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爱孩子就得立规矩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3-05-04

真爱孩子就得立规矩

(2013-03-18 08:54:59)
        有一些父亲对孩子往往充满了无限的温情与关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正当,都予以无条件的满足,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适当,都予以无条件的许可,他们认为这就是好爸爸的标准。

当然,还有一些父亲对孩子过于严厉,总是板着脸,总是挑孩子的错,他们既不知道也不愿意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这样的父亲,在孩子眼里,往往是冷冰冰的,缺少温情与关爱,父亲与孩子的距离往往也非常远。许多父教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过度关爱,缺少管教;二是管教过度严厉,缺少关爱与温情。

如此想来,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存在意义,就更明确了。也就是说,父亲在子女教育上如能多多用心,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或“制度”等人类团体的规则。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详细比较了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发现常与母亲相处的孩子具有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擅长社交的特点;而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胜一筹,独立感与自信力更强。也就是说,父亲在增进孩子智力方面优于母亲。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不仅智商高,而且人际关系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开放、包容,带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魄。这是单纯由母亲抚养教育难以做到的。

一位负责任的好父亲最重要的品质有两个:一是爱,即理解和尊重,给孩子自由;另一个是管教,教给孩子规则。一位好的父亲是严慈相济的,自由与规则是不可偏废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亲对于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刚刚出生的婴儿是完全没有规则意识的,他可以自由地吃喝拉撒睡,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以哭叫的方式来自由表达。随着孩子的发育,孩子开始跟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大约两周岁时,孩子就需要一定的规则和指导,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时候,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逐渐给孩子立规矩,了解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规则行为习惯化的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由规则构成的。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往往都是一些规则意识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当他们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不是调整自己,而是以身试法,最后锒铛入狱。

在孩子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形成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父亲往往被看作是孩子的规则来源。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也认为父亲的世界是“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母亲会表现出更多的包容,父亲更喜欢给孩子立规矩。如果连父亲都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那么往往就会没有人给孩子立规矩。

让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按规则行事,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有一项研究,想了解小孩子在设有篱笆和未设篱笆的游乐场游戏,哪种环境下比较守规矩。研究结果表明:小孩子在未设篱笆的游乐场会比较没有安全感,他们所到的场地范围较小,大都挤在游乐场中央;有篱笆的保护时,孩子游戏的范围更大,一直延伸至篱笆的边缘。

 

                                       (孙云晓 摘自《好好做父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