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5-08
广东完成地贫流行病学基线调查,较此前数据高出5% 本报讯 (记者莫冠婷 通讯员彭 文斌、林惠芳)今天是第20个“世界地贫日”。地贫防控项目自2012年开始作为广东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省财政每年投入3500万元,历时一年,地 贫防控项目基线调查顺利完成。在日前召开的广东地中海贫血预防控制项目第四次专家会议上,公布了广东大样本地贫调查的最新数据。记者获悉,本次调查对全省 21个地市14332对广东户籍的住院分娩孕产妇夫妇进行了检测,发现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6.8%,携带同属α或β的地贫基因的夫妇占1.9%。另外,在 这些夫妇所分娩的胎儿中,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6.0%。调查还显示,目前广东基层地贫防控服务能力不足、群众对地贫防控的认知不足,广东地贫防控工作依然 严峻。 调查了21个地市 4万多份样本 作为官方调查项目,本次基线调查方案邀请了中山大学、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流行病统计学和妇幼保健学专家,以及广东省部分产前诊断专家进行论证和把关。样本代表性较好,调查样本量较大。抽样地 区覆盖21个地市的21个县(区),采样机构104家;有14332对广东户籍的住院分娩孕产妇夫妇和14420个新生儿接受检测。所有样本均采用了血常 规检测、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地贫基因检测3种方法进行检测。同时,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还随机选择4家被调查机构,对为期1个月的所有住院孕产妇进行地贫 基因普查,以校正大样本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可能出现的抽样误差。结果表明,抽样误差对本次调查无显著影响。 据了解,广东的地贫流行病学研 究已有近30年历史。曾溢涛院士曾于1987年在全国28个省份对90万人进行了血红蛋白病筛查,其中,对广东4310例新生儿脐带血的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后发现α-地贫发生率为4.1%,对广东102356例成人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后发现β-地贫发生率为1.1%。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湘民教授于 2003年用地贫基因检测技术,对广州、汕头、珠海、湛江和韶关等5市的5605 例脐血标本和7792例婚检者进行了地贫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广东地贫基 因携带率为1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户籍的住院分娩孕产妇夫妇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6.8%,和此前调查数据相比,地贫基因携带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检测技术发展、抽样点和检测对象选择不同。 “防控策略仅仅是避免中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最大程度减少重度地贫的危害,但不能降低地贫基因携带率。”专家表示,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稳定的人群 中,地贫基因携带率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而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广东户籍的住院分娩孕产妇夫妇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6.8%,这些夫妇所分娩的胎儿地贫基因携 带率为16.0%,也证实这一结论。随着检测技术和检测覆盖面的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地贫基因携带者被发现,也将有更多的重度地贫胎儿在产前得到干预。 基因检测新技术 有望年底推广 地贫难以治愈,却可以防控。通过婚前、孕前和产前对育龄夫妇进行普遍的地贫筛查,是目前国内外的有效地贫防控模式。不少人以为自己身体很健康,不可能有 贫血,因此不愿在产前接受地贫筛查和诊断。仅仅携带地贫基因的人是不会有任何贫血的表现的,但其下一代为地贫患儿的机会很高。专家提醒,孕妇在怀孕3个月 前要到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首次产前检查。 据了解,目前夫妇双方进行地贫筛查的费用仅100多元,地贫基因诊断费用不到500元,地贫胎儿产前诊断的费用在1600~2000元。但是一个重度地贫患儿的治疗费用每年就高达10万元,一般只能存活10岁左右,平均治疗费用100万元。 据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自2009年起累计投入600多万元研发诊断地贫的液相芯片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目前检测方法需4~7天分三种试剂完 成,而基因芯片技术能在5小时内一次完成23种基因突变检测,自动化程度和准确度高且无环境污染。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主任尹爱华介绍,该技术目前 正进行临床实验,预计今年年底前后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证书,并正式生产用于临床检测服务。届时,有望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 记者还了解到,据《广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施办法》规定,本市户籍及在穗居住半年以上的市外户籍、符合生育政策的计划怀孕(即未孕)夫妇,可享受21项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其中除全国统一实施的19个项目外,还根据地方情况增加了地贫及蚕豆病的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