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三素:万物转移天地之气

 缘助舫 2013-05-07
 

李三素:万物转移天地之气

    李三素原文:

    或问:

  木生于山,粟芽于室,以其有生气也。既死之朽骨,有何生气而能泽其子孙?即太王迁、周公卜洛,建都立国或有形势之说,而阴宅前此未闻。大儒朱紫阳酷信风水,而后世犹或非之;吾子专言理气,独未思之欤?

 

    答曰:

  上古之不信风水,犹之于草依木处也。利用前民之事,皆以渐而兴,何况风水。至于朽骨无知,余幼以泥其说。偶以针浮杯水,亦如罗经之指南北,乃觉其非针与杯水有知也;其所以指南北者,乃天地自然之气也。

  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则灵蠢蠕物,皆转移于天地之气。故死者不必有知,而死者之骨实生人之根本;其泽及子孙者,天地之气为之也。江南之桔,树之江北为枳,无非为天地之气所使;知桔枳为气所使,则知死者之骨亦为气所使也。

  通天地人谓之儒,朱子为信天地之大者。至于青鸟、葬书前此未闻,则前代有其时耳。岂可以草衣木食,反咎今日之布帛宫室也哉。

  

竹下翁插话:

 葬亲”是否可以荫庇后人?此乃千年是非命题。

是论”鼻祖当属东晋·郭璞。若认为有更古之贤为鼻祖,也无可非议。如黄石公青囊经》有“化始、化机、化成”三论,“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而郭璞之葬书》,一句“葬者,乘生气也”,惊天地、动鬼神!“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杨公乃“是论”知名实践家;而“是论”之“大款”者,当属南宋·朱熹,李公如是说:“通天地人谓之儒,朱子为信天地之大者。

非论”鼻祖当属东汉·王充王充是我国历史上进步思想家,其耗费30余年精力写成《论衡》,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其《论死篇》“精气”生与灭之论否认“气感而应”之说;其《薄葬篇》“薄葬”观念则于今仍有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唐·吕才,其在《叙葬书》中七列举证据批判风水术,并将《葬书》也说得一无是处;其“吕才合婚法”则被称为“减蛮经”,至今仍让命理界有人感到莫名其妙。

 李公高瞻远瞩,从上古至当时、从草木至万物,提出“万物转移天地之气”之论,这与“夺神功,改天命”之论一而贯之,针对者正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宿命之论。人也在万物之列,“故死者不必有知,而死者之骨实生人之根本;其泽及子孙者,天地之气为之也。”当然李公之论未必符合当前时代精神,但“葬先荫后论”是非之辨,将在更高层次诸如DMA、全息论之类继续“玄之又玄”地演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