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字新释义

 荷香月暖 2013-05-04

字新释义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董、蕫:dǒng。蕫dǒng,古同“董”,姓。与出生在湖南洞庭湖、建村在今常德市一带的燧人氏 “钻木取火”, “击石取火”有渊源,董姓也属于后来大伏羲氏族、炎帝部落、黄帝等各时期的祝融部落里,专门从事取火和管理火种的部落,该董姓部落也被赋予这样的崇高使命,具有监督管理火的职能,保管和利用薡蕫等取火物质,保持火种的延续,具有保护、监督、管理和深藏的职责,最后,逐步扩大到管理火以外的工作。所以也就逐渐把董姓部落的董,这一管理、保护、监管、收藏的职能,又衍生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的含义,如董统、董督、董正(督察纠正)、董理、董事。如今的管理人员也冠以董事长!

为什么不取其他管理的字或取其他部落的姓氏,而采用董姓的董字呢!仓颉造字一定是依据董姓部落的职能,最后,人们习惯称呼董为监督管理!

《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童重通用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因此,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

《尔雅·释诂》:董,正也。“官”远古时称为“正”,“五官”即“五正”,因此,“董正”意思一致;《书·大禹谟》。传:“董,督也。”,董之用威。

1)本义:草名,即鼎蕫。薡蕫,一种蒲草,还可编席织鞋;姓的名称,董姓的图腾。

2、督察: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3)、统率: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4)、主持:主管:。如:董成(主持和谈
5)、正,守正。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齐(征伐之使归一统);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理

 6)、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载自:http://xh.5156edu.com/html3/4053.html

董姓部落的董邑、董国为什么最后定居在河南、山东、山西的定陶、鬷川一带呢?而“钻木取火”,也与该地盛长一种取火的草 “鼎蕫”有关系。取火使用“鼎蕫”, “蕫”也就是“董”, “蕫”也就成为董姓的图腾。崇拜能够取火的鼎蕫给人类带来光明与生命!

为此,本文参考《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稿》、《三皇五帝时代》、《中国远古帝王谱》等书综述进行论证如下:

一、人类管理火种、图腾与姓的产生

我国考古界于1980年底,在云南省陆丰县发现了距今约八百万年的地层中,有一颗较为完整的腊马猿头骨化石,从而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在八百万年前就存在了,而古史记载的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的始祖,已经是腊马猿之后五百万年的南方古猿了。1987年,再次对元谋县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的古猿牙齿化石系蝴蝶腊玛古猿(新种)距今约为400——300万年以前,它是东方人的直系先祖。现代科学证明:在古史三百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上新世。考古年代为使用天然木石时代。人类族源属于南方古猿。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了两枚17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的铲形门齿化石。经专家科学检测,确定为距今270万年以前的人齿化石。1964年,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他们所制造的石器已经很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和管理火。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民应该是天皇时期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东方人经过漫长的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在距今180万年时,全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逝,原来生命稀少的寒冷地带又恢复了生机。东方人化整为零,分裂成十几个部落,各部落由族长率领分别往东西南北各方开发新的领地。

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不称。汉代的史学家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乱改为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其实,三皇时期是处于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而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的氏族联盟时代。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个人;则是某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实有其人。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据说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这里的十一人很可能是十一个部落。由于全球气候转暖,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中华人的活动中心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原始初民时代距今约20——5万年前。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最先发明了巢居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燧人氏出生地于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立都于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史书上说,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的一个称作湘山的仙岛上,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最初他们看见雷电击中树木燃起大火,迅速逃亡,大火过后,发现了许多被烧死的野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才知道熟食的鲜美。从此,他们便设法保留火种,用来烧烤食物;到了地皇时期,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就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担当保管火种的人被称为火神。火神的责任很重,必须得保证火种日夜燃烧,经年不息。一旦火种断绝,只能以重礼向临近部落求取,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现。有时因为遭到拒绝,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这种保存火种的办法一直持续了数十万年。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人类已经发展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代表有:1922年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现的河套人及其文化(距今5——3.5万年)。传说燧人氏所建村庄的遗址就在今湖南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一带。《太平御览》记载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出现了,为人类造福的人,也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身生活的创始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接着他又发明了燧石取火,火的使用使人类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次飞跃,火的使用使人类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火的使用为中国九千年文明史写下了壮丽的开篇!。

中国人最早之姓自立姓氏为。风姓共分为十部。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其实是风这个大部落内有不同的小部落区分。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在氏族联盟时代(氏族联盟时代起于公元前7800年前后的燧人氏晚期文明时代,讫于公元前2071年帝舜有虞氏政权结束,历时五千七百余年)中国人类的祖先已经走出青藏高原,走出大地湾,向东,向南,向全国各地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布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流域。中国古老的大地上,陆续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大小部落。

二、祝融部落的分散、炎黄氏族的发展

1、大伏羲部落中的祝融部落的分散

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6178——6141年。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赤禅,女,姓风,名赤禅,号祝融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四十六任帝。大伏羲氏风姓祝融氏执政的首任帝。赤禅于帝三那二十五年(戊戌,前6203)出生在祝融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太白城。祝融氏部落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重要支脉,主要生活在今宝鸡市岐山县一代,因境内有太白山,古称其地为太白(与今太白县无关)。祝融氏和伏羲氏同属于燧人氏风姓后裔,祝融氏最早活动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巴中一带,因其地在帝都以南,故称南方。伏羲、女娲建立大伏羲氏部落联盟以后,祝融氏族群北移,后来定居在太白。——氏族联盟时代结束以后,祝融氏解体,其后裔大部分改姓为祝。今岐山县境古时候有祝岭、祝沟、祝集等。祝融氏后裔逐渐分散到全国各地,但大部分还居住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祝融氏前后共历四任帝,执政一百年。在位起讫:公元前6078——6044年。之后,各部落一致推举伏羲氏大酋长桑味为帝。公元前6078年,桑味正式即位称帝。仍立都于象城,以甲辰年(前6077)为桑味元年。约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全球受冰后期的影响,原有的冰川大面积融化,海洋水位上升。大洪水给兴起于华北平原的大伏羲氏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幸存者被迫离开居住了数十代的故土,迁徙到陌生的高地和山区居住。各部落幸存者争相抢占新的领地,造成了大伏羲氏族内部的动乱,使强大的伏羲女娲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这时,留居在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少典氏和有蟜氏逐渐兴旺起来,发展和繁衍了炎黄氏族,先后建立起了炎帝政权和黄帝政权。
    
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他们早期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为姓。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兴起于赤水(今贵州赤水市),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其中,炎帝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827——4781年)。炎帝魁隗氏政权起于公元前5008年,讫于公元前4766年,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四十三年。被炎帝神农氏取而代之。神农的母亲名叫女登,是烈山氏部落的女首领。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八任帝,传国虚记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4513)。炎帝神农,姓姜,名神农,又名羭纥(代用字)号神农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

2、炎帝部落中的祝融部落的变迁

炎帝祝融,男,姓姜,名祝融,号魁隗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五任帝。共工氏虽然以武力征服了祝融氏,但祝融氏族并不服输,仍与共工氏所对抗,此后数十年。祝融死后,帝号祝融,尊号炎帝。炎帝神农政权的统治区域,鼎盛时期南至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北至幽都(今北京市一带),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东至旸谷(今东海沿岸地区)。这是中国远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统一,东西南北大小数千个部落共尊炎帝神农氏,史称万国共朝。虽然这种统一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但也足以证明炎帝神农氏政权当时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
      
炎帝榆罔,男,姓姜,名榆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姜榆罔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罢免,后徙居江南行医二十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帝号榆罔,尊号炎帝。榆罔三年(乙酉,4536),逐渐强大起来的东夷联盟集团背叛了炎帝政权,姜榆罔大怒,立刻起兵亲自率军征讨,一举击败了东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联盟军。榆罔十二年(甲午,前4527),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率军南下增援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十分高兴,立刻授以兵权,命其讨伐叛乱的诸侯。轩辕氏大军首先突袭蚩尤氏部落,榆罔十三年(乙未,前4526)炎帝神农氏、黄夷轩辕氏联合与炎帝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的旷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前4514),历经三年时间,轩辕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农氏看在眼里了,他致书炎帝姜榆罔,命令他让出帝位,否则刀兵相见。姜榆罔十分愤怒,大骂姬邦卉无德。但是就在这年年底,姬邦卉突然得了急病,不治身亡,他的儿子姬芒继承了大酋长之位。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前4513),轩辕氏大酋长姬芒即位后,以武力威胁炎帝神农氏政权。炎帝神农氏此时国力衰弱,姜榆罔为了避免给无辜百姓带来灾难,只好交出帝位。于是,这年秋天,姬芒正式即位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二十年(丁卯,前4494),姜榆罔病逝于江南茶乡。百姓感念他救死扶伤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于霞阳。他的坟墓初称炎帝冢,后世改称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

3、炎黄部落的融合
   
姬蔡三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蔡三十九年(甲子,前4437),终年七十岁。遗体葬在河北的涿鹿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尊号黄帝。公元前4437年,黄帝轩辕氏政权二任帝姬蔡去世,姬豕即位称帝。黄帝姬贯俞,男,姓姬,名贯俞,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九任帝。

  炎帝神农氏政权前后共传十七代(前九后八),有天下五百二十年(前5032—4513)。公元前4513年,炎帝神农氏政权被黄帝姬芒所灭。由于历史的错误记录,许多人都误以为炎帝和黄帝只是两个人。其实不然,炎帝和黄帝都是远古时代一个阶段政权的代称。因为黄帝是一个政权的称号,并非仅仅是一个人。黄帝政权共有十四个人称黄帝,延续四百余年,一个人怎么能代表得了呢?炎帝虽然退位,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还有许多部落不肯服从黄帝,公元前4053年,东夷少昊氏攻占中原地区,黄帝族被迫回归北方,让出了帝位。黄帝轩辕氏政权结束,代之而兴的是少昊金天氏政权。黄帝姬芒只好继续领兵征讨。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三、黄帝的赐姓与董邑、董国

1、黄帝的赐姓

黄帝败北时,少昊金天氏政权在各姓部落安排部落管理人员,成为姓的部落分支。成为公元前3947年,少昊金天氏政权的三任帝去世,己旸珢继承了帝位,成为少昊金天氏政权的第四任帝。此时的少昊族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已经拥有了二十五个分支。其他族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羲和阳夷日族有十个分支。昌意(常羲)兔族有十二个分支。三苗鸟部有十二个分支。九黎虎部有九个分支。  

蚩尤族又分化为蚩部、尤部、邹部、屠部、邹屠部五个分支。  

人夷族分化为人部、修部、儵部、条部、巳部、己部六个分支。  

犬夷族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三个分支。  

重氏族分化为老(耆)童、大章、重氏、薰氏、句芒、东氏、中氏、仲氏、榆氏、程氏、温氏、苏氏、芈氏十三个分支。(附注:)  

该氏族分化为蓐收、奎氏、封豕、封稀、防风、大人六个分支。  

熙氏族分化为臣氏、巳氏、熋氏、龟氏、鳖氏、鲧氏六个分支。  

其它还有女儿国、月母国、莒国、费国、奢比尸国、君子国、天吴(虞)国、青丘国、黑齿国(黑夷)、凿齿国、危国、雨师妾国、玄股国(玄夷)、劳民国(崂夷)、窫窳(yayu)国、始鸠国、中容国、司幽国(奚人)、白民国(白夷)、女丑国、壎民国、葊兹国等。史称百族兴旺,万国林立。
(载自:http://book./47675/649167.html

又见:《炎帝世系图谱  》:少昊族部有就二十五个。羲和阳夷日族十个。昌意(常羲)兔族十二个。另有女和月母国。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鸟、三五彩鸟(皇鸟、鸾鸟、凤鸟)至少十二个。九黎九虎九个。蚩尤已分化为蚩、尤、邹、屠和邹屠至少五个。人夷分化为人、修、儵、条、已、己至少六个。畎夷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个。重,分化为老()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该,分为蓐收、奎、封豕、封稀、防风、大人至少六个。熙,分化为宧、已、熊、龟、鳖、鲧六个。其他如吕()、费、奢比尸国、君子国、天吴()国、青丘国、黑齿国(黑夷)、凿齿国、危国、雨师妾国、玄股国(玄夷)、劳民国(崂夷)、窫窳国、始鸠国、中容国、司幽国(奚人)、白民国(白夷)、女丑国、壎民国、弇兹国……都因少昊鸷开明宽松的治理方式,氏族迅速滋衍。
(载自:http://dengshanren106.blog.163.com/blog/static/2770768620114204649527/

古代神话中的一神多名现象十分普遍,重、黎与耆童虽名为父子,其实是一神之分化。重,为东方观念人格化后的神名。重、东(dōng原字为东的繁体字)本为同源字。“'在邢侯作周公原字为白下加匕右加殳作秉,从人,从dōng原字为东的繁体字,犹言'ōng(原字为东的繁体字)方之人也。dōng(原字为东的繁体字)方之人,即是dōng方之神。(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49页,龙门联合书局,1960。)所以,丁山先生认为ōng、重古本一字(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51页,龙门联合书局,1960。)。《广韵》注引《尸子》ōng不訾,《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此东、重、童三字通作之例也。因为,童从重省声,重从东省声,三字故得通用。《左传·昭二九》:颛顼氏有子曰lí原字为梨的繁体字),为祝融。í、黎古通。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风俗通义·三皇》:火,太阳也。” 《方言》十二:黎,老也。《史记·卫将军骁骑列传》迟明,索隐:黎,黑也。耆、黎字通,已详前文。《说文》:耆,老也。《左传·宣十二》:耆,昧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名曰嘘。……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载自:重黎神话及其相关问题——《山海经》与神话研究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fd689010009ji.html《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因此,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因此,重→重董,我认为,重、董,在古时候是同一的。

而上面的各姓部落,在经过黄帝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也依然起用各姓部落人员管理。 《通鉴外纪》记载:黄帝政权还设置了我国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八级,即家、邻、朋、里、邑、都、师、州。八家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而董邑,也是称呼为古董国、古部落的称呼。

公元前4437—4416年。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三任帝。黄帝姬豕,男,姓姬,名豕,号轩辕氏。黄帝姬豕执政时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和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经归属于黄帝政权。炎帝魁隗氏族、炎帝神农氏族、九黎蚩尤氏族、东夷少昊氏族等战败的部族,除少数顽固者迁徙边远地区继续与黄帝政权为敌外,大部分都已归顺黄帝政权,有的还与黄帝族结亲,成了黄帝族人,被黄帝委以重任。黄帝政权当时共有二十五个强大的部族,被称作黄帝二十五子,除朝廷官员外,其中与黄帝族有血缘关系的就有十四个。黄帝姬豕对这些忠于黄帝政权的部族给予赐姓和分封,共加封了十四个部族,赐姓十二个。这十二姓是:姬、酉、祁、己、腾、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中,除姬姓是黄帝轩辕氏本族外,其余皆为外族。这十二姓中有一部分是戎狄国家,黄帝族最初只不过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戎狄小国,是靠野蛮的战争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最后才逐鹿中原,成为中原霸主。其实,应该说不是赐姓,而是赐予该部落的人出任管理的职务。或封在姓部落成为的国。如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后裔)于鄀(今河南新郑市),赐为酉姓;封少昊青阳(伏羲女娲氏后裔)于江水(今四川成都市邛崃山),赐为己姓。封炎帝先祖任姒之后于任村(今河南安阳林州市姚村镇北),赐姓为任;封炎帝后裔后土于吉山(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吉镇),赐姓为姞;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于陕西商洛市经河南淅川流入湖北),赐姓为依;青阳氏玄枵(玄嚣)与苍林有圣德,被赐为姬姓……

(载自:http://book./47675/636314.html

这十二姓是黄帝政权的核心力量,其后裔都有很大发展。至中国远古历史的诸侯争霸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这十二姓形成了多个独立的小国。其中——酉姓后裔有:鄀、邶、庸、白狄等国;己姓后裔有:吕(与祁姓吕非一)、温、郯、昆吾等国;祁姓后裔有:谢、章、舒、吕、祝、终、泉、毕、过、唐、铸、杜等国;姬姓后裔最多,有:鲁、蔡、曹、卫、燕、随、晋、郑、吴、刘、杨等数十个诸候国。

其实,姓早已有之,史书上说,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一是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二是五龙纪,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三是摄提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可见,五十九姓,为五十九个部落。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若每一世平均按六十年计算,八世也不足五百年。《史记》所载的五帝世系并不可靠。

2、炎黄帝时期的婚姻

炎帝的三女名叫女尸,又名瑶姬,因为抗婚自杀而死。传说她死后灵魂不死,后世的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被她迷惑过。这些虽是神话传说,但从中看出:炎帝神农氏政权在推行父系氏族制度时,曾经受到过相当大的阻力。然而炎帝神农氏政权始终没有动摇,坚持同保守落后的母系旧制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持续了很久,但最终获胜者还是新兴的父系制度。

中国远古时代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基本上是知母不知父,神农氏以后有了较为明确的父子代系。但大多数难以确认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因为此时的女子受传统的对偶婚影响,背着丈夫偷情者居多,所生子女名义上虽然属于丈夫,血缘上就很难说的清楚。  

与父系制度同时诞生的还有代表个人身份的标志——名子。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大多数人是没有名子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氏族名号代称。如:伏羲氏族的人都可以称伏羲,共工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共工,少典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少典……往往是帝王的名号与氏族的名称相混,祖宗的称号和子孙的称呼雷同。所以,此前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很难确认某件事是由某人发明的。为了杜绝这种混乱,炎帝神农氏政权提出建议,要求每个人成年以后都要有自己的名子,以示区别。但这项建议并没有得到落实,除一些执政的大小头目外,普通族民很少有人响应。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习惯于没有名子,他们认为:有没有名子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是哪个部落的人就行了。(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在氏族联盟时代,少典氏和有蟜氏是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当时两个部落的婚姻状况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走婚阶段,并没有娶妻纳妃之说;史书上所谓少典之子”“少典国君之妃的说法完全是后世附会之说。(参考《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稿》、《三皇五帝时代》等书综述)
    3、董邑与董姓部落

 远古时称为五官五正。金正之官名蓐收,相当于司徒职位,主管民政;木正之官名句芒,相当于司农职位,主管农业;水正之官名玄冥,相当于司寇职位,主管刑律;火正之官名祝融,相当于司马职位,主管军队;土正之官名后土,相当于司营职位,主管建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五官制。

(摘自《中国远古帝王谱》http://book./47675/653635.html

     然《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阏伯是帝喾的儿子,被封为火正。火正是管理火的职务,这个“火”就是指天上的大火星。大火星——苍龙的心脏;相传自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我认为是管理气象、军事的职能。十五岁时的唐尧,被父亲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

      综上所述: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 “十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五十九姓,为五十九个部落。 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就是一个大部落的总称,而各小部落成为氏,也只是后人的称呼,当时,已经陆续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大小部落。后人以氏区分,也是春秋战国后的姓氏不分作为称呼远古。祝融氏部落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重要支脉,祝融氏解体,融氏后裔逐渐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新的姓部落,大部分还居住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炎帝魁隗氏政权时期,帝号祝融,以火施化, “火正曰祝融”,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去了。我认为是经过燧人氏、大伏羲氏族时期之后,进入炎帝政权时期的祝融部落分化各地,成为炎帝之一与职能工作;炎帝退位,许多部落不服黄帝,公元前4053年,东夷少昊氏攻占中原地区,黄帝族被迫回归北方,让出了帝位。各氏族有大小不等的各姓部落,如人夷族的巳部、己部;重,分化为老()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等等,史称百族兴旺,万国林立。后黄帝武力征服,按照忠于黄帝政权的予以赐封在各姓部落为首领,并不是赐姓,根据是否与黄帝族结亲和忠于黄帝族,被赐予在“里、邑、都、师、州、国”的大小部落中,任职。加封部族,赐姓十二个。也就是部落的调整;如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后裔)于鄀(今河南新郑市),赐为酉姓;封少昊青阳(伏羲女娲氏后裔)于江水(今四川成都市邛崃山),赐为己姓。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于陕西商洛市经河南淅川流入湖北),赐姓为依……

    史书载的: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其实,出生在江南洞庭湖、建村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的燧人氏。 “钻木取火”, “击石取火”,也属于大伏羲氏族、炎帝部落、黄帝等各时期的祝融部落及其分化。《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其实是黄帝---昌意----高阳(颛顼)----老童(即卷章)----(重黎及吴回)吴回-----陆终----祝融。只是后人为了突出黄帝的贡献,也把各历史演变归结于一人而已。而重黎及吴回都是管理火的部落。从上可知:黄帝赐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后裔)于鄀、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虽与当今现代考证不一致,却也反映了祝融取火的小部落在历史中,不断更替被其他大的部落所管理,史书则记载为某某生某某而已,却证实祝融部落一直被大氏族及首领所器重!

随着炎帝大部落迁移,最后祝融部分分化出董姓部落,确切说是祝融后裔成为六个小部落的首领。我认为大伏羲氏族的祝融部落解体,分散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最后,“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 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从己姓部落(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分出到董姓部落,别封鬷夷。而己姓部落形成昆吾、苏、顾、温、董等国,与东夷少昊氏巳部、己部等部落,重氏族的老(耆)童、重氏、温氏、苏氏、芈氏等等部落,重新划分赐封而已。

四、董、蕫与童、重的研究

dǒng ,古同“董”,姓。“童氏与董氏当为同一姓董”, 古时候董、蕫、童通用。

《简论努尔哈赤姓氏考》:如孟森在《满洲开国史讲义》一书中谈到:肇祖原皇帝姓童氏,名猛哥贴木儿。……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依然如此,其认为,佟姓既是努尔哈赤的自称姓,也是明人对其之他称姓。明人呼清太祖姓氏日佟奴儿哈赤,由于太祖之自称。……童氏与董氏当为同一姓董,盖佟之转音也。兹可考者,建州之正系,为董山之裔,不可不以佟姓称,此女真之所以多称佟姓也。在此,稻叶君山提出两个论点:一是童与董,均为佟之转音;二是,佟姓在女真人中非常普遍,为女真大姓。

(载自:http://www./History/201102/543247p2.htm

《建州女真首领董山称雄》:董山,又写作童仓、充善、充尚,清肇祖猛歌帖木儿之次子,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是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领,被明廷授至建州左卫右都督之职,是建州女真人中的最高官职。“今童仓(董山)则以酋长之裔,率管下挺身来朝,革面效顺,既求婚姻,且欲宿卫,其诚固不浅也”。

(载自:http://www./news/nvzhen/201211/6619.html

《童姓》:(1)出自黄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2)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4)源于职业,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5)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董、童本同宗。(载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92633.htm

由上论及:“重氏族的老(耆)童、重氏、温氏、苏氏、芈氏”, 己姓部落(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后裔)于鄀(今河南新郑市),赐为酉姓;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于陕西商洛市经河南淅川流入湖北),赐姓为依……可见,祝融果童是祝融部落的,而老童也只是一个部落或官名,不是姓,也不是专指一人;老童是重氏族的一个分部落。而姓氏起源重姓,中国罕见姓氏,起源未详。姓氏名人汉重异:大彤渠帅 ;《万姓统谱》明重省:石州人,弘治举人。aike.baidu.com/view/7479598.html 2012-12-01,而《中国远古帝王谱》有重氏族,却忽视董,还是重与董有渊源呢?从重氏族与己姓部落的部落大体一致,给人联想与探讨;而《炎帝世系图谱》:重,分化为老()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因此,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

而老童与童果,都不是姓童;童氏以去老童的老,去胥童的胥,去地名或部落的夫童氏,改为单姓?这些难以考证其史料记载;老童本为董,即”的分化部落,假如按照老童,也因:古时候董、蕫、童通用。故有董卓后裔改为童;而董昌后裔改童姓待考证。且董、童皆在帝颛顼管理的大部落之下,源为一脉,而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重,分化为老()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分支。可见,董、童、重源远流长!正如日本学者研究的:“童氏与董氏当为同一姓董”,是确定无疑的!                           

20135412:54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