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当下盛行的狼、獒文化

 啸海楼 2013-05-08

警惕当下盛行的狼、獒文化

辛泊平

警惕当下盛行的狼、獒文化

 

辛泊平

 

近年来,以狼、獒为题材的小说异常盛行,一时间,人人言必称狼、獒,似乎不如是便不时尚。应该说,就书市上流行的诸如《狼图腾》《藏獒》那几本小说,有一定的可读性。但《狼图腾》太多的以议代叙,过于说教,《藏獒》的描写则明显粗糙,缺乏细致入微、让人信服的细节,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价值都不太大。可是,这样的作品却一直占据了图书排行榜,不能不让人深思。全民读书自然是好事,但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国民读的是什么书。发现一种文化现象,认真想一想,总不是什么坏事。

前两年,因为人们大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一些媒体便惊呼国民的素质提高了,那种喜悦的阵势,不亚于中国申奥成功。当时,我忍不住写了一篇质疑的文章,发在了《山西文学》上。我觉得我们是盲目乐观:就凭一个西方作家的作品就能代表我们的阅读水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现在,“狼文化”蔚然成风,是不是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民族终于多了一些阳刚之气和原始、粗犷的生命力,少了一些懦弱与奴性?这样的类比显然是可笑的。我们应该看到,在信息化时代,无论读什么样的书,都和国民的自觉选择不成正比,更多的还是出版商的炒作和引导,就像当下从“百家讲坛”里走出来的易中天们的作品一样。而经过炒作掀起来的阅读热,其中的情感投入和灵魂参与程度怎么说也让人怀疑。

事实上,通过这种由媒体主导的阅读,恰恰是造成国民“盲读”、“盲从”并“盲目崇拜”的罪魁祸首。读者缺少自主,就像我们拥有电视遥控器但却难以深入看一部电视剧一样,这种被媒体推荐狂轰乱炸的阅读,自然就没有宁静的状态,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仅仅造成表层的热闹,根本无法触及心灵,更不用说对灵魂的影响了。历史告诉我们,灵魂的启蒙与革命的工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先进、锐利的思想艺术的参与,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深刻犀利如鲁迅者都没有彻底完成国民灵魂的重塑,而今却要以几本畅销书完成,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承认那些作者和出版社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愿,希望我们的读者灵魂受洗。但是,就凭那种匆匆上马的急就章式的作品,结果恐怕不是灵魂受洗,而是加深我们身上的浮躁和乖戾。所有的艺术都是有缓慢肌理,缓慢的创作,缓慢的欣赏,缓慢的感受艺术的灵秀与深沉。那种急行军的阅读连接的是功利,远离的艺术。利字当头,作家注水,出版社炒作,大众读者跟风,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几天” ,热闹过后,在读者心中留下几个名字,然后再接着和畅销书赛跑,直到筋皮力竭,直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果我们深入一点思考这种似乎是突兀其来的狼獒文化,恐怕不难发现,它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动物题材的相对陌生化,这就容易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另一面也的确反映了当下文化确实存在的阴柔化。长期以来,影视作品基本上是新版本的大款儿情人,是不着边际的侠客异形,是缠缠绵绵的港台言情剧,是争风吃醋权力交锋的宫廷戏,这样的东西看多了,大众自然腻味和厌倦。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自然需要男人也体贴,女性也自立。但如果一个民族所有的男人都成了嗲声嗲气的“粉红色男人”,那肯定天下大乱。尤其是现在,在许多领域我们都感慨和抱怨阴盛阳衰,而在感慨和抱怨的背后,其实饱含了国民对那种雄性力量、父性血脉崛起和喷张的渴望。所以,我们才有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有了《亮剑》里的李云龙,有了今天的狼、獒文化。说的刻薄一点,就像我们喜欢吃什么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缺少什么一样,今天我们对英雄主义、对狼獒精神的崇拜,正好表明了当代人身上缺少英雄们身上的亮剑精神、狼獒身上的原始力量。

当然,如果我们反思了这种文化流行的深层原因,然后自觉修养和锻炼自身的肝胆和豪情,这种缺乏精致的作品流行也未尝不是好事,就像当年卜迦丘的《十日谈》一样,起码可以让人们想一想;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满足了那种猎奇心理,然后继续在媒体的忽悠下跟风,那只能继续在迷失自我的状态下快乐地苍白、无痛地下坠。07/1/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