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北路歷史建築【圖文】

 還舊樓主. 2013-05-04
 
    四川北路是虹口区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全长3.7公里。1904年租界当局非法越武进路向北延伸筑路至鲁迅公园,成为南北贯通的交通主干道。此路因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遂名为北四川路。“八一三”日本侵沪战争爆发,虹口是战争的前沿阵地,居民外逃。沦陷期间,区内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日侨猛增,成为日本人的世界。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日侨逐批迁返。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274--1290号四行大楼建于1932年
 
    华籍建筑师庄俊设计,周瑞记营造厂承建,由原大陆、中南、金城、盐业四家银行共同投资建造,故名。1932年竣工。占地面积606平方米,建筑面积310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坐东朝西,现代派风格。立面均衡对称,窗间墙作间接的竖线条构图,褐色面砖饰面,顶层设一排排出阳台。该处原设计为旅馆,后作公寓,多为银行职员居住。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515弄91号秋瑾旧居
 
    秋瑾(1877—1907年),浙江绍兴人。1906年9月—1907年,秋瑾居住于此。在此期间,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女报在此出版两期,曾发往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销售。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随丈夫寄居北京。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初回国省亲,结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9月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次年创办《中国女报》,继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同时举事。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7月13日因事泄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被害后无人敢收尸友人吴芝瑛与徐自华为之敛骨,安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秋瑾旧居现为民居。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702弄30号精武体育总会旧址
 
    位于四川北路1702弄30、34号。于1919年建造,占地面积826平方米,建筑面积1638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坐东朝西。平面呈“∟”形,立面为竖线条砖墙几何构图,有两对通贯屋顶的巨型壁柱,平拱门洞,立一对科林斯古典柱式,红砖清水墙,红瓦坡顶。1922年迁址四川北路1702弄30号,新建以“中央精武”命名的“中央大会堂”。1929年又租同弄现址为总会会所至今。该会是中国第一个以武术为主兼容其他各项近代体育运动的综合性民间体育团体,曾培养出多名全国和上海市冠军。1994年9月,30号的“中央大会堂”拆除,新建精武大厦。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702弄34号精武体育总会旧址,建于1919年
 
    精武体育会由大侠霍元甲(1868.1.18--1910.9.14)创建,精武会创办于1910年,初由:陈公哲,农劲荪,陈其美,陈铁生等倡导,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体育团体。原名“精武体育学校”,1910年更名为精武体育会。1919年孙中山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匾额并为会刊《精武本纪》撰写序文。本会对会员之约束甚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人,入会后,若发现有不规则行为,立予开除会籍。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811弄9(麦拿里)41号创造社出版部旧址--1911年建
 
    创造社于1926年4月成立,1928年1月迁此。在此期间,由成仿吾、冯乃超、王独清主持。先后编辑出版《文化批判》、《畸形》、《流沙》、《文艺生活》、《创造月刊》等刊物,大力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砖木结构假三层,坐北朝南,联排式新式里弄建筑。立面连续券柱式构图,多种券式混合使用,壁柱上有简化柱头,中置券心石。一层下部为桃红色粉刷墙面,二层裸露砖墙面。坡顶,开老虎窗,檐口作层叠式。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838号原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该处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抗战前为第一日本国民学校。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坐北朝南,早期现代派风格。底层入口平拱门洞略带装饰,三角形山花,圆券窗饰券心石,花岗石饰面外墙。著名戏剧家李健吾与黄佐临、顾仲彝等为培养戏剧、话剧人才,抗战后于1945年11月1日创办。顾仲彝任校长,吴仞之任教务主任,由社会名流执教。1946年全校师生反“裁撤”,组织学生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1947年剧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团结广大师生合力奋战,迎接上海解放。1949年10月,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1955年8月,迁至华山路630号。1956年12月,改名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校迁址后先后为新力中学、洪湖中学校址,1989年定名为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电影明星胡蝶1924--1932年旧居
 
    胡蝶(1908—1989年),祖籍广东鹤山。1924年—1932年,胡蝶居住于此。在此期间,胡蝶成功出演了《秋扇怨》、《电影女明星》、《铁扇公主》等影片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胡蝶旧居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246平方米。现为民居。
    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辅庆里是老式石库门住宅。胡蝶十六岁那年.全家返回上海。先是在东余杭路541弄的德裕里赁屋暂居.不久搬迁到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居住。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胡蝶全家搬迁到巨鹿路786弄光华里13号。1933年11月23日,芳龄25的胡蝶和潘有声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圣三一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他们把新房设在了新乐路的永利村29号。永利村是上海著名的“影人村”,8号和16号分别住的是张织云和高占飞。二年后.胡蝶夫妇搬迁到了胶州路上一幢屋后有网球场的西式花园大洋房内。如今这幢洋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为“假肢仿真中心“的商店。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906弄94号早期中共党员汪寿华旧居
    汪寿华(1901.4 — 1927.4)浙江诸暨人。父清末秀才。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浙区委(上海区委)常委、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是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后参与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11日被青帮杜月笙、张啸林诱至杜宅,活埋于城郊枫林桥下,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革命烈士。第二天凌晨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四·一二”惨案。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周恩来邓颖超旧居
 
     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在沪早期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周恩来堂伯母家).1927年至1931年期间,周恩来经常来这里也曾居住过。据周恩来堂侄周尔鎏说,1925-1931年间,时为婴孩的他和父母,以及祖父周贻康和程仪贞(周恩来的二伯父和二伯母),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先后在此居住过。1931年当时党内负责情报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后叛变,党的中央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深夜以商人打扮前来敲门,最后从这里转移到苏区。这处隐蔽住所让周恩来在当年残酷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多次化险为夷,这一次,周恩来在妥善地处理了顾顺章叛变事件善后事宜后,即安全地隐蔽在此。旧址为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三层楼寓所。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999弄32号太阳社旧址
 
    该处于1916年建造,占地面积129平方米,建筑面积242平方米。早期广式石库门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单开间两层,毗连式弄堂房子。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太阳社成员均为中共党员。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1999弄32号太阳社旧址
 
    旧址原为“苏广成衣铺”,楼下是营业部,楼上即太阳社成立处。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根据瞿秋白的指示,在此发起成立了太阳社,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菲、楼适夷、任钧、殷夫、冯宪章等。与此同时创办了《太阳月刊》。1929年12月,太阳社停止活动。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公馆介绍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住宅原为广东李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人称“汤公馆”。汤恩伯(1900.9.20--1954.6.29)浙江武义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一师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7年投靠蒋介石。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博得蒋介石的赏识。1931年起任第二师师长、第十三军军长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指挥部队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在抗战后期,与陈诚、胡宗南分掌重兵,不可一世,自封“中原王”。1947年春兼第一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解放军全歼。1949年1月任宁杭沪警备总司令,固守宁沪杭地区。4~5月,所部在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6月29日死于日本手术台上,病逝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公馆陈仪在此居住时被捕
 
    “汤公馆”后来成为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居所。汤恩伯为陈仪一手提携,得陈资助和举荐并娶其外甥女黄竞白为妻。汤对陈表面上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迷惑了陈。1949年初,陈仪派外甥丁名楠带亲笔信去上海,策动汤恩伯起义未果,反被出卖。在这座房子里陈仪被捕,押至台湾被害。“汤公馆”整幢建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建筑平面呈现门字形,对称布置,东西各设小边门,南向入口正门廊有四根巨柱,两侧有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门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现已封闭,铸铁栏杆图案精美,呈现弧平面,突出了入口,起了小雨蓬的作用。两端退后处理又保持了巨柱门廊的完整性,尺度宜人细部丰富,有层次变化。那时的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的大都市,建造了不少漂亮的花园洋房,汤公馆即是一例。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50号内山书店旧址--1929--1945年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现四川北路2050号,建于1928年。日本友人内山完造1917年创建开设,1929年迁此。30年代,左翼进步书籍大多被国府查禁,内山书店因有治外法权庇护,成为出售这类书籍的主要场所。鲁迅常来内山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48号(1929-1945年)内山书店后门   
 
    内山完造(1885—1959年),日本冈山人,自起汉名邬其山。1916-1947年一直居住在中国,其中在上海居住达三十五年,1916内山完造在日本与美喜子结婚后,携夫人内山美喜子一起赴上海。主要经营内山书店。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66号原西童男校旧址,1893年建
 
    西童男校旧址位于四川北路2066号(复兴初级中学)。英商汉壁礼捐资,工部局建造,1893年竣工。砖混结构三层,朝东南,英式学校建筑,英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立面三段划分,局部呈巴洛克装饰。立面有壁柱,部分凸窗,一层以长方形石块装饰,顶部饰有半圆形山花,屋顶设置拱形山墙,屋面复式四坡顶,红平瓦、棚式老虎窗。入口有层叠式拱券,平拱窗,裙墙内收,窗框饰线条纹样。这座建筑是虹口区域内一所保存完整的近代西洋建筑。原为上海东区最主要的西童男校,1937年改为日本人国民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日本在华最主要的文化侵略机构“兴亚院”机关。抗战胜利后,由国府军事机关接管。1946年回归教育单位。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93号北川公寓(拉摩斯公寓)--鲁迅(1930-1933年),冯雪峰旧居
 
    北川公寓,原名拉摩斯公寓,建于1920年。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公寓。1930年5月到1933年4月,鲁迅先生住在这里的A三楼四号。鲁迅先生的最后十年,在上海度过。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抵沪。先后住过三个地方:先是在位于东横浜路的景云里,后来住到位于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最后迁入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的大陆新村,直到他1936年10月去世。鲁迅迁入拉摩斯公寓后,柔石、冯雪峰、郁达夫、史沫特莱和内山完造成了常客。与此同时,鲁迅与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会面。会见时鲁迅由冯雪峰陪同,李立三由潘汉年陪同。冯雪峰成为中共与鲁迅之间最密切的联络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冯就住在拉摩斯公寓底楼更方便了他和鲁迅的往来。大约在1932年深秋 (一说1933年早春),红军将领陈赓从根据地到上海疗伤,也曾经来到这里与鲁迅秘密会面。陈赓向鲁迅介绍红军反“围剿”时所画的地形草图。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曾在鲁迅的拉摩斯公寓两次避难。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093号北川公寓(拉摩斯公寓)鲁迅,冯雪峰曾居住
 
    冯雪峰(1903—1976年),浙江义乌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和诗人、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左联党团书记。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起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底回故乡从事创作。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出狱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主持第二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1930年5月—1933年6月,冯雪峰居住于此。英国人拉摩斯所建的钢筋混凝土四层建筑,拉摩斯公寓现为民居。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东江湾路1号)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旧址的介绍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121号后面(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东江湾路1号面对四川北路的拐弯处,像军舰状般地横卧着一幢五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椭圆的外形和粗壮的门柱以及粗线条式的建筑风格。这幢建于1924年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重要据点和指挥部。

扫街之27------上海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2121号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旧址
 
    四川北路2121号,是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也是抗日戰爭勝利前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的大本營。該營房始建於1924年,占地約6130平方米,四周為辦公樓、倉庫,中間是2200平方米的操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