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李白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05-07

发现李白

       作者: hzgziling 发布于: 子陵 
 
 

李白是四川人,我也是四川人,所以,我和李白是老乡。

出于对诗仙的景仰,也由于对有这样一位旷世伟人老乡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豪感,很早就想为这位伟大的老乡写点什么了。

千头万绪、思绪良久,终于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发现李白。

我想,也许李白从小就被灌输“少不入川”的训言,或者被所谓的“川人出川便是才”的“真理”所刺激,似乎渐渐产生了这巴山蜀水不宜久留的冲动,要不为什么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即便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何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诗仙也要“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呢?

我想那时候的李白,一定是步履蹒跚但豪情万丈、满怀报效国家的理想和希望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吧。

李太白叫诗仙又怎样?他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仙,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仙人是不用儿女情长、思乡惆怅的,离开天府之国的太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杜鹃花开,感慨万千:“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是啊,离家的人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呢?于是,登高远望,归思难收,望故乡渺茫,一声叹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啊!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追求的,何况是生活在极盛时期的唐朝呢?李白的抱负可不能说小,他自豪的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又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的口气不小啊,他的理想一定是在朝中,在国都长安吧?难怪他会说:“长相思,在长安。”

太白一定没有想到,他的理想这么容易就实现了。玄宗皇帝把他招进了宫,怀着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来到了国都。然而,玄宗皇帝却仅仅是让太白给那位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杨美人写写诗而已,圣旨怎敢违抗呢?不过李白写诗那还不容易,于是千古绝唱的诗句就妙手偶得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望,常得君王带笑看。”

而一年半后,李白离开了长安。

李白本来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一心想报效祖国,但在长安一年多的时间中,他亲眼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看到唐玄宗逐步堕落为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而且居然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李白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于是在天宝三年春上书皇帝,“恳求归山”。一走了之。

天宝三年,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我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不知不觉在漫游中度过了十年。李白夫人许氏去世后,他又在河南开封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并常住于此,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国”。在这期间,李白游览了不少祖国的名山大川,而李白可不仅仅是陶醉在壮丽的景色之中,他一方面在名山大川中求仙访道,欣赏大自然的奇幽秀美。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而更重要的是,李白一直没有忘记寻找报国的机会,此时的他,还一直在憧憬着“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 他在《梁园吟》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然而,极盛的唐朝已经逐渐衰亡下去,这个时期,朝政更加黑暗,人民百姓更加民不聊生,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时候的李白,目睹着国是日非、山河日下,他内心一定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迷惘,可以想象,他此时是多么的矛盾,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的这种矛盾和痛苦达到了极点,“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难以想象,当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多国是日非、世事变故,忍受着这般痛苦迷惘的煎熬,一生都在漂泊不定、流离失所,他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余生。世事谁料?而“古来万事东流水”,现如今,“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透了人情世故,又何必苦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个时候的李白,选择了在美酒与明月中释放自己的痛楚和忧伤:“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只有孤独的一轮明月陪伴着同样孤独的李白,他们是何曾相似,同样的孤高,同样的透明,同样的纯净。只有醉人的美酒和明月读懂了李白的心灵。当月下独酌、酒入愁肠,醉饮佳酿;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感受着这一切,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与伤感弥漫在全身,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曾经忧国忧民,以报效国家为一生追求的伟人,现在的他,只能让天上的明月、手中的美酒,以及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知己,个中滋味,谁能说清?

究竟谁能说清呢?

究竟谁能真正地发现李白呢?

杜甫发现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居易发现了李白:“可怜荒垄穷泉鬼,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而对于李白,我们始终是说不清楚的,对他的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假若历史可以重现,让我们回到李白身边,继续发现李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