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风虎神韵114 2013-05-07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2010-05-07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王 超 

  摘要: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它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就业观念进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导下,培养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科学就业观。

  关键词:需要理论;就业观;心理

  从1997年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国家已不再负责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毕业生完全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特别是2003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由于短期内毕业生增幅巨大,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底,教育部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露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今年的民生难题。虽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计推出各种措施。但从各高校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形势仍不容乐观,不少大学生仍存在着不良的就业心态。针对这一状况,运用需要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就业观念进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导下,培养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科学就业观。

  一、需要理论概述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其观点表述于他发表的著作《人的动机理论》。在这本著作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要是人类的第二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稳定、福利条件好等等。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社交需求:社交需要是人类的第三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谊、爱情、归属感等等。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尊重需求: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不断的追求事业成功、使技术精益求精等等。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最为迫切的需要成为主导需要, 其他则为次要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而环境必须使这些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就会出现身心疾患。由此看来,对个体或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需要分析,在个体或群体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生的需求,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他们对各种人生需要重视程度的反映。如果在大学生活中运用需要理论建立科学、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就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的就业心理和理念,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分析

  200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使得原本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认识及自身需求认识不充分,对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因素。

  (一)从众盲目心理。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与众人一致的行为,称之为从众行为。而驱使个体采取从众行为的心理称之为从众心理。有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意识,在招聘会上,看到某个单位或职位招聘的人多,自己也就跟着去应聘。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缺乏必要的自我认识,对所应聘的单位及职位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认为“随大流总没错”,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是几个同学共同应聘同一单位,盲目跟风。

  (二)焦虑浮躁心理。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为焦急、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是由于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担心或对应付某一局面的能力的担心而造成的。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反映在毕业生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业,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自信,不敢面对竞争。另外,大学生在毕业时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要参与激烈的竞争,然而,一些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往往又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

  (三)自负高就心理。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

  (四)虚荣功利心理。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一厢情愿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甚至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况且竞争激烈,使毕业生容易遭受挫折,心理上难免会感到困惑,结果导致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

  (五)求闲怕苦心理。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求稳心态十分普遍。他们通常在用人单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自荐。而且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对职业的选择崇尚“三高”标准,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对自己能为企业付出多少考虑较少,对工资待遇考虑较多。

  三、运用需要理论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

  在大学生就业期间,学校、社会、家庭要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援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调适,寻找积极应对就业的策略。,则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调适,寻找积极应对就业的策略。

  (一)先就业,再择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如果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体体会到生存的压力时,不得不放弃不现实的高级的需求层次,转向首先满足低层需求。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先就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要避免有业不就,在就业无法达到专业对口的情况下,提倡宽口径就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培养积极的就业态度,使自己与就业职位合理匹配。

  再择业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自我实现的目标。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物质需求,还应该有更深的精神追求,因为抛开了所能得到的物质,精神也许才是最终的归属,而这种目标才具有真正的拓展性。

  (二)先定位,再出手。有关各层次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乃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其主要动力原则是健康人的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2]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只有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我后,才能避免求职中的盲目性,解决求职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盲目攀比等心理。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就业时选择那些符合自己价值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先投入,再收益。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由高级需要激发。人的最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潜力。个体愿意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东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1]”任何的回报与收益都应该同投入和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大学生就业也如此。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第一次真正真正面对社会。因此当直接与社会打交道时,可能发现自己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并不现实,学校所学知识派不上用场,等等。这就需要毕业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把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先受挫,再提高。马斯洛认为,在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中,“人并不是简单地存在着,而总是决定他的存在是什么,以及以后他会成为什么。无论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我们总是保留了人的自由的最后仅存的东西——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个人态度的能力。[1]”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这些挫折,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要学会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提倡大学生在就业时摆正心态,降低不现实的要求,做出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在就业机会较少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按照需要层次理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