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泽涛教授谈保健灸法

 汉都玉苑 2013-05-06

王泽涛教授谈保健灸法

灸法不但能治病,而且有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寿之效。灸法的保健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所证明,具有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抗病能力的作用。由于保健灸法操作简便,老少适宜,无副作用,效果显著,已被广大人们所重视和喜爱。笔者在此介绍几种临床上常用的保健灸法,以供大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一、保健灸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就有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记载。指出以艾叶熏灸住室,可以防止传染性疾病的蔓延。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曾载: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医心方》中把这种无病先施灸的方法,名之为逆灸,也就是现代常说的保健灸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载有: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卷三十载有: 膏肓俞无所不治,灸此令人阳气康盛。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更是大力提倡保健灸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主张用灸法预防中风曰: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又说: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医学入门》认为:取神阙穴用艾熏脐防病,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近人承淡安也很重视保健灸法,在其所编《针灸杂志》第四卷第7期“仙传寿灸法”,记载了以取涌泉穴“每月初一日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到辰时。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则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如能坚持施灸,于益寿延年必有好处。

 国外也很盛行保健灸法,据传日本有些地方,把灸足三里穴当成主要健身之术,曾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说。日本针灸医师代田文志先生在养生灸中,则提倡婴儿期早灸身柱穴,这样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17岁左右灸风门穴,可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24岁左右灸三阴交,可以避免生殖泌尿系统疾患;30岁以后灸足三里,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预防一切疾病;老年加灸曲池,可以使眼睛明亮,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的发生。他在学生中所开展的集体施灸,取得了治病和保健的效果,当时影响很大。

    1980年在我国《健与美》的杂志上,报道了日本满平一家可谓长寿家族,满平242岁,他的妻子221岁,他的儿子196岁,他的儿媳193岁,他的孙子151岁,他的孙媳138岁。有人问满平:你家里的人都这么长寿,有什么妙法呢?”满平说:无它,只有祖传下来的三里灸。在日本,三里灸又被称为长寿灸,三里灸这一保健方法在日本颇为盛行,日本一位著名的针灸医师,从9岁开始施行三里灸,身体一直健康。他建议全国国民都普遍施行三里灸。

二、保健灸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灸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预防中风,祛病延年,古人把三里灸又称长寿之灸。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由于施灸方法不同,临床上又分为足三里温和灸和足三里瘢痕灸。

    足三里温和灸

    将艾卷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卷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

    足三里瘢痕灸  《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中载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在足三里穴行瘢痕灸(化脓灸),是古人常用保健之法。于此穴施艾炷瘢痕灸,可31次,每次各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个枣核大。一般先在穴位上涂敷蒜汁,再将艾炷立即粘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再重新点燃艾炷施灸。每灸完1壮,即涂蒜汁1次。灸至局部皮肤起泡为止。在施灸过程中,如病人感到灼痛,医者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灸治完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纱布和胶布。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一般约1周左右化脓,化脓时严防感染。灸疮约45天左右愈合,留永久瘢痕。

2.神阙灸  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在此穴施灸可益气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由于所用的药物不同,临床上又分神阙隔姜灸,神阙隔盐灸和神阙炼脐法等。

   神阙隔姜灸  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红晕为度。

   神阙隔盐灸  取干净食盐适量,研细填满脐窝,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所灸壮数、时间及感觉与神阙隔姜灸相同。两法亦可配合使用。谨防烫伤。

神阙炼脐法  药物处方: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地鼠粪9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成饼置于脐上,再将药末6克,放在脐内,另用槐树皮剪成一个园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11壮,灸治1次换1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多用于身体虚弱者。

3.气海灸  气海又称丹田。属任脉。《针灸资生经》说:“……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在元气所生也。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之作用。保健灸的要穴。临床上常用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隔附子灸。

    气海温和灸  其操作方法参照足三里温和灸法。

    气海隔姜灸  取仰卧位。将鲜生姜一块,切片如0.30.5厘米厚,用细针穿刺数孔,放于气海穴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次施灸310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1015次为1灸程。每月施灸1015次。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气海隔附子灸  取附子切片0.4厘米厚,水浸透后中间针数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潮红为度。每次灸35壮,隔日1次,每月10次。

4.关元灸  关元亦称丹田。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为老年保健灸的要穴。此法孕妇不宜采用。临床上常用的有关元温和灸、关元隔姜灸和关元隔附子灸。关元灸具体操作同气海灸。

5.大椎灸  大椎穴又名百劳。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有总督诸阳的作用,故又称为阳脉之海。能主宰全身,有解表通阳,疏风散寒、清脑宁神之功效。为保健灸要穴。临床上常用的有大椎温和灸,其具体操作同足三里温和灸。

6.风门灸  风门亦称热府,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之会穴。《类经图翼》曾载: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主一切风症,有宣肺解表、通络祛风、调理气机的作用。对预防感冒和高血压中风,痈疽等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上,一般预防高血压中风多采用风门穴温和灸;预防流感和感冒多采用风门穴隔姜灸。风门穴隔姜灸施灸具体操作方法是:每次用黄豆大艾炷灸10~20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皮肤潮红为度。每天灸1次即可。

7.身柱灸  身柱穴属督脉。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为小儿保健灸要穴。临床上,常用的为小儿身柱温和灸。其具体操作是: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之艾卷,用温和灸法510分钟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灸10次。

8.膏肓灸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千金要方》曾指出: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针灸问对》也载有民间谚语云: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此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为保健灸之要穴。临床上,常用的有膏肓瘢痕灸(参照足三里瘢痕灸操作)和膏肓隔姜灸(参照气海隔姜灸操作)。

9.涌泉灸  涌泉又名地冲,


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之作用。常灸之有保健益寿之功,是老年保健灸之要穴。临床上,常用的有涌泉隔姜灸和涌泉无瘢痕灸。

涌泉隔姜灸  取俯卧位。用鲜生姜片厚约0.4厘米,放于涌泉穴处,上置艾炷灸之。每次施灸510壮,艾炷如黄豆或小莲子大,隔日施灸1次,10次为1灸程。

   涌泉无瘢痕灸  取俯卧位。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操作。每穴每次施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小莲子大,以灸至灼痛则迅速更换艾炷,谨防起泡,防止感染。

目前临床上除以上介绍的用保健灸穴位外,还有中脘灸、三阴交灸、肾俞灸、命门灸、曲池灸、阳陵泉灸及专在夏天伏天施灸的伏天灸等,多为人们所采用。用灸法健身防病,男女老幼皆可应用。没有什么决窍,贵在坚持二字,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在开展应用保健灸的过程中,有人往往开始有好奇心,由于时间久了怕麻烦,或者急于在短期内求得效果,也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只有把保健灸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坚持不懈,才能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