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关注]袅娜娉婷闺门旦

 风行阁影像 2021-08-17

[人文关注]袅娜娉婷闺门旦——记浙江昆剧团的龙游姑娘胡娉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4-11 09:53

  王曙静

胡娉在《牡丹亭》中饰杜丽娘。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近日,浙江昆剧团“幽兰寻根”走进龙游文化剧场,为观众呈现了一台台昆曲盛宴。而戏中分量很重的闺门旦的表演者,正是龙游姑娘胡娉。她说这是第一次在家乡为父老乡亲演出,心情特别激动。

  1981年出生在龙游县东华街道鸡鸣村的胡娉人如其名,性格活泼,长相俊俏,爱好文艺。1996年,初中毕业的胡娉打算报考省艺校的表演班。刚到报名处就被一老师盯上了,建议她报考昆剧团。“后来才知道,她就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奉梅。”说来也是缘分,胡娉通过初试、复试,很顺利地成为了省艺校昆剧团的委培生。

  “我并没有很高天赋,靠的是苦练。”胡娉坦言,班里30多位同学中,她年龄是偏大的,16岁零基础学戏并不多见。“骨头已经硬了,压腿是件很痛苦的事。”胡娉是班长,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休息日,同学们结伴出去玩,她却在练功房练习。“毯功课上有两位老师,一位较宽松一位较严格,其他同学会躲着严格的老师,我却主动走到严格的老师面前。”说起学戏的辛苦,胡娉说,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那时候,每天6点起床,其他专业的同学做晨操的时候,我们已经练了两个小时的基本功了。”胡娉是个快乐洋溢的姑娘,说起任何辛苦都是笑呵呵的,“三年级时,一天排练2遍《牡丹亭记》,因为要一直运腔和用气,连吞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浙江昆剧团曾有一次去韩国演出的机会,团里选了《昭君出塞》等剧目,女主角就由胡娉出任,“这些剧目里的闺门旦,除了文戏还要会武戏。”遗憾的是,排练了整整两个月,韩国那边竟取消了演出。然而,胡娉说,这努力不会白费的,会武戏的闺门旦的戏路就更宽了,为后来的新戏《红梅记》打下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胡娉跟团到了香港、台湾演出。2000年,她还没有毕业,就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演出中担当主角。

  出了校门后的胡娉成为浙江昆剧团“万字辈”优秀青年演员。她扮相秀丽,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基本功扎实,戏路颇宽。曾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并在省文化厅推出的“新松计划”中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还多次赴台湾、香港、瑞典、法国、英国等地演出与讲学交流。

  2014年,著名戏曲导演石玉昆导演的新编戏《红梅记》,由胡娉担任李慧娘一角。该戏借鉴了秦腔的喷火艺术,在追求可看性的。同时,对表演功力也是一种考验。“当时觉得挺可怕的,第一天训练喷火,怕火苗烧着毛发,就戴上了眼镜和浴帽,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胡娉的戏路之宽不仅是能演文武兼备的刀马旦,还能演《十面埋伏》中吕雉的角色。“这个角色是正旦偏老旦,跨度很大,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她说,一开始完全找不到感觉,后来通过做功课,了解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学习其他剧种这个角色的演绎,努力去思考和创新角色,才逐渐达到了舞台人物形象的要求。“艺术是相通的,不同剧种之间可以借鉴。”从不同老师或剧种中博采众长,演出有“胡娉味道”的人物角色,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 学戏、演戏都很辛苦,但是戏曲演员远远不如影视演员那样名利双收。“戏曲是冷门,昆曲是冷门中的冷门。”胡娉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放弃昆曲表演,“的确有不少昆曲演员改做了影视演员,我也参与过一些影视剧的拍摄。但是,要我放弃昆曲表演真的做不到,它是我的'根’,我有责任使它开枝散叶。”如今,演出之余的胡娉,除悉心教导团里的新一代外,还经常到小学、大学倾心传授昆曲,做一些昆剧知识的普及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