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城清音戏

 民族地志 2013-05-05
     永城清音戏又名曲子经,有些地方也称“打扬琴”,是由传统的琴书艺术演变而来的。清音的分布以苏、鲁、豫、皖交界的豫东地区为主。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永城裴桥乡万楼村万化江在改进琴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永城清音戏,1941年在永城马桥乡常集村开始演唱并定名。1978年传统戏曲开放,清音就以曲艺、戏剧两种形式进行演出,各抒其长。
 永城清音可考证到最早的清音艺人是万新泰(永城裴桥乡书案店人),在其少年时期就已有清音这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其演唱曲目多为《水漫金山》《清必正赶考》等小段。在1930年前后,永城学唱清音的戏班逐渐增多,演唱曲目也转为长篇。
1941年,著名清音艺人万化江(裴桥乡万楼村人,绰号“响八县的翁倒山”)以马桥乡的常集作为科班基地收徒授艺,一生收徒300余人,开创了清音在永城的兴盛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是清音的兴盛时期,那时候永城的马桥、李寨是远近闻名的“曲艺之乡”,涌现出一批清音新秀,如孙秀英、苏翠云、何文白令、喜仙、武秀英、贾红霞等人。他们将清音这种曲艺艺术传播到周边县市,又在阜阳、涡阳、商丘、徐州等地录制了多部磁带、VCD,发行到全国各地,甚至流传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清音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有了创新和发展,在唱腔方面吸收了兄弟曲种的精华,创造了婉转花俏、圆润动听的长拖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乐器配备方面,除了使用原来的扬琴和软弓京胡外,还逐渐增加了二胡、曲胡、坠胡、笙、笛等乐器。
清音是具有豫东特色的曲艺艺术的优秀代表,它反映和体现了豫东沱河、浍河上游地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研究豫东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新的文艺传播形式的冲击及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清音的演出市场逐年减少,一些团体已名存实亡,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老一代的清音艺人多因年龄或经济原因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技艺难以得到完整传承。为了保护清音艺术的发展,永城市制订了清音剧种保护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