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欣赏音乐

 山乡武侠 2013-05-04

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形式美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美。过去常说音乐有三个阶段:1.官能的欣赏;2.感情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要从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赏一个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一.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例如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艾格蒙特》序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中产生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他的第七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则分别表现了他处于民族解放战争和梅特涅反动统治时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肖邦成熟时期的钢琴作品(练习曲、前奏曲、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反映了1830-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以后,他对波兰局势的悲愤、焦虑和对苦难祖国的深切怀念。才科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和许多浪漫曲,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下苦闷彷徨的心情和渴望光明幸福的意愿。

  二.民族特征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都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有些作品概括地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某些特点,另一些作品则和具体民间音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音乐语言,同我国北方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表现人民英雄斗争精神的第一主题,吸收了陕北《信天游》的某些音调;表现英雄们宽广胸襟的第二主题,吸收了山西民歌《东山上点灯》和《好八路》的某些音调。这个作品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三.作者的创作个性

  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创作个性各别,作品的风格也大不一样。第九交响曲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未完成交响曲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另一方面,创作个性和风格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同样是舒伯特的作品,从悲怆凄恻的未完成交响曲,到器宇轩昂、气势豪迈的第九交响曲(C大调),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的转变。

  四.标题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标题是指说明作品内容的一段文字,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说明”;但有时也可以是一个题目,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欣赏标题音乐,必须了解作品的标题内容。

  五.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像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

  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数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

  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

  音区是银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他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以起主要作用。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和陪衬声部来烘托旋律。开头有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于田园风味变得曲调,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音色显得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来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提琴和小号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奏出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变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因此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反映了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六.曲式和体裁

  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曲式有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等。用三段式(如瞿维的《花鼓》)、复三段式(如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等曲式写成的乐曲中,各个音乐形象常常构成图景式的对照;反映风俗的乐曲常采用这一曲式。奏鸣曲则是一种戏剧性结构(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常常表现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

  各种音乐的体裁,如歌曲、舞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曲、组曲等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于表现不同题材内容,这也是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知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