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生活悖论,看懂的人生活正在慢慢变好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10-18 发布于宁夏

图片

图片

Wisdom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La rose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生活中的许多悖论,表面上看起来是荒谬的,甚至自相矛盾且难以破解的,比如:「我说的话都是假话」,那这句话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呢?

这只是言语上的悖论,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悖论,比如「越害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看起来拗口且没有道理,但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悖论源于生活的归纳和总结。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在它的矛盾之中,感受到深邃的智慧。

本期推文,特别分享十二条生活悖论。看似首尾乖互,其实背后暗含心理学原理,因而才会流传至今,成为生活和行为的某种准则。



透过语言的表象
探寻生活的智慧

NO.1

我们对别人的评头论足

其实是在评论我们自己

图片

卡尔 · 荣格认为:那些我们讨厌的特质,是因为我们否认自己身上也有,是个人内心恐惧的展示。因为你如何评判他人,并不展示别人是怎样的人,却展示了你的内心是怎样的。

换言之,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反映了你是怎样的人。你对别人评头论足,其实是在评论自己。你讨厌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比如,一个对体重特别没安全感的人,会更容易批评其他胖的人。而一个将金钱视为成功的人,更容易通过财富去衡量和苛责他人。

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投射」,他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图片

荣格将其称之为「阴影」:阴影就是你所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当别人的某个特质在你眼里特别醒目时,意味着这是我们内心缺点的投影。因为一个简单的现实是,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的话,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辨认出这项特质来。

讨厌别人的某种特质,其实是映射我们的自卑。因此,当你莫名讨厌一个人时,也可能是因为,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你自己,以至于你对他或她产生巨大的曲解。

图片

NO.2

缺乏安全感的人

更容易伤害他人

图片

你无法信任别人,可能与过往的一些负面经历有关,比如童年被忽视或虐待等。这些内隐情绪记忆,总是让你想起厌恶情绪,并因为从未获得足够的爱与信任,从而对世界产生一种对抗。

如果这种破坏性情感一直没有被修复,并将不信任他人视为人生的信念,就会形成被迫害的性格缺陷。

比如,当一个人在感情中总是缺乏安全感,无法完全信任对方时,那么 TA 注定无法付出全部的爱,或者无法全身心投入感情,反而要分出极大的精力来防备伤害。有时为了防止自己被伤害,甚至会先伤害他人。

图片

心理学上称之为「善意狩猎综合症」,表现在爱情上是:为了防止花会凋落,而阻止花的盛开。为了拒绝结束,从而一开始就拒绝开始。换言之,持这种信念的人,为了防止自己被伤害,往往先下手为强。

比如有些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因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在自我感觉到被威胁时,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

所以,一个时刻不信任他人的人,可能更容易先成为背叛者。这种人从来不会放弃对周围人的猜疑,对任何人都保持着极度不信任感。有时反而会因为这种时时刻刻的不安,而成为关系里的不稳定因素。

图片

NO.3

经历失败的次数越多

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图片

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录,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就是 ——「比伦定律」,它由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比伦提出。万象世界,成败相依。比伦定律辩证地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 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无可能成功。

图片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因为他相信:成功只代表你努力的1%,它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结晶。

图片

NO.4

你越担心的事情

越是很容易发生

图片

你有没有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担忧的一些事,反而会接二连三的发生?

比如,越是害怕遇到渣男的人,总是越容易遇到渣男。越是担心面试上厕所的人,越容易在面试时想上厕所。平时考试情况都很好,但一到重要的考试,越是害怕考砸,反而真的考砸。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也被称为是「负面心理暗示」。指的是,当你持续性地关注一件事情时,无论它是好的或是坏的,最终都会发生。比如你越害怕失败,你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图片

墨菲定律比较悲观,凡事总是从最坏的方面考虑,就像一种诅咒,造成越怕出事,越会出事的绝境。

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正面能量产生正面结果,负面能量会产生负面结果。所以,要不断用积极的话语,去覆盖负面词汇,形成正向的暗示。

比如,当你不想生病的时候,不应该反复暗示自己,我不想生病,因为生病就是负面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我想要健康。

要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就要有坚定的自信,稳定的心态,积极的暗示,以肯定式的语言做表述。

图片

NO.5

越让你害怕的事情

越该逼迫自己去做

图片

每一次真正停下来直面恐惧的经历,都会帮助你收获力量、勇气和信心。恐惧的悖论是:你做的让你害怕的事情越多,你就越不害怕。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作品《反脆弱——从无序中受益》中表示:「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图片

害怕失败是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对未来的恐惧是阻碍前进的最大原因。

解决方案是:做更多让你害怕的事情。因为恐惧的反面不是勇气,是行动。恐惧的悖论是:你做害怕的事情越多,感到的恐惧就越少。一旦你采取行动,恐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恐惧永远不应变成你的阻碍。反而,你要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错误转化为启蒙。

图片


NO.6

一个人越害怕死亡

就越不能享受生活

图片

伊比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那么人类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无所不在的死亡恐惧。」

怕死是绝大多数人最根本的焦虑。远古时代的生存艰难,使人类基因里烙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产生了谨慎,使得人类远离容易死亡的情境,从而增加活下去的概率。

然而,过于怕死,就意味着被死亡的焦虑所淹没。我们为最终的结果而担忧,从而忘记了观赏沿途的风景,失去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图片

欧文 · 亚隆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中表示: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要相信,生命随着一个人的勇气而缩小和扩大。只要认真地、尽量不留遗憾地生活,就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只要拥有真理的信仰,就会更无惧死亡。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学的两件事:积极的去做可以改变的事,平和地接受无法改变的事。

图片


NO.7

你学的知识越多

越觉得自己无知

图片

苏格拉底说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弗朗西斯 · 培根也表示:「浅薄之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而越是知识丰富的人,却往往善于发现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深入,认知水平越高,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因为科学研究证明,傻子是意识不到自己是傻子的。越是认知不足的人,越是对自己的认知坚信不疑。反而智者,常常保持自我怀疑。

图片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有疑问呢?」

芝诺用手杖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又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所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所掌握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的多。但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我和你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你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图片

NO.8

社交活动越广

就越感到孤单

图片

人生的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孤独就是其中一个。每个人都会孤独,活着一天,孤独就存在一天。每个人都想摆脱孤独。于是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感和归属感,但往往效果相反。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在一天中社交网络使用次数越多,幸福感越低;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长,越感到与社会隔绝。

这是因为很多社交,尤其是网络社交,只维持在浅社交层面,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内心联结,以及精神安慰。于是,这些浅社交又加剧了我们对精神交流的渴望。

图片

人们越感到孤独,越喜欢追寻热闹。但正如作家三木清所言:「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而在许多人中间。

唯有寻找自我,建立内心的联结;了解别人,形成真正的交流;减少虚拟的生活,远离那虚荣的表现。而向真实的感觉靠近,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充实和丰富。

图片

NO.9

你想要的越少

则拥有的越多

图片

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催生了极简主义生活理念,持此种生活理念的人认为,拥有的物件越少,内心的宁静越多。

因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拥有过多物品和过多选择,都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东西越多,内心的从容就越少。作家梭罗就曾说过:「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发现在国民幸福指数排名中,排名前四的都是北欧国家。而采访这些国家的居民会发现,他们都没有特别多的欲望,尤其是物质欲望。

图片

本田直之,于是在《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中指出:拼命赚钱,再把拼命赚来的钱努力花掉,像这样用力「加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正在慢慢演变成为一个充满「减速」的时代。人们正在迈入获取幸福的「减法时代」。

所谓减速,不为物质和金钱摆布,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将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享受与切身的体验上。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难以持续的。

人一旦被欲望奴役,就会陷入没有尽头的追求中。越是内心不安,越是容易寄托于物质,从而陷入永无止尽的恶性循环。一个内心充实,精神富足的人,是不需要那么多外物傍身的。与物质相比,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持续性更强。

图片

NO.10

你越是想靠近一个人

就越会把他推得很远
图片

德国精神病学家胡贝图斯 · 泰伦巴克,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与身边人的内在距离。」

这个距离意味着,当你过分想要靠近一个人时,就会无形中游走在他的内在距离区,导致对方出于逃避或警惕而拉响内心警报,从而更加将你排斥在外。

图片

当你越想靠近一个人,却发现离他越远时,意味着你们双方的意识盲区很大。你越是执着于靠近,就越是制造更远的心理距离。

根据吸引力法则:人们愿意接纳和靠近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被他们所吸引,而是他们被我们所吸引。正如加藤谛三教授,在《人际舒适心理学》所陈述的那样:「想要讨好别人,就会削弱自己内心的力量。」

当你内心力量处于薄弱状态时,无法吸引别人接近你,自然更加容易事与愿违。

图片

NO.11

你的选择越多

满意度就越低

图片

罗尔夫 · 多贝里说:有所选择,是将我们与计划经济和石器时代区分开来的东西。是的,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也要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选择的悖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兹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的意思是说,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选择越多越难做决定,会导致做出更差的决定;选择范围大会引起焦虑、不安和痛苦,最后对任何决定都不满意。

图片

这是因为,当我们有这么多选择时,每一个机会成本都会更高。因此,很难对自己的选择高度满意。

机会成本,会使得人们关注被放弃的选项,同时热衷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明智的决策者,懂得做一个满足者,追求自己最想要的。

图片

NO.12

你越试图与某人争论

就越不可能获得信任

图片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件事上和别人发生争执后,即便自己苦口婆心寻找了很多证据,最后也无法说服对方,反而制造更大的撕裂。

这是因为大多数争论,本质上都是情绪化的。它源于人们的价值观,或自我认知被侵犯。换言之,是为了修复自己以往的世界观,而不是出于寻求客观或真理而辩论。

每个人的三观,很多时候源于立场。事实证明,我们的感知还会受到认知偏见的严重影响。当一个人听到自己不喜欢的观点时,容易将不同观点的人扣上三观有问题的帽子。

图片

于是,对方一方面会本能抗拒你,而陷入认知偏差。从而专注于寻找有利的证据,来支持自身的那个「确信」;另一方面会因为捍卫自尊,而不断贬低你。

每当遇到观点冲突时,建议暂时先将个人自尊放在一边。当你先认可别人的一些看法,或者肯定别人的立场时,别人反而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与其做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更接地气的认识自己,别人也更容易接受你。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图片

Reference

1.  MARK MANSON|The 3 Paradoxes of Life

2. frontiers |Simpson's paradox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practical guide

3. britannica |Brain Games: 8 Philosophical Puzzles and Paradoxes

4. INDIPENDENT|15 paradoxes that will make your head explode

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图片

箴言 22:6 |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