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

 心净止水 2013-05-08

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

韩学杰

我的导师沈绍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本人跟师学习10余年,耳濡目染其临诊过程,每试必验,故将其痛证治疗经验总结,以飧读者。是我们的治病多元化,多样化。

痛症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有“举痛论”提出“五脏卒痛”,其病机是“寒气入经”,气不通,所谓“不通则痛”。其治常用“活血通络”,“芳香温通”,以求“通则不痛”。针灸镇痛亦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提出“以痛为输”。现从临床出发,采取针药并用的方法,对中医镇痛的思路、治则、方药、取穴、手法诸方面介绍恩师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中医镇痛始于《内经》“举痛论”分辨寒热虚实,详于《金匮》、《伤寒》,既有证候分类,又作分证论治,仲景创建的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乌头煎、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以及通脉四逆汤等均为效方,到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久痛属虚”;明代《医学传真》提出“通则不痛”;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痛入络”均有启迪作用。中医镇痛疗效肯定,针药并用更显优势。

一.根据疼痛性质分为虚实二类

1.虚证疼痛

隐痛—以虚证多见,分气虚和阴虚2类。气虚隐痛伴气短乏力,苔白质淡,脉象细弱。由于气帅虚衰,鼓动不足,血运缓慢而不通则痛。治当补益中焦脾气,兼顾血运。主药:生芪、炒白术、云苓、陈皮、赤白芍、炙甘草;取穴:足三里、血海。阴虚隐痛伴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象细数。由于营阴亏损,血行贫乏而不通则痛。治当补益下焦肾水,兼滋营阴。主药:生地、黄精、山药、泽兰、川栋子、元胡。取穴:三阴交、太溪。

2.实证疼痛

胀痛—以实证多见,分肝郁、痰浊、食阻3类。肝郁胀痛兼见胁满太息,苔黄质红,脉象弦紧。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不通则痛。治宜疏肝开郁为先。主药:肝郁:柴胡、香附、丹皮、川芎。取穴:阳陵泉、支沟。痰浊胀痛兼见口粘憋闷,苔腻脉滑。由于痰浊内阻,气机不畅而不通则痛。治宜化痰降浊为先。主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菖蒲、都金。取穴:中脘、丰隆。食阻胀痛兼见纳呆嗳腐,苔厚脉滑。由于食阻中焦,运化不畅而不通则痛。治宜消导畅中为先。主药: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木香、陈皮、连翘。取穴:建里、公孙。

刺痛—以瘀血多见。兼有全身血瘀证,如紫绀,毛发干枯,肌肤甲错及离经溢血证,血紫有块,舌紫斑,脉细涩。治当活血化瘀,通则不痛。主药:丹参、当归、赤芍、郁金、地龙、水蛭。取穴:膈腧、三阴交。绞痛—除气滞血瘀外,还在寒凝中诱发,此时痛而喜暖畏寒,面色  白,四肢欠温,苔白质紫淡,脉象沉迟。治重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炮姜、鹿角霜、桂枝(肉桂)、乌药、细辛3g、制川草乌各5g。取穴:关元、足三里,用灸法。

二.根据疼痛部位分为七类.

1. 头痛论治

头痛—分风邪、肝阳、痰蒙和气虚4类。风邪头痛以全头胀痛为显,伴发热,咳痰,咽痛骨楚。分为风寒(苔薄白,脉浮紧)。祛风散寒,主药:荆芥穗、防风、川芎、白芷、桂枝、白芍、细辛。取穴风池、外关、合谷、太阳。厥阴痛加四神聪、中郄;少阳痛加率谷、地机、太冲;阳明痛加印堂、梁丘;太阳痛加天柱;风热(苔薄黄,脉浮数)。祛风清热,主药:连翘、菊花、薄荷、蝉衣、桑白皮、葛根;肝阳头痛以两颞跳痛为显,伴胁满易怒,口苦尿黄,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数。治重平肝潜阳,主药:天麻、菊花、草决明、珍珠母、生石决明、栀子、川楝子。取穴太冲、太阳,用泻法;痰蒙头痛以头顶重痛为显,伴胸憋形胖,口粘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治重豁痰开窍,主药:胆星、天竺黄、川芎、莱菔子、菖蒲、郁金、枳壳、生苡仁、车前草;取穴百会、丰隆。气虚头痛以全头空痛为显,伴气短乏力,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治重升清降浊,主药:党参、黄精、升麻、当归、玄胡、葛根。取穴四神聪、足三里,用补法。

2.风热目痛

目痛—以肝火多见,兼有口苦目赤,尿深便秘,易怒心烦,苔黄质红,脉象弦数。治当清肝泻火,主药:夏枯草、生栀子、草决明、野菊花、制军、车前草。取穴攒竹、行间,用泻法或耳尖放血。

3.虚实齿痛

齿痛—分胃火和肾虚2类。胃火齿痛,痛剧龈肿,伴消谷善饥,口干引饮,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滑。治当清胃泻火,主药:生石膏、知母、生苡仁、升麻、川牛膝;取穴二间、内庭,用泻法。。肾虚齿痛,隐隐作痛,伴耳鸣腰痠,苔薄黄,质淡红,脉沉细。治应滋肾降火,主药:生地10g、黄柏10g、玄参10g、怀牛膝15g、丹皮10g、徐长卿10g。取穴合谷、太溪,用补法。

4.巧辨咽痛

咽喉痛—分风热、虚火2类:风热咽痛,肿痛明显,喉有物梗,影响吞咽,甚则寒热交作,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主药:连翘、金银花、生甘草、蝉衣、僵蚕、露蜂房、野菊花、苏梗;取穴少商、商阳放血,泻风池、上廉泉;虚火咽痛,隐痛为主,朝轻暮重,五心烦热,腰痠失眠,苔净质红,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主药:生地、麦冬、黄连、肉桂、马勃。取穴劳宫、上廉泉用泻法,复溜用补法。

5.胁痛论治

胸胁痛—分胸阳、肝郁2类:胸阳痹阻,痛而寒凝,遇冷加重,时有彻背,四肢不温,苔白质淡,脉弦细而迟。治当温通胸阳,主药:生芪、桂枝、全瓜蒌、薤白、川芎、香附;取穴内关、膻中,用温针法;肝气郁结,痛而气滞,恼怒发作,流窜不定,心烦嗳气,苔黄质红,脉象弦紧。治当疏泄肝郁,主药:柴胡、枳壳、赤白芍各、川楝子、玄胡、金钱草、丹皮。取穴期门、太冲,用泻法。

6. 脘痛各论

脘腹痛—分寒积、气滞、痰食、中虚4类:寒积痛系脾胃素寒,复感寒邪或咨食生冷,以致脾阳不振,寒凝不运而绵绵作痛,得温则减,食少喜热,苔薄白,脉弦迟。治当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香附、乌药、木香、蔻仁、小茴香、云南白药冲;取穴太白,用补法,灸神阙、中脘。气滞痛系肝气横逆,气机不舒而胀痛时作,郁怒加重,痛引两胁,食少吞酸,苔薄腻,脉弦紧。治当疏肝和胃,主药:柴胡、枳壳、炒橘核、青皮、川楝子、玄胡、当归、白芍;取穴内关、公孙,用泻法;痰食痛系痰热食阻中焦,腑气不通而闷蹩作痛,纳呆便臭,呕吐涎沫,苔厚腻,脉弦滑。治当消导通腑,主药:莱菔子、枳壳、焦三仙、制军、公英、全瓜蒌、草决明;取穴天枢、上巨虚,配支沟、照海,用泻法;中虚痛系脾胃虚弱,无力健运,隐痛时作,按之可舒,食欲不振,肢倦乏力,苔薄质淡,脉象细弱。治当补气健脾,主药:生芪、桂枝、白芍、炒白术、炙草、生杜仲、陈皮。取穴中脘、气海、太溪、太白,用补法。

7. 腰痛辨析

腰背痛—分肾虚和风湿2类:肾虚腰痛系真元亏损,筋脉失养而痠痛绵绵,痿弱无力,形寒滑泄,苔薄白质淡胖,脉细尺弱。治宜补肾通络,主药:鹿角霜、桂枝、生地、山药、鸡血藤、老鹳草、川断、生杜仲、桑寄生;取穴肾俞、肝俞、太溪,用温针灸。风湿腰痛系感受风湿,经气阻滞而重痛拘急,转侧加重,影响步履,变天诱发,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湿通络,主药:生苡仁、地龙、防风己各、陈皮、鸡血藤、伸筋草、稀莶草、木瓜。取穴三焦俞、脾俞、秩边、委中,用平补平泻法,并配梅花针。

上述镇痛的分类论治只是疼痛性质、部位、病种分类组合,主药相配的一种新法,目的是继承发挥中药镇痛的优势,提高中药镇痛的疗效,但尚不完善,比如病种提到的病机只是主要者,临床病种的病机要错杂得多,如有例外仍应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