场瓜葛较少。盛重颐有钱,也喜欢讲排场。抗战期间,盛重颐没有去重庆而留在上海做生意。抗战胜利后,盛重颐学着做股票,结果因为不懂行,元气大伤。受股票生意的牵连,房地产生意也江河日下。盛重颐晚年,已经贫病交迫,连药费都付不出了,遇到熟悉的朋友上门,就讪讪告贷。
新华路329弄17号上海商棉纺业巨子薛福生旧居
上海棉纺业巨子薛福生的孙女,薛安伦住在上海新华路上的家族老洋房。这座房龄约90岁的老洋楼,是薛安伦的祖父薛福生在解放之前购买的。祖父是无锡人,到上海创业,一家都居住在此。文革时候,薛家一家搬出去,直到20世纪80年代又搬回来住。她一人又回归老宅,与母亲相伴。古董案几边上摆着的镜框里是一件旗袍,乃是薛安伦祖母穿过的。案几对面则是薛安伦祖父曾经用过的钢琴,文革时期曾被破坏,后来请人修复琴键,仍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洋楼的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邬达克是30年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893年生于斯洛伐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同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被俄国人抓住,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营。1918年,从西伯利亚逃到上海,此后在上海住了30年,设计了65幢房子,包括大光明大戏院。1947年离沪,1958年于美国去世。薛福生老宅在1946年时成交价就达到120万美金,到1958年公私合营时收归公有。现在还给了薛家的后人,但也只还了其中的五间,有两间迄今尚被他人占用。
新华路329弄32号乙原瑞典总领事36~47年官邸
1925年由普益地产公司建造。北入口门廊饰塔司干式柱,两侧二层有多边形城堡塔楼造型,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1936年~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解放前此建筑曾转卖给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由盛重颐之子盛泮澄全家居住,后于1948年离沪去香港,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
新华路329弄36号(蛋糕房子)原西班牙公使旧居
这幢叫“蛋糕”的房子。是沪上少有乃至全国独一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这幢房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外露,红砖坪清水勾缝。底层中央客厅有一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外圈为硬木带纹地板并用玻璃砖隔断。整座建筑新颖奇特,装修豪华。这里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而被投入监狱,于1949年殉难于重庆“白公馆”.如今这幢建筑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
新华路336号汉奸曾仲鸣,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现大门洋房开饭店
克莱尔·李·陈纳德,或通常直接称呼为陈纳德,1893.09.06-1958.07.27,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
陈香梅,1925年6月23日-),北京出生,早期为中央通讯社记者,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的指挥官陈纳德的太太。她在二战后一直都在美国政坛活跃着。
新华路336号原汉奸曾仲鸣,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现轻音乐团
曾仲鸣于1896年生于福州。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1939年3月21日凌晨,在河内汪精卫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精卫的军统特务误刺,3月21日下午4时许,终告不治身亡,死时43岁。 1922年,共同相处了十年的曾仲鸣、方君璧二人结婚
董竹君,江苏海门人,出生在上海,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了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尽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新华路483号原造纸大王金润痒军统戴笠与胡蝶旧居
金润痒,浙江宁波人。上海神州法律学院肄业。曾在上海自设润丰恒商行。后任华通烟草公司烟台分公司经理、上海德泰洋行买办、光耀桅灯厂华人经理。1927年后任民丰、华丰造纸厂协理,上海市商会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上海市抗战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供应委员会副主任、民丰造纸厂董事长、大同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华实业银行常务董事。抗战胜利后,任民丰、华丰造纸厂总经理,上海市造纸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全国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建国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路483号建于1946年,原业主张明为,后成为“造纸大王”金润痒私人住宅。解放后曾为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开放后曾一度作为肯德基上海总部,今为长宁区药品监察中心。
胡蝶(1907—1989.4.23)上海滩电影皇后。原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1924年回上海,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结业后参加无声片《战功》的拍摄。后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铁扇公主》等二十余部古装片。一度经商,并曾主演《明月几时圆》等影片。后被戴笠软禁,戴笠死后才得以脱身。1967年定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谢世。享年81岁。
戴笠(1896--1946.3.17)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以残酷无情著称的戴笠,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6月11日,追任戴笠为陆军中将。1951年春天,戴笠墓被夷为平地。 胡蝶后来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了这个特务头子的情妇。
附:戴笠死后,戴家开始破落。1949年5月,戴笠的母亲蓝月喜病亡。戴笠在1915年与原配夫人毛秀丛生有一子叫戴善武(亦名戴藏宜),1949年5月,戴善武见势不妙,便携妻儿匆匆南逃,想去台湾。解放军派兵击败劫匪,将戴善武一行捕往浦城县城。不料,戴善武在夜间跳窗逃脱,潜回江山县。1949年9月,戴善武被依法逮捕,宣判并枪决了戴善武。戴笠有3个孙子2个孙女,他们分别叫戴以宽、戴以宏、戴以昶、戴眉曼,还有一个叫戴璐璐的孙女,在寄养时夭折了。原来在戴善武被处决后,其妻郑锡英将女儿戴眉曼托交给戴笠家的厨师汤好珠收养,自己带着3个儿子到了娘家衢州城稍住,随后,便举家迁居上海。1953年末,保密局局长毛人凤遵照蒋介石的旨意,派遣军统特务黄铎装扮成渔民,偷渡进入上海。黄铎混进上海后,便与暗藏在上海市公安局的特务黄顺发、陆秉章取得联系,策划接郑锡英母子去台湾。经过一番密谋后,由陆秉章偷开公安局出口证,郑锡英改名沈凤英,偕戴以宽、戴以昶与特务黄铎一行4人,在1954年1月7日由上海乘快车到广州,然后经香港去台湾。而戴以宏则因户口被黄铎冒名顶替迁出,无法出境,被留在上海。
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35年建造
梅泉别墅,在20世纪30年代里还是一片农田,后来到1933年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建造。里面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有2米见方。这在现在的上海弄堂几乎是绝迹了的,而这水池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与“泉”。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尚见水池的墙基印迹.该别墅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李顺记营造厂施工.吴其达自住10号 。
新华路593弄10号梅泉别墅建造人吴其达旧居(前门)
当年梅泉别墅主人自己住的10号别墅,10号别墅位于整个小区的正中央,位置、风水皆为最佳。此房几经转手,现在的主人据说也是一位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此房建筑面积303M,占地500M,花园200M,目前是市面上不可多得的好房源!
新华路593弄10号梅泉别墅建造人吴其达旧居(后门)
新华路593弄20号国府海军将领张君然旧居
张君然(1917年-2003年),原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光复,台湾气象局派员于1945年12月8日--1946年1月20日乘机帆船“成田”号从高雄出发,巡视南海诸岛。1946年9月起三下南海,四进西沙,1946年11月6日张君然随姚汝钰率永兴舰、中建舰两舰从虎门起航。24日抵达永兴岛,29日为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揭幕。同时竖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正面刻“卫我南疆”,背面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及“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至今仍然屹立,收复南海诸岛的民族英雄之一。1950年张君然在香港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退休后担任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1986年11月24日张君然重返永兴岛参与收复西沙、南沙40周年纪念大会。2003年张在上海去世。
好一条“幸福路”(靠近新华路,法华镇路)
法华镇路525号在地下数百年的立柱基座挖掘时出土
旧上海有 "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滩"的说法,法华镇路地区有千年历史。法华镇路525号是始建于公元970年“法华寺”的原址。抗战后几经变迁,这里成了里弄服装厂。迄今为止,院内仍然保留着当年留下的银杏古树。据说两棵银杏古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大雄宝殿前,见证了法华寺旺盛的香火。
法华镇路525号原北宋法华古寺现创意树林园
北宋法华古寺大雄宝殿立柱基座,被历史尘封地底已数百年,在改造挖掘时,机缘巧合,石座得以破土重生,成为历史的见证。从寺院,到服装厂,再摇身一变至如今的创意树林,法华525所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创意变革。
附: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法华禅寺在李纵泾北岸(今法华镇525号)建成。崇宁元年(1102年),观音慈报禅寺与南岸(今新华路650号)建成。寺庙兴建,香火日旺,乡民聚居寺周。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犯,北方居民随宋室南渡,迁居江南,一些缙绅富室和农户定居法华,民宅、商肆以法华为中心,沿李纵泾两侧扩展。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法华商市繁荣,街长3里,各种农副产品在此集散,成为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法华镇宅园众多,载有众多名贵牡丹,享溢江南“小洛阳”美称。咸丰三年(1853年)后,因迭经战火破坏,加之李纵泾日益淤塞,地理条件发生变化,法华古镇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