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5-07

抓住变化原因易化材料作文审题

作者:陆  波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父亲发话:“不用怕,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奇迹出现了——刚才还摇晃不止的小船,行驶得安安稳稳。儿子不解,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在所有的鸟类中,鹰的骨骼是最重的。”
  领会上述材料的内涵,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这则材料中有两个含义相似的材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所给文题。可以抓住主要材料“父子行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变化探讨其中的原因,这样往往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材料中的主要变化是小船由“眼看就要翻了”变成“安安稳稳”,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往船舱里灌水”、“水位达到一定高度”。也就是小船因为“负重”、“承受压力”才转危为安。
  我们也可以抓住两个材料的相同点进行分析,两个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船舱承受水的压力,鹰承受骨骼的重量。“负重”、“承受压力”依然是写作的重心。
  总之,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负重的生命或许更有韧性,更为健壮,能走得更远。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
  从自然角度来说,蜗牛负壳前行、蝴蝶破茧而出、梅花松柏经历寒冬,等等。
  从家庭角度来说,家人的关心、父母的叮嘱是促使我们前行的甜蜜负担。
  从民族角度来说,能把荣耀民族、兴复国家作为己任的人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从物质角度来说,生存压力能激起人改变命运的巨大潜能。
  从精神角度来说,个人的追求、高远的目标曾让很多人展开高翔的翅膀。
  
  同学们审题失误多是因为抓住了细枝末节,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典型的错误立意有以下几种:
  1.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个错误立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它错抓了“风浪大作”。
  2. 遇事要冷静,不能慌张。这个错误立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错抓了“儿子惊慌失措”。
  3. 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这个错误立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错抓了“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奇迹出现了”。
  4. 人应该有骨气。这个错误立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它错抓了“鹰的骨骼是最重的”。
  5. 成功的资本。这个错误立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无意中扩大了材料的内涵。“负重”是成功的资本之一,而同学们往往去写其他的资本,诸如“自信”、“毅力”,等等。
  
  人生需要压力
  
  人生之路,就像骆驼在沙漠中的行走,如果没有压力的话,那么便不会有沙漠之舟勇敢独行的背影,也就无法成就精彩的人生。所以,人生是需要压力的。[开头以骆驼的行走设喻,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是需要压力的”。]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充满风浪的大海,而人则就像海上的一叶扁舟,你如果没有压力,轻装上阵的话,不是被风浪打入海底,就是随波飘移,迷失航向。人生是需要压力的,既需要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又需要生于忧患的压力。[此段以材料中的小船设喻,分析压力对于人生的作用,同时提出分论点“人生是需要压力的,既需要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又需要生于忧患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就像每条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一样。压力似乎就是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既可以让我们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锁定自己的目的地,又时刻鞭策我们不断前进。
  如果没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便不会有草棚中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如果没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便不会有祖冲之筹算时的汗水;如果没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便不会有人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果没有对理想追求的压力,便不会有到达目的地的人生之船![这两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把压力对于理想的作用比作“指南针”,并且集中使用居里夫妇、祖冲之等例子,论证形象、充分。]
  不但实现远大的理想需要压力,就是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需要压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不贪图安逸,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过渡自然]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一场你和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战争。如果你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压力牵引向前,对自己的缺点,对外部世界的不合理姑息纵容,放松警惕,任其发展,总有一天会自尝苦果。同样,你如果没有生于忧患的压力,满足于现有状况,乐不思蜀,就可能遭遇阿斗那样的结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时期被三千越甲击败的吴军在吞噬着没有生于忧患的压力的苦果;后秦逃亡的士兵的血泪书写着没有生于忧患的压力的悔恨;安东尼率舰逃往埃及时的无奈描绘出没有生于忧患的压力的悲惨……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一个个鲜活的事实启示我们,人生需要生于忧患的压力。不要逃避忧愁,不能避免祸患,那就让我们乐观主动地去迎接忧患、挑战压力吧![这三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语言凝练有力,无论是道理论证还是举例论证,都是从反面论证,这就和对第一个论点的论证有所区别,让文章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深度增强。]
  对于壮志未筹的我们,更要有压力,既要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压力,又要有生于忧患的压力,在压力的磨砺中,奋发图强,不断提高自己,使我们的眼光更加犀利,行动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深刻。[联系现实简练、自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压力就是磨剑之石,就是深冬之寒。只有在压力下,人生之船才能冲风破浪,快速地到达成功的彼岸,生命才可谓精彩,人生才可谓无悔![以“磨剑之石”设喻,生动形象地重申论点。]

 

从“一射之地”说到根据经验写作

作者:陆  波

      一、片段精选
  
  1. 坐着轿子进贾府
  林黛玉弃舟登岸,坐着轿子进贾府:
  ……又往西行,……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林黛玉进贾府》)
  
  二、说文解字
  
  2. 一射之地有多远
  “一射之地”是个什么概念?结合语境来看,当表距离的远近。多远呢?课文注释:就是一箭之地,大约150步。这是射箭时一支箭被射飞的大致距离。而“步”是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5尺;那么,150步就是750尺,相当于250米了,换言之有半里地。
  3. 庭院深深深几许
  假如仅此理解,那也只是积累了些生活常识。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认为,识字解词只是语文课最基本的任务,接下来还应有积理、冶情、致用等过程。即或就是识字解词,也不能只是照着书本抄抄某个词的解释;最好追根溯源,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作者这样运用语言及思维的妙处。还如这“一射之地”,我们要是能够再细心些,就不难发现,进去抬了半里地,将转变时又换人抬,那么,这院子到底有多大?“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这深宅大院呢?那要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林黛玉进贾府。写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为了借林黛玉的一双眼睛来介绍贾府。之前,古董商人冷子兴不是有所介绍吗?那太粗略。文学要再现现实生活,而整部《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也就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当然又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高了的艺术真实。既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那就干脆通过她的目见耳闻,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包括它的格局布置以及主要人物。宁国府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又是皇帝御笔书赐,就这个级别,别的且不说,建筑肯定会落个“大”,深宅大院。
  4. 南腔北调依经验
  只是大就大了,说尺说丈说米说里都可以,为什么偏偏要说“一射之地”呢?不经此换算,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南方人,可能还真要愣会儿神。当然,对“红楼梦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骑马射箭稀松平常,因而“一射之地”妇孺皆知;如果要说多少尺多少米,恐怕还有点儿拗口。“南腔”与“北调”,都是各自的“经验”使然。
  但转念再想,贾府大院不是在金陵吗?属于南方。曹雪芹怎么也“南腔北调”起来了?但是考其家世,先世虽是汉人,但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即满洲贵族的家奴。上世是辽阳,高祖时因随清兵入关有军功,享得高官厚禄;曾祖母是康熙幼年的保姆,曾祖以降世袭江宁织造,实际是替皇家作“统战”工作;祖父曹寅,还当过康熙的侍读和御前侍卫。到曹雪芹时,曹家也是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而满清统治者马上得天下,崇尚马上文化,对时人影响不小。因此,曹雪芹熟习“马上民族”的规矩,受过“北方话”的纯正熏陶与严格训练。加之他晚年在北京创作《红楼梦》,所以,所谓“一射之地”,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实在是当时人们的习惯,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就好比现在我们讲长度,一般都论米,短些的还论分米论厘米,长些的也论千米。这都还是科学语体,要是出自一个科学工作者之口,那再自然不过。而一般老百姓,日常往大处说,也论里论公里;往小处说,则只论尺论寸;有时生活化些,还论指(手指)论脚(脚板)论抱(两臂合围);也有人用自己的劳动生活用具来比划,例如石匠师傅论几泥刀、几块砖,老农夫论几锄头棍、几扁担。诸如此类,虽说千奇百怪,却也是各自的生活经验使然。
  
  三、写作指导
  
  5. 丰富经验好作文
  客观上的半里地,偏要说成自己经验上的“一射之地”,这是“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消化了的经验”(美国作家海明威),强调“外部世界信息只有被整合进‘我’的感觉之中才具有叙述的价值”(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这样,根据经验来写作,就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与感受。第一,对己而言,自己熟悉,才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熟悉什么,就用什么来写,才能得心应手,写得真切动人。第二,对人而言,什么事物别人熟悉些,好懂些,就用什么来写。用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来写,才能写出地域特色,引起广泛共鸣。
  我国文学史上不乏根据经验作文的例子。例如,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孔乙己》)穷途末路,单单抓住他“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形象特点,这对短衣帮和秀才们来说都不陌生。而刻画鲁四老爷(《祝福》),写其大骂康梁新党,因为其接受的本来就是程朱理学的熏陶,他的书房案头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子。只可惜,那对子仅存半边,“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书房里也有一部《康熙字典》,却“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可以说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流布于他的全身,而透过种种破败景象又很难说他是封建伦理的强势捍卫者,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鲁迅先生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特别熟悉那些从乡村或是边远小镇上走出来的落伍于时代的封建学人,所以刻画起来得心应手,以此惊醒“铁屋子”里的人,一时间成警世钟。
  这种例子在外国文学史上也很多,比如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其获奖作品《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硬派作风也是缘于海明威早年深受嗜好渔猎和各种运动的父亲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回国后又恢复30年代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死里逃生……有了这些非凡的经历,对英雄豪杰情有独钟就不见外了。
  消化自己的经验来作文,文学用语如此,科学用语又何尝不然。比如,通常我们以为,宇宙只包含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熟悉的事物,因而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因为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有时业内人士认为正确的道理,我们普通人恐怕也难以接受;且他们要怎么说,也确实是个问题。可是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却能从自己经历的童年趣事说起:
  “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五彩斑斓的鲤鱼,本来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今儿个却出了奇;而这种“奇”对我们人类来说,只不过是少见多怪。这种对各自经验的对比,作者慢慢道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下子豁然开朗。
  消化自己的经验来作文,是写作的正途,也是捷径。新课标就明确要求,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总之,大家平时要多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这样,考试时才能流畅地写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充溢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为此,同学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多角度地思考,以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还要善于将自己所获得的具体形象和感性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尽情地表情达意。
  


诗词写意“画”作文

作者:陆  波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自由的想象、精彩绝伦的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中学生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借鉴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亮色。
  熟读诗词,把古典诗词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将延伸我们文章的内涵。但如何融入呢?这里笔者为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作文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诗歌如“画”一般的意境,即诗体散文化。此类作文,既可以强化对古诗文的理解记忆,提高同学们的古诗鉴赏水平,又可以激发大家的想象力,提高写作语言运用水平,还能思古追今,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此种作文训练模式受影响于台湾作家张晓风发表于1999年《读者》上的《不朽的失眠》(原文略)和边建松的《永恒的悲怆》,2002年此类高考作文《刺秦》也获得高分。下面我们来看后两篇文章。
  
  永恒的悲怆
  ——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作者:陆波
  
  (一)
  你哭了!
  你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你,竟悲怆地哭了!
  (二)
  这不就是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那著名的黄金台吗?当年燕昭王征发民工筑此高台,置千金万金于其上,以待国士之至。后来,乐毅来了,带着他那满腹的计谋。乐毅率兵伐齐,大破之。以弱小之燕,竟能打败强大之齐,真真出人意料。再后来,苏秦兄弟也来了,带着他们那狡黠的洛阳市民的智慧。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率五国之兵而攻秦。不可一世的虎狼之秦,竟不敢开函谷关而迎敌,成为天下笑谈。黄金台的构建,为远离中原的燕国迎来了多少复兴建国的良机。
  (三)
  弯月如钩。
  在淡淡的月光下,古台的四周渐渐地蒙上一层薄薄的岚霭,远处的群山,则更加显得莽莽苍苍。大地睡了,群山睡了,先前还闪闪烁烁的几点农家灯火,也相继睡了。一只失群的鸿雁扇动着无力的翅膀,揪心地哀鸣着,从不远处飞过。四围,只有深感大难将至的促织,在这孤寂的秋夜,沙哑地唱着秋的最后的挽歌。
  (四)
  大唐的威风,已传遍四夷。有的人因财色以交权豪,有的人因时运以佻荣位,有的人通过婚姻而巴结上权贵。而你,却从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蜀中,爬过艰难的蜀道,经繁华的长安、洛阳,无端被秋风误,流落到这黄沙直上、满目疮痍的塞外苦寒之地。
  (五)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
  在这举目无亲的黑夜,你就这样幽幽地坐着,听任汩汩的血在血管内流淌,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地咬啮你自己无奈的躯体。
  如钩的残月,颤颤巍巍地向西滑落。独坐秋夜,你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也许,在这燕地的地标上,可以毫无限制地让你倾泄你的愁思,也可以让你放纵自己难言的悲怆。
  (六)
  在这静寂的秋夜,你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你致君无路,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与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尽情发挥的机会。昔日的前圣们,你不能与其同时;异日的后贤们,你不能与之共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谢上苍在人类需要思考的时候,让你,陈子昂,在渐渐强劲起来的秋风中,独立于燕地高高的黄金台上,以诗化的语言,倾诉出无与伦比的悲怆。
  (有删减)
  
  刺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澎湃的涛声还依稀可闻,凛冽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武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悲怆,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你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嬴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些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
  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曾合眼,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这样的美文能深深地打动人。而我们要学会诗词写意“画”作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境,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注重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心理描写是小说、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恰当的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心理描写包括直接描写和内心独白及动作衬托,等等,在诗词写意作文训练中会经常运用。例如我的下水作文:
  
  游子吟
  
  那是夕阳留给大地的最后一抹辉煌:晚霞染醉了西风,西风浸染了枫叶,枫叶缠绵了夕阳。红叶白草黄花,斜阳影下,秋意染尽了天地。
  远山,近水。水边的乡村,升起袅袅的炊烟。燃烧的炉火,映红了母亲的脸。
  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浸染了岁月的沧桑,融入了生活的苦乐,经历了风霜的洗礼,承载着生命的悲欢。如今,她已然变得苍老。目光浑浊,却依然为儿女操劳。
  月亮升上了中天。月色如水般清澈,恰如母亲的心。秋意,在月色和虫鸣中更加凝重,在欢聚和离散中更加深沉。
  如豆的灯光在欢快地跳跃。
  灯下是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凝神静气,瘦弱的背影投射在窗棂昏黄的纸上。
  走近母亲,看她细细缝补衣襟,一枚细细的针在她手中欢快地舞蹈,一件灰色白襟的棉袍在她的手中开始成长,鼓胀,最终成长为一件满含爱心的冬衣。
  再走近母亲,看她苍苍的白发,看她深深的皱纹,看她专注的目光,看她灵巧的双手。正是这双手,缝补出家的幸福。
  细细体味母亲,总是让人幸福。她轻轻抬头,看见儿子站在一旁,就温柔地说:“就好了,就好了,你先睡吧。”
  于是,他微笑,点头,转身,却无丝毫的睡意。悄悄来到院子,倾听远处的虫鸣,仰望高天的月色,细细品味母爱。于是,在这个月明之夜,即将登程赶考的孟郊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当新的一轮红日升起时,孟郊踏上了远去的征程,身边是母亲昨夜赶制的冬衣。
挥手而去,含泪前行。身后是翘首的母亲,还有那颗时时牵挂的心。
  当岁月染白了青春,当青春长出了思念,当思念化为无尽的江水,当江水洗尽了岁月的铅华,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珍藏呢?——只有母亲和她伟大的爱。
  于是,千百年来,那首曲子被千百人千百次地传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第二,我们要有细腻、准确的景物描写,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小说、散文和记叙文中,景物描写都是不可缺少的。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因此,恰当的景物(环境)描写,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例如下面的学生习作:
  
  今月曾经照古人
  ——读刘禹锡《石头城》有感
  
  高低起伏的群山,怪石嶙峋,崖壁陡峭,阴森突兀。举目远眺,衰草漫山遍野,一股冷风迎面扑来。
  西风惨淡,雄山再也没有往日的巍峨,然而山依旧是山,还在固执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封锁下记忆的豪华与现实的衰败。曾记否,彼时的你是何等高傲,蔑视群山,认为自己可凭主人之力雄霸天下,而如今,只剩下萧瑟的秋风裹挟着漫天枯黄的野草,苍茫的天际呜咽着哀鸣的雄鹰。
  山依旧,往日的花城何在?置身于漫漫长夜和冷冷的秋霜中,我屏住呼吸,读你灵魂深处的幽怨。
  巨大的城砖,规矩或不规矩地排列着,或挺立或坍塌。墙头衰草丛生,下面黄花遍地,少有人声。偶尔寒鸦数点,给人以无尽的凉意。
  时至深秋,江南的绿色依旧,秋风袭来,却也寒意逼人。
  南归的孤雁从头顶掠过,无助的轻云不知飘向何方。唯有这残破的墙城,还在留恋着昔日的繁华。
  一座空城,满目衰草,一身秋意。
  城下是凄凄长江,江水滚滚而东,拍击着城下的砖墙,努力想冲去今日的萧索。于是,它一浪高过一浪,“哗——哗——哗”地呜咽,似有无尽的忧伤。江水啊!你滚滚东流,何必潮打空城呢?你昔日的繁华何处?你往日的雄姿何往?你千年的心事何在?你苍老的生命何求?这里已无人回应,这里已人去城空,你又何必执著于此呢?
  月上中天,冷月无声。曾几何时,月满江边;王公贵族,彻夜笙歌;秦淮河边,扰攘喧嚣。而如今,秦淮河水默默轻流,不再有无尽的灯火,不再有喧哗的歌咏,不再有灯红酒醉的欢声,不再有蛾眉翠袖的美色。繁荣富贵俱归乌有,只有无尽的月色伴着寂寞。
  冷月残照,再无力将暗去的辉煌染色,于是,你投下清冷的光,在破败的城墙上印上参差斑驳的黑影,如你哭泣的泪痕,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等待着这奢华后必然的没落。
  黄花衰草,寂寞空城。
  唯有这明月,见证了你昔日的繁华,见证了你今日的荒芜……难道只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能概括?难道只一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能包容?
  仰首为春,俯首为秋。春秋代序,不曾磨灭历史的痕迹;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荒凉寂寞,还有几人愿为空城浅唱低吟?
  于是,滔滔江水在诗人胸中奔涌,提笔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记载下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况味。
  时间和实践告诉我们,写作要打开思路,一定要大胆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此我想到,作为一个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想象力也不可或缺。把合理的想象运用到你的作文中去,文章一定新颖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总之,读书是幸福的,写作也是幸福的,我们要做一个勤奋的实践者,把读到的古典诗词运用到写作中去,为我们的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作文别具一格。


画龙点睛飞九天

作者:陆  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他的身世颇多曲折,八个月时就因病失去了光明。他一直在用心去感受阳光,触摸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的心中却拥有灿烂的阳光,他一直在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他说:“我成功的标准就是把快乐、温暖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
  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阳光”的含义多种多样:(1)阳光就是爱和温暖;(2)阳光就是珍惜和乐观;(3)阳光是一种纯净;(4)阳光是一种生机和永恒;(5)阳光是一种宁静。
  题目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不论选择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文体鲜明。如写议论文,最好确立分论点,具体写作时可以按以下思路展开:(1)取“拥有阳光就是爱和温暖”的含义立论:分论点一,我们时时享受着阳光般的爱;分论点二,我们要尽己所能,向身边的人奉献温暖。(2)取“拥有阳光就是乐观的心态”的含义立论:分论点一,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也就拥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分论点二,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就能感染周围的人一起快乐起来。此外,还可以取“拥有阳光就是追寻光明、灿烂、生机”的含义立论。
  
  拥有阳光
  
  解不透佛为何拈花微笑,似我这般有着千秋宏愿,却又退避三舍的性情,如何适应这光怪陆离的社会?
  ——题记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的我们,似乎便习惯了淡淡的悒郁,缘于那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那日渐滋长的距离鸿沟,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缘于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不称心,以致于我们总是在抑郁,而被浓重的黑色调蒙住了寻找阳光的眼睛。
  生活需要明亮的色彩,所以我们要拾起那被遗忘的亮点,于是,一切便会显出它的万丈光芒……
  心中拥有阳光,感恩生活。记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黄舸,六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亲自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父子俩走过了八十多个城市,行程1.3万多千米,向三十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黄舸有一颗阳光般的心,如果离开人世,他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黄舸这位“阳光”少年,藏起眼泪,还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心中拥有阳光,笑对人生。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最佳表演节目《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邰丽华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是整个舞蹈的灵魂。邰丽华两岁时因注射失聪,但她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始终笑对生活。她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天赋,经过努力,在15岁时学习舞蹈,感受地板的震颤,舞蹈成为了她心灵的语言。邰丽华曾经获得了多个舞蹈的国际奖项。她表演的《雀之灵》深深打动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生活是不公平的,只有拥有阳光的人才会拥有更多,邰丽华身残志坚,心中拥有阳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令人瞩目。
  我不是佛,可是我要微笑。
  明天会是什么样?晴朗的天空不言,清澈的湖水不语,然而我明白,不论前方的路如何,我都能坦然而乐观地面对,因为我的心中拥有阳光!
  
  亮点:
  这是一篇带有普遍性的考场作文。其主要“亮点”有:审题比较准确,内容和结构上注意关合照应,选取“感动中国”相关材料,取材较新鲜。总的来说,属中等作文。
  不足:
  仔细研读本文,不难发现有许多处硬伤,主要是:
  一、这篇作文作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够明显,叙述的文字太多;中心论点迟迟没有亮出,论述上缺乏层次感。二、语言表达上,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修饰语不准确,句子的逻辑有问题等。如:题记不够简洁,“千秋宏愿”有故弄玄虚之嫌,“退避三舍的性情”搭配不当、表意不清。第一段“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的我们”故意使用加长定语,显得文意不畅,可将“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直接独立出来,后句直接用“我们”作主语。“距离鸿沟”指代不明,要明确陈述对象。
  
  拥有阳光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我们的心情似乎习惯了淡淡的悒郁:学习上有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现实社会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与师长间有不可名状的鸿沟。因而,我们的耳边总有叹息声,我们的眼前总是一片阴霾。
  生活难道真的如此灰暗吗?生活难道真的缺少阳光吗?不,只要我们心中拥有阳光,在生命的旅途上一定能收获一路风景。
  拥有阳光,能使生命更加坚强。他叫黄舸,一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年,正值花样年华,本该精彩绚丽,却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更为残酷的是医生告诉他,他生命的时钟很可能在十八岁时停止摆动。然而他依旧阳光般地笑对生活,阳光般地追寻着梦想。于是,在他生命的倒计时阶段,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与阳光同行,收获沿途风景。
  人们说黄舸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了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把光明带给别人。生命的意义不能用长短来衡量。如果黄舸心中没有阳光,怎能藏起眼泪,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坚强!
  拥有阳光,能使生命更加多彩。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最佳表演节目《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邰丽华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被剥夺了听说的权力;然而她又是万幸的,因为她的心中拥有阳光。据她的助手说,生活中的邰丽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犯愁,压力再大,她也能微笑面对。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铸就了她事业的辉煌。一曲《千手观音》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她用无声的优美舞姿舞出了最动人的人生画卷。
  生活有时是不公平的,只有拥有阳光的人才会拥有幸福。因为拥有阳光,邰丽华的生命才更加多彩。
  拥有阳光,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不仅有意志坚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桑兰,有甘守寂寞、朴实坚韧的罗映珍,还有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
  拥有阳光,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师长不再是严厉冷酷,他们时时无私关爱与呵护我们成长。拥有阳光,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鸿沟原来轻而易举就可以跨过。
  朋友们,面对高山峻岭,不要畏惧,只要努力,就能翻越;面对江河湖泊,不要叹息,只要坚持,就能渡过。同样,面对人生的阴霾,也不要悲观消沉,只要心中拥有阳光,生命的天空一定会灿烂辉煌。
  生命是一场旅行,要想收获一路风景,我们心中一定要拥有阳光。
  
  原作经过修改,整体提升了一个档次,它在保留原作个性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体特征更加鲜明,论述说理层次明晰。文章明确亮出了论点:只要我们心中拥有阳光,在生命的旅途上一定能收获一路风景。围绕这一论点,主要选取黄舸、邰丽华两个例子,摒弃大量单纯叙述的材料,分析说理有理有据,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二、内容与题目、前文与后文关合照应更加紧密。去掉了冗长的题记,紧扣中心在后文增加了几段材料,文章的几个层次之间结构更加紧凑,论述更为严密。
  
  升格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在文字的多少上,写记叙文,记叙的文字不少于文章的2/3;写议论文,议论的文字按理说也不应少于文章的2/3。
  二、写议论文,决不能靠“摆事实”代替“讲道理”。这是不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的。且举例不能过多描述,只能评述。议论文与记叙文一样,也得讲求生动,但是,这“生动”不在于形象的刻画与描绘,而在于深入浅出,论说活泼自如。议论文的举例要点到为止,切不能在举例时,嵌一个记叙描写的“大肚子”,那就容易搞得“两不像”了,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三、要充分发挥自己作文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叙述能力强,形象思维好的同学就选择记叙文……注意:选择自己的优势文体才有得分优势!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敢为人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骑着骆驼,一路跋涉到了遥远的阿拉伯地区。那里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予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大葱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葱来到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没有见过大葱,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热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他们决定赠予这位朋友两袋大蒜!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抢先一步,占尽先机,得到的是金子;而你步人后尘,东施效颦,得到的可能就是“大蒜”!
  要求:①认真审题。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③题目自拟。④立意自定。⑤体裁自选。⑥不得抄袭。
  
  “敢为人先”,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或将来,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抢先一步,占尽先机,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人们称之为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人们会称之为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人们则称之为蠢才。综观古今中外,哪一项发明创造,不是“敢为人先”的结果。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诗一样的年华

作者:陆  波

       年幼时,尚不更事。不曾为琐事烦恼,不会因外物感伤。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快乐,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由。皮筋、踺子是最贴心的密友;哭喊、吵闹是最直接的情感。看得“流连戏蝶时时舞”,听得“自在娇莺恰恰啼”,寻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想化作“蜻蜓立上头”。
  若为如此时光题诗一首,那么诗眼便是简单且快乐,天真且自由。
  年岁稍长,步入学堂。常相为伴的是老师的谆谆教诲与长辈的循循善诱,所做的只是信服与铭记。一切在心里的释义只有四个字:理所当然。
  此时的诗眼,我将它定为铭记。
  恍惚间已数载,最美的年华款款而至。
  带着优雅,却少了些许从容;带着懵懂,却少了些许淡定。
  于是学会了忧愁,学会了哀怨,学会了感叹。
  在这段岁月中,我们都曾盼望,都曾退缩,都曾奋不顾身,都曾一往无前。
  我们以最倔强的姿势鄙视一切,我们以最明朗的笑容期待明天。
  我们曾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地奔跑。就算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我们曾捍卫着自己的梦想,小心翼翼地呵护那最真的梦境。任由他人取笑,也毫不放在心上。
  时光如白驹过隙,那些我们偷偷说过的话,被树听到,便嵌在树的年轮之中,随流年一起长成参天的记忆。
  阅历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真真切切的事;承受了一次次的伤痛,遭遇了一回回的分别。渐渐明白生命中出现过太多的水月镜花,唯有物是人非之时,方知悲欢离合亦不过如此。
  一时之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曾经的懵懂,在心上划下了深深浅浅的伤。每个伤口都像是一朵黑色的蔓陀罗,一边妖艳,一边疼痛。让我既享受过甜蜜,又经历过伤害,既体验过喜悦,又感受过绝望,在哭过、笑过、伤过、痛过之后,以最美的表情面对之后的云淡风清。
  有些事,经历过,就是最美。
  韶华尚未褪去,心却已老练。
  那日的懵懂,那日的冲动,那日的欢笑,那日的泪水,都已成为明日黄花,一笑了然。
  不再轻易动容。举手投足间,有了些许从容,多了些许淡定。将所追寻的幸福,定调为平淡。想怀抱着前世今生的愿望,一梦千年。
  这一次,我的诗眼是懵懂与成熟的交汇点——成长。
  花开花落又一载,人聚人散已三年。
  蓦然回首,却见你我诗样的年华,在阑珊的灯火中,摇曳生姿。


陪妈妈走向从前

作者:陆  波

        是她,用温暖的子宫和十个月的艰辛铸就了我们为人的形状;是她,用彻骨的疼痛和手术台上的挣扎赐予了我们降临人世的希望。
  我们第一声并不嘹亮的啼哭只有她会幸福地倾听,我们第一次探出脑袋贪婪吮吸乳汁的模样只有她会深刻地铭记。她在世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快乐便是她的甘露,我们的悲伤便是她的苦楚。
  历史的洪荒中世事无常,是我们让她失去了自我,只是顶着一路的风,一路的雨,为我们将荆棘丛生的山峦踏成鲜花遍野的平地。
  然而无知迷茫了我们的双眼,幼稚堵塞了我们的两耳。我们忘记了是她用鲜血替我们将荆棘润泽成花朵,也忘记了是她用生命为我们将高山夷为平地——好奇和冲动让我们抛却了她为我们指引的方向,我们不顾她在身后焦灼的呼唤,独自走进了社会的迷宫。一不留神,便同毕淑敏一样“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被那些功名利禄驱赶着前行。前面的风景又远又美丽,我们走得太急太匆忙,总是略向后看一看,便又匆匆启程。那双期盼的眸子亮了亮,又随着我们远去的背影而暗淡。
  可我们总是毫不在意,并且从未想过是否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我们总以为她会有很长的日子来等待我们的归来,就像从前等我们放学一样,一边守着灶火,一边望着通向屋门的小径。满脸的焦灼终于被我们由远及近的歌声所化解,急急地把手放在围裙上擦干净,迎出去接过书包,笑着领我们回家。
  但现实总是过于残酷。终于有一天,“在一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后戛然落下”。上天不再给我们歆享幸福的机会,因为我们的一再忽视和浪费。直到那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对她的残酷——我们肆意挥霍了她的爱,并且只在我们感到弱小感到孤独时才回忆起她——那曾经给我们身体给我们灵魂的妈妈!
  “损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于是我们失去遮蔽,“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再也无法挽回破败的局面。
  悲伤,如同夜的影子渗入我们的骨髓——病入膏肓的孩子,除了妈妈,还有谁能够救扶?然而妈妈,早在我们不断的前行中被抛到了身后,被“掩埋在黑暗的那一边”。
  泪,淹没了一切,浸湿了枕巾,冰凉了我们幼稚的脸,我们终于从呼天抢地的噩梦中惊醒,才意识到,这一切只是上天为了惩罚我们而创设的幻境。
  上帝终究是怜悯了我们,他在我们绝望之前给了我们一束残存的火焰。他借毕淑敏之笔轻启了我们蒙垢的心扉——那些字字珠玑的文字如同滴着血的控诉,深深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上帝告诉了毕淑敏,毕淑敏则告诉了我们:既然已经明白那些被我们苦苦追寻的真诚就在我们身后,为什么不趁现在赶快回头?
  趁现在,而且,一定要快啊!趁妈妈还健在,还能伸出手抚摸她朝思暮想的孩子,回到她的身边,和她一同坐在火炉旁,听她讲那些跳动在炭火间的若隐若现的往事。那里有我们带给她的第一份感动,第一次喜悦,第一份担忧,第一次悲伤……那些琐碎得只有她能记住,平凡得只有她会珍藏的往事,将如同甜美的蛋糕一般被火细细地烤着。香味充满了整个房间,也充溢了妈妈的心田。
  在生命给我们的并不慷慨的许诺里,在两代人命运的街接处,让我们陪着妈妈坐在那窄窄的台阶上,安安静静地听她讲述。
  我们陪她逆着时光走向从前,那些曾经的过往在她的口中淡定地如隔世的花开,赠予我们心的慰藉。守着它,在颠簸的人世中,我们就能找到原罪的救赎,找到风雨中的希望与前程……


一样劝战迥异性情

作者:陆  波

     《赤壁之战》中孔明、鲁肃、周瑜三人都是主战派,都劝孙权迎战曹操,都表现出在政治、军事上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表现,孔明、周瑜显示于劝战时;鲁肃则表现在劝战前的游说刘备中。虽然话题主旨都是劝战,但三人的口吻、用语却不同,在这不同之中显出三个迥异的鲜明个性。
  孔明在劝战中突出地表现出他的“智”。
  刚见孙权时他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明明此行是“求救于孙将军”,但在孙权面前却从不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他知道权能拒曹则“求救”目的可达,这样“求救”实是不卑不亢,此其一。尽管刘备当时兵败势弱,但一开始孔明就有意把孙刘曹并提,且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巧掩刘备不堪的处境,这是不卑不亢其二。以上实是迂回法求救。
  为了坚定孙权拒曹决心,他利用孙权的好胜性格,以田横、刘备坚强不屈反激孙权,孙权果真“勃然”怒,决心拒操,这又是激将法劝战。而他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解除孙权敌强我弱的顾虑,此又为知己知彼法劝战。
  在对孙权的劝战中,鲁肃则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厚”。
  当朝堂上主降声浪高涨之时,鲁肃没有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只是“独不言”,此其厚之一。
  待孙权出廷,鲁肃默随其后,与孙权作悄悄言,这种以谈心表达意见的方式乃其厚之二。接下来,鲁肃从驳众人“迎操”的主张发话,以假设的方式,从自己迎操与孙权迎操不同后果的对比角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心置腹中显得那么知心,此其厚之三。明明是劝战,却不正面提一个“战”字,而是以婉转发问、希望建议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这是把孙权当成“主公”,当成主体的一种劝战,此其厚之四。总之无论直接抑或间接,都充分显露出鲁肃之厚。听鲁肃之言,读者之心才踏实了些。
  周瑜劝战则劝出了周瑜特有的“豪”。
  和鲁肃的反复强调不可“迎操”不同,周瑜在朝堂上一出言就是“为汉家除残去秽”、“操自送死”,读之令人振奋。接下来为孙权“筹之”的有理有据的形势分析则又显出了周瑜豪气万丈后的将帅之才,这才是周瑜之豪。以此,周瑜下文的“禽操”、“破”操读来才更加令人踏实、放心。“是夜,瑜复见权”,单独面谈,这种和鲁肃一样的推心置腹的谈话方式是缘于他们和孙权关系的亲密。亲信臣下的谈话方式当然也就不同于孔明作为友军使者的谈话方式了。
  “是夜”密谈,周瑜对形势的分析更加细致可信,建立在充分分析基础上的豪言“甚未足畏。瑜请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也就更加使人放心,令人振奋。孙权当然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由衷欣慰感奋了。
  “人物的声口就是人物的性格”,周瑜、鲁肃、孔明劝战时的言语确实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
  

欲把才子比佳人

作者:陆  波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漫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含英咀华,我们常常悠然心会,偶有所得。笔者发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常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于是美人为喻这一表现手法也就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
  我们溯本追源,这一手法应该追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美人、香草的意象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用来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文人骚客追随者日众。众多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采取比兴手法,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于是这种以美人为喻的传统在后世得到发展。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人李白的《玉壶吟》道:“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自比西施,写出他由于言行做派狂放不羁,在朝廷上下引起一些流言蜚语又招致玄宗不满的一腔愤懑。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喻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重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综观上文,我们不由得疑窦突生,为什么这些豪情万丈、才华横溢的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拟作柔美婀娜的美人呢?原来在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中“美人”和“蛾眉”代表了对于美好事物和高洁理想的无比向往和追求。古人曾说“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女子的画眉,是想得到男子的宠爱,与之连带的句子则是“士为知己者死”,士人的才干也希望有人赏识。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都特别向往能有像刘备与诸葛亮那样的君臣遇合,若没有这样的际遇,他们就会“感士不遇”,于是就假借美女作喻来书写各自情怀,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诗歌表现手法。
  当我们吹开历史的烟尘,流连在那一页页的华章中,眼前常浮现出一个个婀娜多姿、妩媚秀美的佳人,而当我们谙熟了这种独特的“欲把才子比佳人”的手法之后,我们就会读出佳人背后的文人骚客那一腔怨愤和别有寄托,从而领悟这种含蓄朦胧的意境的曼妙。
  下面我们详细地鉴赏两首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的诗歌,希望能对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提供一些帮助。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1.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朱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张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看法?
  2.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分别有什么寓意?张籍是怎样委婉地回答朱庆馀的?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精雕细琢,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新嫁娘去拜见公婆之前的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1.朱诗表达了应试的学子在考试前的紧张不安和充满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馀的才能,并鼓励他要充满信心,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朱诗中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以新娘的画眉比自己的诗文。张诗把朱庆馀比作采菱的越女,称她才貌出众,让他不必担心。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倾城绝色——青与白

作者:陆  波

         颜色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华裳,是这个世界精致绝伦恰到好处的装点。在颜色的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种颜色轻轻地在风中摇曳,我们却觉得无法把握和形容。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颜色的描写颇为耐人探寻,往往并不需要浓艳红妆,仅用简简单单的青与白,就足以造就绝色,倾国倾城。
  《诗经》说:“终朝采绿,不盈一掬。”那绿采到手里还不够一小捧,可以想见那是多么灵动轻柔的绿啊!蔡邕写过一首《翠鸟诗》:“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那“回顾生碧色”的绿,仿佛可以嫣然一笑。
  南朝江淹的《别赋》里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那绿色中竟然有了离别之痛;唐代牛希济的《生查子》里说:“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色在这里被染上不尽的相思。
  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绿色里充满了离别的遗憾,又充满了对朋友归来的期盼。王维写绿色的时候,虽是安静的,但是多了一些人间的暖意,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虽恬淡也是热闹成画的。更热闹的是他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红尘俗世的美,又是欢喜,又是温暖。在《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则是写出了春天热闹的极致了!
  一个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对着茵茵的绿色,叹息似水流年,定是一种半是淡淡的欢欣半是淡淡的哀愁的感受。施肩吾有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那锄绿的气势几乎有几分妖娆了。而王胄只留下“庭草无人随意绿”这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看来以诗名世,贵精而不贵多,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便好似耳得为声、目遇成色一般自然清新。
  在人间,因为有了这可亲可爱的绿,而充满了温柔的爱。而青相对于绿的柔美,则多了一层幽绝冷寂。同样是王维,“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等在青与白的对称之中,人生自然的冷净清幽跃然纸上。这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还喜欢阴湿寂寞的青苔,“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森林青苔上的那一缕霞光,写尽了人生空寂的清淡。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热闹的色彩,可是他一旦在秋天惆怅的思绪里静静地发呆,便写道:“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白色的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那种寂寞与荒芜又何止是因为年华的流逝,实在是源于一颗清冷死寂的心。
  杜牧在扬州的禅智寺,轻踏着软软的青苔拾级而上,便写下了“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这样的佳句,雨后清新的气流,青苔白鸟的闲淡无人可触可感,也不枉他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的美誉了。而杜甫在《上白帝城》中则写了骑马入青苔的气势:“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一年一年岁月的轮回里,青春老去,多病之年骑马入青苔,即便是豪迈,也是一种苍凉的豪迈了。
  吴子说自己:“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白石青松,对月卧云,恬然自得也是寂静无声。刘长卿夜宿兰若寺,遇见一僧人,僧人返寺,虎心信服,便有了“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竟如是禅心所对的猛虎一样,俱是清闲,全是超脱。
  而白色就与青色不可避免又极为和谐地对应在一起,比如,《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乎那白色的秋霜配上苍苍的青碧,才能表现出那不可遇合的惆怅;刘眘虚有:“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道路的尽头是白云,白云落处是清溪,清溪夹着落花而来,青与白,多么和谐的组合!孟郊则说:“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清溪映白日,多么坦荡荡的情景啊!马戴春日去见朋友,“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丛草断路,却见白云,真是无尘的高雅。许宏说:“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青山白云则是不尽的清闲。来鹄有一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那未开的白莲,荡漾的绿波,无不聚集在刹那的风光;白居易想念老友,竟将“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当作礼物送给自己千里之外的朋友,表示心的贞洁。便是诗人杜甫,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青与白如同他的志气一样高远;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竟好像天地广阔,只剩下这两种颜色。
  深浓浅淡的青绿,朴素雅淡的洁白,装载了太多的情绪,凝结了太多的直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是中华民族甚为钟爱的颜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们民族青山绿水的风华,成为我们洁白无瑕人格的象征。
  青和白终成绝色,倾国倾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