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笔

 gebiying 2013-05-07
传统的木杆铅笔尽管不引人注目,但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当代轻工业品中,几乎汉有什么比铅笔更司空见惯、更为人们熟视无睹的了。我们每天用铅笔时,几乎毫不经意,甚至满不在乎地把它丢弃。大多数人不仅对铅笔的历史一知半解,而且经常使用铅笔这个字眼来表示某些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事物。例如,英语“Penciled in”便是一种常用的委婉用语,表示凑合应付的意思。此外,没人愿被称做用笔工作的人”(Pencilpuser)棗办公室职员、抄写员、簿记员、记者等。  
   
  但是,当我们对铅笔有了恰当的认识和评价后,便会发现它绝非无关紧要之物。它忠诚可*、任劳任怨,是人的好伙伴。利用铅笔,我们可以捕获自己飘忽不定的思绪,可以将最大的金额相加,还可以画肖像素描,或者干脆不停地在纸上胡写乱画。铅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并可随身携带。而笔端的橡皮,又使它成为世上最为宽容的工具。  
   
  非凡的影响 
   
   
  在1812年至1830年间铅笔最初在学校里普及开来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既充满戏剧性而又一目了然的。先是从美国开始,当时美国强调对儿童进行注重实际的普及教育,因此小学生开始习字的年龄要早于英国小学生。一支铅笔在19世纪美国学校里所导致的近乎革命的结果,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美国独立战争前,小学生用鹅毛笔蘸自制墨水写字。像他们的欧洲前辈们一样,早期美国人用来写字的鹅毛是从家鹅身上拔下来的。这种蘸墨水写字的鹅毛笔最早是7世纪时的抄写员们所采用的,而且成为此后1000年来西方世界惟一的书写工具。  
   
  由于鹅毛笔是书写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因而学校教师们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制作和修理这些笔。他们每天早上不仅要花很多时间削剪、修理鹅毛笔,还要兑好学生当天需用的墨水(冬天有时还得把结冰的墨水化开)。虽然19世纪初教师们已开始用石板和粉笔教学,但是学生们在自制的抄写本上习字还得使用蘸水笔。单就教师每天为每个学生提供书写用具所付出的辛苦而言,今天看来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到19世纪30年代钢笔问世并普及之前,人们已开始使用铅笔,教师也已从那种日复一日的辛苦之中解脱了来。这时,尽管学生们仍必须学会如何使用钢笔和墨水,但他们的作业却多半是用铅笔完成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枯燥乏味、浪费精力的兑制墨水之类的繁琐劳动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削好一支鹅毛笔的确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削尖一支铅笔却是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做的事。几乎一夜之间,价格便宜、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铅笔便取代了已有千年历史的鹅毛笔。毋庸置疑,当人们的大衣或衬衫口袋里揣着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的铅笔时,几乎没人会为鹅毛笔的让位而感到悲哀。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曾出现过铅笔奇缺现象。尽管士兵们都愿意用钢笔书写家信,但是许多士兵除了用铅笔写信外却别无他法。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铅笔已在美国的学校里和其他各处都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那时美国每年铅笔消费量已达2000万支以上。  
   
  抛开上述事实来赞誉铅笔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其作用,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然而人们只需稍加思考,就会相当认真地说铅笔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孩子们正是在反复地使用这种令人感到轻松、亲切、随意且又易于涂改的书写工具的过程中, 为他们以后的全部学习生涯打下了基矗正确使用铅笔时所要求的安静和全神贯注也对他们不无裨益。  
   
  作为一种文具,铅笔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用铅笔作画时,它又成了阐释内心世界和表达个人情怀的工具。  
   
  像任何乐器演奏家一样,也有使用铅笔的高手和大师。在许多素描大师中,18世纪的英国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和乔治?罗姆尼即可谓顶尖高手。他们两位都创作了精美绝伦的铅笔画。19世纪的法国画家安格尔也创作了许多优雅的铅笔肖像素描,另两位法国画家德加和德拉克鲁瓦的铅笔画也都很有名。就连雕塑大师罗丹也发现,他的雕塑杰作也少不了先用铅笔设计草图。  
   
  然而,画家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但是建筑师除了用木杆铅笔或自动铅笔之外就别无选择了。他们在设计、修改图纸时,则非用铅笔不可。  
   
  许多作家在创作时也非用铅笔不可,而且还必须专用某种铅笔才能下笔如注。作家斯坦贝克备有各种各样的铅笔,以供他处于不同情绪时和遇到各种天气时使用。体魄非凡的海明威据说曾因削尖了几十支铅笔而情绪高涨,以致奋笔疾书一整天。纳博科夫则常对人说,他的铅笔总比上面的橡皮头用得长久。不仅一些著名作家沉醉于他们对铅笔的钟爱,而且自1989年以后,铅笔终于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那一年,美国工程师亨利?彼得罗斯基撰写了一部434页的专著棗《铅笔发展史》。这本书仅参考文献就罗列近500条。无须赘言,该书包括了人们对小小铅笔想要了解的一切。  
   
  早期的历史 
   
   
  铅笔由某些矿物质和木头制成。说到它演变至今的历史,不仅涉及一些地质学知识、化学知识和较多的工艺知识,也与传统的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和组织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个孩子在土堆旁玩久了,都懂得用黑石子便可在某种物质的坚硬表面--譬如人行道上画出印迹来。原始人当然知道这一点。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对各种矿物质和冶金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抄写员用金属铅条或铅片在精制羔皮纸上画线,以便再用蘸水笔在上面书写。但是问题是铅片无法留下又深又黑的印迹,鹅毛笔和墨水虽然弥补了这一缺点,但又不便于携带;粉笔和木炭很适于在石板上写写画画,但其印迹无法久留,而且也不适于书写笔划较细的字母和数字。显然,人们对于铅笔的需要早在铅笔问世之前就存在了。  
   
  如果从理论上讲,铅笔是将某种矿物质做成细杆状,外面包上其他材料,然后握在人们手中即可用来画出深深的精细印迹的文具的话,那么可以说,最早的铅笔就是中世纪时人们使用的那种。12世纪时,一位名叫西奥菲勒斯的德国修士写了一部有关他那个时代材料工艺的专著,其中不但提到拜占庭羊皮纸,而且也提到一种铅杆,即加了一些锡的细铅杆。用这种铅杆比用纯铅画出的印迹要深得多。这种铅杆的一头较尖,用来书写;另一端扁平,用来在纸上画直线,为了避免铅末蹭在手上,设想一下细心的抄写员会在铅条外面裹上纸、布或布条,以免把手弄脏是不无道理的。  
   
  中世纪时,这种铅锡合金作为一种不用墨水、非永久性书写绘画工具曾经受到过人们的青睐。不过由于它留下的的印迹仍较浅,因此远不能令人满意。然而到了16世纪,人们发现了一种物质,其特性极适合于书写。这种物质就是石墨,它是碳元素的一种同位异形体;是一种在天然状态下,质地柔软、具有光泽的黑色矿石。  
   
  人们现在得知,早在哥伦布之前,阿兹台克人就用石墨在石板或石头上作各种礼仪记号了。然而在欧洲,直至1564年人们才在英国坎伯兰附近的矿山发现了世界上最纯的石墨矿藏。  
   
  石墨是书写的理想材料。它不仅易于在纸上画出深色的印迹,而且将其削尖用来做比较精密的工作时,也不易折断。它毋需任何加工,只要将其削得大小宜于人们握在手中即可。也许到了人们意识到手和纸极易被石墨弄脏时,便产生了将石墨封装在一根小木杆中的想法。  
   
  最早的铅笔形象,人们可从1565(即英国发现石墨一年之后)出版的一本关于采集化石的著作中看到该书作者是一位讲德语的瑞士物理学家、博物学家、目录学家康拉德?冯格斯纳(1516?565)。冯格斯纳笔下的铅笔看上去很粗而装饰华丽,实际上是在一根木管的下端插入一段锥形石墨,笔的顶端有一个装饰精美的圆头。这种结构便于人们用线将它拴在书或书板上,以便随时使用。  
   
  随着全欧洲对坎伯兰石墨的需求不断增长,英国人开始认识到已成为国有资产的石墨不会是取之不尽的。于是英国议会于1753年颁布一项法令,规定每7年开采石墨矿几周。这样,这一稀有资源只能定量供应,而且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在石墨矿开采期间,对于防止走私和盗窃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极为严厉。而当矿山关闭期间,石墨矿实际上已被水淹没。  
   
  木杆铅笔一瞥 
   
   
  从发现坎伯兰的石墨矿藏到颁布定量开采合法的200年间,一些不知名的发明家打算将石墨细棍嵌入硬木杆内。在英国最早制成这种现代铅笔雏形的是凯西克的一位木匠;而在德国则是纽伦堡的一位木匠。然而记载表明,最早的铅笔生产厂商当属弗雷德里克?施泰德勒1662年在纽伦堡开办的一家铅笔厂。他的制作方法是先将一根细石墨杆嵌入带槽的木条,再在上面粘合另一根上了胶的同样木条,将石墨笔芯严丝合缝地夹在其中,然后将方形木杆铅笔加工成更美观的八角形或圆形。  
   
  虽然这种铅笔只是今天铅笔的雏形,但人们从此便不再使用光石墨杆了。1794年,法国政府苦于英国对石墨市场的严格控制,责成著名工程师孔泰设法找到一种可以替代英国纯石墨的材料。  
   
  孔泰在一年之内果真办到了。他将少量石墨粉末与黏土掺合,然后压成细杆状,像制作陶器一样用火烧制。当按照前述方法将笔芯封装后,便成了一根铅笔。笔芯的硬度可根据黏土对石墨的比例决定。孔泰的这一工艺基本沿用至今。  
   
  我们今天制作铅笔的方法是,将掺合的石墨和黏土用强力挤压,使其通过一个金刚石模具挤压成条状或线状,并烘干至适当的硬度。然后将笔芯置于一块开槽木条板的槽内,上面合上一块同样的木板,并将其箍合。接下来将这种夹心木板置于重压下,并使其干燥。最后将铅笔用砂纸打光后上漆,再印上商标。这样的铅笔天衣无缝,即使削好后也看不出破绽。  
   
  到1830年,坎伯兰的石墨矿藏量愈见减少,以致要在严加扩卫下运至伦敦,以惊人的高价拍卖给为数不多的几个英国铅笔制造商。到了这时,连英国人也已采用孔泰的方法制造价格低廉的铅笔了。1812年,由于美国人威廉?门罗和他的助手发明了新的更好的制造铅笔的机器,美国也开始大批生产商用铅笔。1858年,一位名叫海曼?利普曼的费城发明家对铅笔进行了最后一次改进,即在铅笔顶端粘上一个小橡皮擦头。1872年他出售了这项专利,橡皮头其实是用一个小金属箍安在铅笔上的。  
   
  虽然英国因其对石墨的垄断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铅笔大国,孔泰又使法国成了纯石墨铅笔发明者的竞争对手并取代了其地位,然而费伯家族却使德国成为19世纪铅笔制造市场的主宰。此后,美国因其大量生产铅笔的精湛工艺从德国人手里里夺得铅笔制造方面的领先地位,但是又被以效率取胜的日本人后来居上。  
   
  铅笔的未来 
   
   
  与迄今我们所知的任何工具或工艺过程不同,铅笔的未来可能与它的过去并无二致。我们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器具或机械装置,在今后的岁月中都将经历某种形式的改进。而铅笔和以传统方式印刷、装订的书籍或许将是极为罕见的例外。有意思的是这两种东西都很便于携带,这一特点似乎与它们的备受青睐很有关系。一支铅笔可以揣在随便哪个衣兜里甚至潇洒的夹在耳旁;一本书呢,假如开本较小,即可塞在男士的裤兜或女士的手包里。这两种东西随时都可派上用场,只要使用者有足够的想象和机敏。  
   
  尽管有了自动铅笔、可涂改的钢笔及计算机,但普通铅笔仍将与我们长相伴随,人们从全世界铅笔年销售总量已达140亿支这一事实便知端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