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选择的是你的选择吗?

 東泰山人 2013-05-05

你选择的是你的选择吗?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5/05/content_2233792.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5-05 来源: 信息时报

  《选择的悖论:   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美)巴里·施瓦茨 著   梁嘉歆、黄子威、彭珊怡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3月

  胡艳丽(书评人)

  人生而向往自由,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命。现在的你,就是由过去的你用无数的选择合成的,大至工作方向、婚姻家庭、朋友圈子,小至所读书目、所穿服装、旅游线路,甚至仅仅是一款饮料的口味,这些重叠交错的选择共同作用,让你成为今天的模样。但是,在选择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你选择的就一定是你的选择吗?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教授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一书中,深刻阐释了现代社会选择的悖论,指出选择是人生而应有的自由,但只有适量的选项才让人产生掌控的成就感。有限的选择产生快乐,而过多的选择却令满意度流失,完美主义的选择者甚至容易走向抑郁。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选择的真相,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为我们在选择,而事实上很多精明的操控者正在利用人们的选择权,操控他人的意志,设定选择的迷局,使人们成为选择的傀儡。经实验证明,人们的选择并非总是理性的,感性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依靠记忆、预期、标准、对比进行选择。当一项商品或服务曾为我们留下过美好体验或者有过一个美妙的收尾的时候,它正在改写我们的体验记录,这便是“峰终定律”。例如一次一周的度假和一次三周的度假,在多年后,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仍是在短暂度假中最美好的体验,而不是持续三周的放松。尽管书中的多处示例,让人们不愿相信我们是那么容易被感觉和记忆蒙骗,但真相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当体验效用符合我们的期望效用,而记忆效用又忠实地反映了体验效用时,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不论是自己所取得信息的可靠性,还是那些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禀赋效应”,它们随时都在左右你的选择。

  书中描述了最大化者、满足者、完美主义者对选择持有的不同态度,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满足者更容易幸福,而完美主义者活得最辛苦、感觉最不快乐,懊恼和挫败感和他们如影随形。笔者以为,幸福感决定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生活的质量决定幸福感。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唯有在生活和事业中不断做减法,幸福才能做加法。在意的太多,选择的太多,不仅空耗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更容易使人心力交瘁,患得患失。那种百般计算选择出的人生,往往因太过精致而小气、易碎。笔者崇尚类似“无为”的生活,为一件小事宁愿错过最佳选项,而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日子是用来过的,生命是用来体悟的,时间不能全部用来做选择题。不为小事杂事分心的生活,让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做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比如抚育一个孩子,爱一个人和几个朋友,养育一份事业,呵护一个爱好,形成一种生活态度。选择的真谛就是在无谓处放弃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选择无疑会扰乱人们的判断力,但没有人有权利去没收他人的选择权。那种替他人选择,用没有选择的“你是爱听呢爱听呢还是爱听呢”方式进行一言堂的强权主义者,都是抹杀公平与正义的凶手。“自主权已经成了法律与道德系统的一环。正是这种自主权,使得我们在道德或者法律上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我们赞扬一个人的成就以及责怪一个人错失的原因。如果放弃自主权,整个社会生活将面目全非”。

  书中指出,比较成了满意度的四重诅咒(跟希望得到的体验相比、跟预期中的体验相比、跟近期的体验相比,跟他人的体验相比),而跌落恐惧是高期望的咒语。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无需与他人比较,但事实证明,比较深藏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少有人能超脱比较的魔咒,幸福感的流失是我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以致抑郁成了社会流行病。

  我们处于后悔、反事实,以及假设的世界之中,生活是如此劳累。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中提供了11种明智选择的方法,虽然未必放之天下而皆准,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到生活的智慧、选择的智慧、比较的智慧。琳琅生活中,你选择的是你的选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