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

 文化龙乡 2015-02-25
第卷第期年月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
吴金宝

摘要河南濒灭剧种指清康乾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成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光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四平调”等。虽然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积淀现在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他们丰富的剧目各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是研究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戏曲美学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河南 濒灭 剧种 现状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发展区域之一。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这里孕育成熟并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艺坛上独领风骚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剧艺术在这里也有其深厚的积淀和文化渊源。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中原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河南地方戏剧种。历史上曾有几十个戏曲剧种在这里产生流行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劳动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中原戏曲文化。无数戏曲艺人的辛勤劳动留下了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迅猛发展外来艺术的传人广播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达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多种艺术节目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某些文艺形式。独领风骚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艺坛霸主地位跌落至低谷一些稀有剧种由于多种原因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这个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八十年代初国家“八五”规划中曾下达了“抢救”计划和目标针对全国戏曲剧种进行了普遍性的调查抢救工作。现已出版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词典》、吴金宝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国戏曲志》等专著和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八十年代搞的全国性的戏曲调查抢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于一些稀有剧种的重视不够对其生存环境、濒灭原因、抢救与发展的研究不够。二十多年来一些稀有剧种的境地并没有得到改善。全国有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面临衰亡和已经衰亡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戏曲民族文化遗产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河南濒灭剧种的认定

河南是个戏曲大省同时也是濒灭剧种较多处境较为严峻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剧种在这里产生流行过。八十年代全国戏曲普查时还有二十六个剧种生存。但是根据我们课题组年对全省濒灭剧种的调查发现二十六个剧种中有六个外省剧种、省内二十个剧种中有十六个属濒灭剧种占全省剧种的。河南濒灭剧种的数量较多情况极为复杂。我们在调查中对濒灭剧种的条件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定。、濒灭剧种应具有一定范围的艺术独特性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经过数代人的艺术创造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审美特征、??万方数据www.docin.com《戏曲艺术》年月艺术价值观。地方艺术特色鲜明保持了较原始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征的剧种风貌显示了强烈的艺术的独特性。、濒灭剧种的非人工再造性。一个地方剧种往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见证是一个地方的政治、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地方文化自然孕育形成的艺术形态往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方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非人工再造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那些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方剧种是在中国民族艺术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演出市场中通过艺人与民众的沟通中形成的它在艺术的自然流变过程中积淀和保存了最重要、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剧种才值得我们抢救和保护。、应该是濒临灭绝并且已经丧失演出可能的已经面临无法以其自然状态生存与发展的非常困难的局面很难有市场化的可能性很难在戏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不加以抢救与保护就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目前应该尚存一至两个剧团和部分老艺人尚能演出和恢复一些足以体现该剧种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大戏或经典折子有可能通过努力恢复本剧种的基本面貌。以上几个方面基于三个角度对濒灭剧种进行了甄别、认定即值得抢救与保护、需要抢救与保护、可能抢救与保护。河南濒灭剧种指清康乾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咸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光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四平调”等。虽然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积淀现在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他们丰富的剧目各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是研究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戏曲美学的重要资料对深入研究其濒灭原因提供抢救、保护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南濒灭剧种的兴衰过程


        明、清时期是河南地方剧种发展的黄金时期。清末明初的战争与灾荒使中原人民饱受摧残。到了清康乾年间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广大乡村的集市??庙会得以复兴春祈秋报敬神还愿喜庆丧葬等民俗活动得以恢复戏曲活动也随之发展兴旺起来。河南濒灭剧种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如康乾年间兴起的“罗戏”、“怀梆”、“怀调”、“宛梆”、“大平调”、“大弦戏”道咸年问的“北调子”、“二夹弦”、“卷戏”、“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光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四平调”等。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行、会馆遍布各地“赛社”、“庙会”发展迅速戏曲班社如雨后春笋河南地方剧种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争奇斗艳的大好局面。当时在中原较有影响的剧种有“罗戏”、“大平调”、“大弦戏”。罗戏的活动范围遍及中原各地都有罗戏班社的演出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载“两淮风土自秋成以后冬月以至新春三四月间无处不以唱戏为事。男女杂沓举国若狂风俗之偷莫甚于此卑职目击心伤力为严禁一切清戏、罗腔、尽行驱逐”。民国十六年浚县吴世勋著分省志《河南》一书中提到“罗戏黄河两岸有之乐器以铜笛为主唱后有讴类越调。唱字简直似河南梆子。鄙俚猥杂极可哂”。清乾隆十八年《郾城县志》中更记载了当时演唱罗戏的盛况“赛神招梨园其名罗戏只著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百货俱集男女杂逐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招亲厚者酒食款待、流连宴乐。移它村亦如之。转相矜耀有一时至五六部及十余部者糜费不资。或一村不能演罗戏众皆鄙之村人自以为耻”。以上志载说明罗戏在当时河南民间广泛流行深受民众喜爱。但由于统治阶级的禁止和无情打击罗戏的发展受到限制。到清末民国时罗戏已陷入低潮。随着罗戏逐渐走向衰落大部分传统剧目失传唱腔音乐也随之流失。解放后党和政府虽然对罗戏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措施但罗戏始终限于民间演出没有正规团体。并且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目前仅在滑县找到一个民间罗戏剧团演出剧目很少。“大平调”、“大弦戏”是流行于豫东豫北的地方剧种均发源于“郑卫之乡”的濮阳一带。清末民国时豫东豫北一带戏曲窝班林立演出团体众多仅“大弦戏”就有十八个戏班分“礼”、“敬”、“旺”三门“大平调”在康熙年间已有正式班社而且登高台作营业演出至于民间“板凳头”班仅濮阳就有刘五星、东白仓、陈屯、岗上、沙窝等数十班。其班社的活动范围东至济南、西达太行、南逾黄河、北抵石门的整个中原地区。光绪年间是豫北地区地方剧种发展的黄金时代滑县、南乐、清丰、濮阳、台前相继建立柳子、高调、大弦戏、大平调、二夹弦、落腔、四平调等十几个剧种七十余个班社一百余名挑角享誉艺人在濮阳市巡回竞技。其中南乐万家、清丰洪家、濮阳范家平调班实力雄厚名角云集至今留有“南乐万、清丰洪、濮阳有个开川平”之佳话。万家班红脸傅新学声传三里腔贯满台是清丰、南乐、东平、濮阳、长垣首屈一指的红脸王老旦夏凤山、小生董兴、黑头叶德盛、名丑三刺猬均驰誉豫北、鲁西和冀南。洪家班黑头宋西灵声宏腔亮唱做双优以演《夜战马超》、《古城会》、《鞭打督邮》等七个张飞戏闻名名丑三狸猫李太林演《时迁盗墓》其“吊辫子”、“沿铡”等特技为艺人传为佳话。濮阳大弦戏名生党复修以《古城会》、《下南唐》、《华容道》享誉黄河两岸一人挂三班头牌。这些民间艺人用戏曲演唱形式表达思想、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寄望未来歉年又是养家糊口的重要手段。数百年来戏曲养育了千百艺人艺人用血汗灌溉了戏曲艺术二者同舟共济、相依为命共同创造了绚丽夺目、五彩缤纷的地方戏曲艺术。“怀梆”、“怀调”“四股弦”是流行于豫北一带的地方剧种“怀梆”流行于豫北怀庆府沁阳一带是在当地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梆子声腔艺术而形成的。从北齐的《踏摇娘》在怀庆府的产生到宋、金、元、杂剧砖雕在沁阳一带不断发现说明这里的戏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怀调流行于彰德安阳、卫辉、顺德、广平、大名五府故有“五府怀调”之称。清末民初怀梆、怀调发展比较兴旺班社众多、行会如林。不仅怀庆府八县就是安阳及豫西河北南部山西东部也有“怀梆”、“怀调”的足迹。沁阳县的怀梆戏班一股分为海神班和江湖班。海神班是以敬奉“海神”的名义组成的行会戏班又称为“行戏”多为有权势的官绅把持。如“义乐社”、“同乐会”、“傅清会”等组织各有自己的海神班。江会演唱也唱庆寿戏、贺喜戏还愿戏等。怀调也有众多班社在群众中享有声望。并且怀调艺人们自己组织了“怀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郎神庙内每年七月七日怀调各班云集于此演唱三天谓之祭典这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怀梆、怀调以“袍带戏”为主传统剧目各有三百余出。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豫北的几个小剧种逐渐衰落。目前面临着濒灭的境地。“二夹弦”、“四平调”、“道情”、“花鼓戏”、“咳子戏”等都是从道咸年后在豫东民间发展起来的小剧种。大多从安徽、江苏一带的“花鼓”、“道情”加上当地民间曲调演变而成。活动范围主要在豫东一带所演剧目多是公子遇难、小姐招亲、儿女情长、家庭生活的小戏。角色行当主要是生、旦、丑属于“三小戏”。这些剧种语言通俗曲调清新演唱时真假嗓结合清新柔和轻快飘逸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


三、河南濒灭剧种的现状


        历史上河南曾经存在过四十五个地方剧种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很多剧种已经消亡。年全国戏曲普查时还存活有二十六个剧种有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目前有演出活动的剧种十三个。全省目前有艺术表演团体个其中戏曲剧团有个占全省艺术团体的。在个剧团中属于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几个大剧种的剧团为个占剧团总数的。外省剧种京剧、蒲剧、河北梆子、眉户等剧团个濒灭剧种个占全省剧种总数现有职业剧团个占全省职业剧团的。其中有个“天下第一团”。能长年演出的职业剧团个长年没有演出的职业剧团个没有职业剧团的濒灭剧种个有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种个。从艺术生产、艺术演出、人才队伍、艺术影响力等综合素质分析河南戏曲的豫剧、曲剧、越调、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其它小剧种处于弱势地位其濒临灭湖班是指常在村乡跑高台的怀梆戏班多为迎神赛绝的处境非常明显。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表剧种职业活动场次拨款、用途平均创作新戏、主创业余存活抢救名称剧团数范围人数学员年年万元年龄获奖情况人员剧团能力价值宛梆豫西南经费省级较好大弦戏豫东北经费省级较好道情豫东经费省较好??万方数据www.docin.com《戏曲艺术》年月续表剧种职业活动人数场次拨款、用途学员平均创作新戏、主创业余存活抢救名称剧团数范围年年万元年龄获奖情况人员剧团能力价值怀调安阳周边经费市级较差北调子豫东北工资较差四平调豫东工资省级较差怀梆豫西北工资省级较差二夹弦豫东工资较差落腔豫东北工资较差坠剧豫东北工资较差花鼓戏豫东南差羊羔戏豫西差罗戏豫中差卷戏豫中差四股弦安阳周边差咳子戏豫东南差注北调子和二夹弦两个剧种山东情况较好。获奖情况见文中说明。从调查情况看河南濒灭剧种都分布在河南边远地区。如内乡宛梆、商县咳子戏、灵宝羊羔戏、沁阳怀梆、内黄落腔、安阳四股弦、南乐坠剧、清风北调子、太康道情、安阳怀调、濮阳大弦戏等。除商丘四平调外都属于县级以下剧团。都远离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处相对偏远的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各级财政支持太少剧团经费紧张大多只能支付老艺人工资。剧团开支和演员工资全靠演出收入。河南濒灭剧种传播区域和流行地域多在几个县和一两个县之间演出市场主要在当地农村。当地农民收入较少所以演出戏价较底每场在—元之间因此财政问题是困扰河南濒灭剧种的主要问题。其生存状况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情况生存环境较好能常年演出。有内乡宛梆、滑县大弦戏、太康道情三个剧团。每年演出在场以上平均每场收入元年收入在万以上。加上县财政拨款演员平均工资在—元之间。还达不到当地平均工资和沿海省份同类剧团不能相比。演出市场多为庙会、节庆、地方性商贸活动、添子、庆寿、红白喜事。演出市场较为稳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观众群。有的地方在如何保护和抢救濒灭剧种工作上探索出了一些新路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如内乡县政府把文化、科技、旅游作为立县之本大力加强宣传文化、发展旅游、增强晶牌意识。把“宛梆”、“县衙”、??“宝天曼”等一批品牌文化旅游项目精心包装作为内乡县的精品推向全省、全国提高宛梆剧种的知名度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政府对剧团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剧团既依靠政府的支持又不完全依赖政府。目前宛梆剧团的经费来自政府的拨款的经费由剧团自创自支政府在宏观上管理剧团确保剧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微观上给剧团较大的自主权演什么和怎么演由剧团自己决定剧团根据政府要求和市场需求结合剧种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确定演出剧目开展演出活动既注重戏剧产品的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既注重用优秀的产品鼓舞人又注意广开门路增加收入。根据宛梆剧团的实际情况从狠抓体制改革激发剧团活力人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寻找剧团的生存之路。在县文化局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了人事、经营、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确定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做到“四个到位”管理到位制定出配套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到位按需聘用明确职责分配到位按劳分配拉开档次目标到位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在人员使用上合理配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曾层聘用进行双项选择团长由演职员推举演职员由团长聘用。全团实有名演职员有名聘用名下岗名学员。对下岗人员分三种办法对待一是内退、二是从事副业经营、三是待业在分配上实行量化工作以绩定酬实行定岗、定责、定场、定奖、定补的五定办法打破大锅饭。根据演出中的戏量大小难易程度和场次并参考经济效益拉开分配档次。克服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于一个样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全体演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人人把剧团当作自己的家形成拼搏创业振兴宛梆剧团的合力。在经营上实行一团三队根据每个同志的艺术特长把剧团分成戏剧队和歌舞话剧队、县衙茶座队。开拓演出市场戏剧队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演出把戏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主动与企业“联姻”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主动开拓戏曲茶座和旅游“联姻”这样既增加了剧团的收入又拓宽了演出市场。歌舞话剧团排练歌舞、小品、话剧向中等城市迈进开拓新的演出市场。排练上演了《拖起明天的太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赴广洲、潮洲、惠洲等十多个东南沿海城市演出余场继而又排练上演了话剧《区委书记》在河南的个城市演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宾”服务于“主”演歌舞话剧组织经济收入补贴经费短缺以求振兴剧团一歌舞养戏剧的目的。“宛梆”这一发展道路对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包办剧团、包办文化经济实体也不能把稀有剧种完全推向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其生死存亡如果把濒危剧种推向市场生存的少死亡的多政府对剧团的领导与管理应以是否有利于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为标准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剧团必须克服依赖政府的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意识自觉进行文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当地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理顺政府与剧团的关系是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创造剧种生存条件。如安阳县怀调、清风县柳子戏这两个剧种现在各有一个职业剧团。演员都在人左右年演出场次在场以上演出市场较为固定。但是这两个剧种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两地剧种繁多仅清风一个县个县级剧团豫剧、二夹弦、落腔、大平调、柳子戏等出现了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财政拨款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利于剧团的发展和濒灭剧种的保护。虽然清风柳子戏剧团受县里重点保护但该团是以演豫剧为主已多年不演北调子。剧团只剩下个老艺人会唱该戏年龄都在岁以上。年轻演员都不会唱剧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态该剧种在山东发展较好建议放在山东抢救保护。安阳怀调剧团是该剧种仅存的一个剧团活动范围主要在安阳周边地区。该团年财政拨款仅万元全部发给老艺人每人月平均仅元。剧团开支和演员工资全靠演出收入。为了生存该团以演豫剧为主兼演怀调和歌舞。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失为濒灭剧种自我保护的一条生路。职业剧团瘫痪长期不能演出。如商丘四平调、沁阳怀梆、延津二夹弦、内黄落腔、南乐坠剧。这些剧团八十年代以前都曾有过兴盛的厉史二夹弦剧种—年代在豫东、豫北地区是非常活跃、非常受欢迎的剧种。曾有七个职业剧团活动在河南有较大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仅剩下延津县一个职业剧团。并且长期瘫痪常年不能演出演员改作小生意或其他工作。该团是新乡地区和河南省该剧种唯一的一个剧团剧团曾多次向县、市人大打报告但都没引起重视。在调查中老艺人和文化局干部反映剧团的设备、主要演员都保存良好如果有万资金注入这个团就能起死回生。商丘四平调剧团是河南濒灭剧种的唯一一个地市级剧团。年代以前演员阵容整齐艺术水平较高。在河南省小有名气曾培养出多名获省级奖的演员创作过多部现代戏和现代历史剧在豫东一带有较大影响。目前处于瘫痪状态演员老化后继无人成为有名无实的“天下第一团”。有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种。白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一些剧种的职业剧团常年不能演出。以农村的一些老艺人为主从热爱地方戏曲和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自发的组织起了一些民间剧团。其性质基本介于民间生活仪式和业余演剧艺术之间往往由一个或数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做班主或有一两个主角挑头组成一个较为松散的演出班子。他们的演出以农村的草台庙会为主故称“草台班子”。戏曲观演依然是人们婚丧嫁娶、寿宴庆祝、丰收庆典等重要人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演出大多采用比较原始的商业运作方式通常有“戏贾”即民间演出经纪人经营。一场“民间戏曲”的演出程序大致是需要举行某演出活动的村子和个人找到一个“戏贾”然后由戏贾请来一个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剧团通常剧团只负责演出不负责售票演出结束后由出资者一般为家有喜事、想唱大戏的村民付给剧团和“戏贾”一定的报酬。这种小规模的商业演出带有明显的个体性、零散性和自发性属于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这种自发的民间剧团?】?

创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评诗化戏曲《仲夏夜之梦》或许年月将是值得中国戏曲史记载一笔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原著的诗化戏曲《仲夏夜之梦》在北京首演。又是中国戏曲学院成教部这个颇具探索精神的教学实体在继诗化戏曲《奥德赛》之后再次大胆创新将又一部世界名剧改编为满是中国风味的新型戏曲推上了首都舞台从而再次打破了近年来戏曲艺术创新力度不足的沉寂。我首先为这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击掌叫好。对于诗化戏曲《仲夏夜之梦》的出现界内人士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这部崭新样式的莎翁名剧一经现身中国舞台无疑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更新的新的平台和机会。姑且先将该剧首演时浮现的一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问题诸如对原著情节与人物的增减是否合理、中西服饰混用是否合情、现代音乐与戏曲音乐合用是否适度等等搁置陈宏光一边供另题研讨笔者仅就诗化戏曲《仲夏夜之梦》在剧本创新、表演形式创新和导演思维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予以简单评述以表达对创新精神的肯定与支持。社会实践早已告诉我们没有危机便没有改革没有危机便没有创新。创新是任何艺术形态向前运动的亘古不变的法则创新正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原动力。


一、剧本创新是戏曲出新的基础

写作于公元年的《仲夏夜之梦》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部喜剧作品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喜剧作品多以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和强烈的浪漫色彩。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莎士比亚的喜剧称之为“比全部德国文学近年来有迅速发展之势。如怀梆剧种在焦作地区有三十多个民间剧团四股弦剧种在安阳县有十几个民间剧团落腔也有两个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农闲集合农忙散去组织灵活投入较少。他们演出对于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演出的剧目多为该剧种的传统剧目保持着较原始的剧种风貌对濒灭剧种的延续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民间剧团和正规剧团比设备条件差、演员队伍不整齐、缺乏正规艺术管理、演出质量粗糙艺术水平差。对濒灭剧种的抢救和发展起不到决定作用。丧失演出能力的剧种。如罗戏、卷戏、咳子戏、花鼓戏、羊羔戏这些剧种自八十年代以后已没有职业剧团。据我们—年的调查发现这几个剧种也没有民间剧团。没有象样的演出活动只能在过年过节时有零星的民间艺人演唱。并且没有年轻人去学习剧种的传承存在严重问题。我们??在光山县曾找到一个姓王的原花鼓戏演员现做副食生意据他说“现在找几个人在一起唱几段都很难”。这些剧种如不及时采取抢救保护措施将很快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河南濒灭剧种是几百年来河南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原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十六个濒灭剧种只有三个能正常演出其余都处于瘫痪和濒灭状态。其生存状况比其他省份更为困难急待抢救的形势更为严峻。对河南濒灭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大众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①《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年月北京②《河南文化志》河南文物出版社年月郑州责任编辑李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