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经典公寓(38)——拉摩斯公寓

 书柜茶室 2023-10-02 发布于上海

拉摩斯公寓以1928年的建造者、英国人拉摩斯命名。

抗战前,曾称拉摩斯公寓,上海沦陷期间称白川公寓,解放后改为北川公寓。

拉摩斯公寓在四川北路多伦路北端转角处,因地处四川北路,取名“北川公寓”。

建筑特点:

坐南朝北,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长方形,三段式立面,竖线条构图。入口门洞有券饰,二至四层均挑出阳台,花式铸铁栏杆,四层顶部设半圆券。拉毛墙面有勾缝。室内楼梯栏杆螺旋式,转角立柱雕刻精致。


该公寓有4个门牌:四川北路2081、2087、2093、2099号,前3个门牌系双开间,后一个门牌系单开间。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系钢筋混凝土4层公寓;1976年加建1层,现为5层,共计建筑面积5675平方米,使用面积3400平方米。

鲁迅先生从1930年5月起至1933年4月曾在2093号4室居住,并在此会见陈赓同志;冯雪峰也曾在公寓的地下室居住过。


其时正是上海滩的勃发期,茅盾在长篇小说《子夜》一开篇,就描画了彼时上海外滩的黄昏,称之为“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茅盾那时居住在景云里,而《子夜》写于1931年4月至次年12月。这一情景,与鲁迅入住拉摩斯公寓时吻合。然而,世道并不太平,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战火令鲁迅家“飞丸入室,命在旦夕”。小环境也令他不满,拉摩斯公寓虽名为“国际化公寓”,但鲁迅家的屋朝北,阳光照不进来,且雨天门前积水,屋内又漏水。总之,鲁迅择时“拟即搬家”。


“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鲁迅晚年在给萧军、萧红的信中这样说。确实如此,他自1927年10月携许广平抵达上海虹口,9年多迁居3次,从景云里(今横滨路35弄23号)到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2093号3楼4室)再到大陆新村(今山阴路132弄9号)。以拉摩斯公寓为起点,分别前往景云里和大陆新村,都要六七分钟时间。可以这样说,鲁迅晚年在上海,以拉摩斯公寓为中心画一个圈,居住地在这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在这里,当然“出圈”的重大社交活动亦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