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1906弄94号早期中共党员汪寿华旧居
汪寿华(1901.4 — 1927.4)浙江诸暨人。父清末秀才。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浙区委(上海区委)常委、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是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后参与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11日被
青帮杜月笙、
张啸林诱至杜宅,活埋于城郊枫林桥下,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革命烈士。第二天凌晨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四·一二”惨案。
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周恩来邓颖超旧居
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在沪早期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周恩来堂伯母家).1927年至1931年期间,周恩来经常来这里也曾居住过。据周恩来堂侄周尔鎏说,1925-1931年间,时为婴孩的他和父母,以及祖父周贻康和程仪贞(周恩来的二伯父和二伯母),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先后在此居住过。1931年当时党内负责情报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后叛变,党的中央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深夜以商人打扮前来敲门,最后从这里转移到苏区。这处隐蔽住所让周恩来在当年残酷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多次化险为夷,这一次,周恩来在妥善地处理了顾顺章叛变事件善后事宜后,即安全地隐蔽在此。旧址为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三层楼寓所。
四川北路1999弄32号太阳社旧址
该处于1916年建造,占地面积129平方米,建筑面积242平方米。早期广式石库门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单开间两层,毗连式弄堂房子。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太阳社成员均为中共党员。
四川北路1999弄32号太阳社旧址
旧址原为“苏广成衣铺”,楼下是营业部,楼上即太阳社成立处。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根据瞿秋白的指示,在此发起成立了太阳社,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菲、楼适夷、任钧、殷夫、冯宪章等。与此同时创办了《太阳月刊》。1929年12月,太阳社停止活动。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公馆介绍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住宅原为广东李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人称“汤公馆”。汤恩伯(1900.9.20--1954.6.29)浙江武义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一师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7年投靠蒋介石。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博得蒋介石的赏识。1931年起任第二师师长、第十三军军长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指挥部队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在抗战后期,与陈诚、胡宗南分掌重兵,不可一世,自封“中原王”。1947年春兼第一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解放军全歼。1949年1月任宁杭沪警备总司令,固守宁沪杭地区。4~5月,所部在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6月29日死于日本手术台上,病逝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公馆陈仪在此居住时被捕
“汤公馆”后来成为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居所。汤恩伯为陈仪一手提携,得陈资助和举荐并娶其外甥女黄竞白为妻。汤对陈表面上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迷惑了陈。1949年初,陈仪派外甥丁名楠带亲笔信去上海,策动汤恩伯起义未果,反被出卖。在这座房子里陈仪被捕,押至台湾被害。“汤公馆”整幢建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建筑平面呈现门字形,对称布置,东西各设小边门,南向入口正门廊有四根巨柱,两侧有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门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现已封闭,铸铁栏杆图案精美,呈现弧平面,突出了入口,起了小雨蓬的作用。两端退后处理又保持了巨柱门廊的完整性,尺度宜人细部丰富,有层次变化。那时的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的大都市,建造了不少漂亮的花园洋房,汤公馆即是一例。
四川北路2050号内山书店旧址--1929--1945年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现四川北路2050号,建于1928年。日本友人内山完造1917年创建开设,1929年迁此。30年代,左翼进步书籍大多被国府查禁,内山书店因有治外法权庇护,成为出售这类书籍的主要场所。鲁迅常来内山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川北路2048号(1929-1945年)内山书店后门
内山完造(1885—1959年),日本冈山人,自起汉名邬其山。1916-1947年一直居住在中国,其中在上海居住达三十五年,1916内山完造在日本与美喜子结婚后,携夫人内山美喜子一起赴上海。主要经营内山书店。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四川北路2066号原西童男校旧址,1893年建
西童男校旧址位于四川北路2066号(复兴初级中学)。英商汉壁礼捐资,工部局建造,1893年竣工。砖混结构三层,朝东南,英式学校建筑,英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立面三段划分,局部呈巴洛克装饰。立面有壁柱,部分凸窗,一层以长方形石块装饰,顶部饰有半圆形山花,屋顶设置拱形山墙,屋面复式四坡顶,红平瓦、棚式老虎窗。入口有层叠式拱券,平拱窗,裙墙内收,窗框饰线条纹样。这座建筑是虹口区域内一所保存完整的近代西洋建筑。原为上海东区最主要的西童男校,1937年改为日本人国民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日本在华最主要的文化侵略机构“兴亚院”机关。抗战胜利后,由国府军事机关接管。1946年回归教育单位。
四川北路2093号北川公寓(拉摩斯公寓)--鲁迅(1930-1933年),冯雪峰旧居
北川公寓,原名拉摩斯公寓,建于1920年。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公寓。1930年5月到1933年4月,鲁迅先生住在这里的A三楼四号。鲁迅先生的最后十年,在上海度过。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抵沪。先后住过三个地方:先是在位于东横浜路的景云里,后来住到位于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最后迁入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的大陆新村,直到他1936年10月去世。鲁迅迁入拉摩斯公寓后,柔石、冯雪峰、郁达夫、史沫特莱和内山完造成了常客。与此同时,鲁迅与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会面。会见时鲁迅由冯雪峰陪同,李立三由潘汉年陪同。冯雪峰成为中共与鲁迅之间最密切的联络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冯就住在拉摩斯公寓底楼更方便了他和鲁迅的往来。大约在1932年深秋 (一说1933年早春),红军将领陈赓从根据地到上海疗伤,也曾经来到这里与鲁迅秘密会面。陈赓向鲁迅介绍红军反“围剿”时所画的地形草图。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曾在鲁迅的拉摩斯公寓两次避难。
四川北路2093号北川公寓(拉摩斯公寓)鲁迅,冯雪峰曾居住
冯雪峰(1903—1976年),浙江义乌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和诗人、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左联党团书记。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起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底回故乡从事创作。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出狱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主持第二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1930年5月—1933年6月,冯雪峰居住于此。英国人拉摩斯所建的钢筋混凝土四层建筑,拉摩斯公寓现为民居。

四川北路(东江湾路1号)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旧址的介绍

四川北路2121号后面(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东江湾路1号面对四川北路的拐弯处,像军舰状般地横卧着一幢五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椭圆的外形和粗壮的门柱以及粗线条式的建筑风格。这幢建于1924年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重要据点和指挥部。
四川北路2121号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旧址
四川北路2121号,是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也是抗日戰爭勝利前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的大本營。該營房始建於1924年,占地約6130平方米,四周為辦公樓、倉庫,中間是2200平方米的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