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古塔,显得无比沧桑和寂寥(图1) 急水塔本名三元塔,位于潮州市区东南方二十余里江东镇割区的鲤鱼山上。因山下韩江溪水自古激流奔腾,民间便称为急水塔。 今年国庆假期,突然生出重攀急水塔的念头,于是背起相机扛起脚架驱车回乡。儿时顽劣好奇,常攀上古塔顶端。如今时隔数十载,登山道路无人修葺,已被杂草灌木覆盖,踪迹难寻。无奈,只能绕道山背,从后山小道上爬。
从塔下石阶仰望急水塔,飞檐上长满树枝。塔门对联是林熙春亲手所题的“霞光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塔门早也不见。(图2) 鲤鱼山并不高,相对海拔不足300米,山路也不算陡,不多时已至山顶,急水塔便呈现眼前。塔门朝北,刻有对联。横批为:“三元塔”,上下联分别为:“霞光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字里行间大气恢弘,迎着猎猎江风,自有镇守一番水土的正气。遥想当年,浩瀚如海的江面上,这根七级浮屠独立于鲤鱼山上,直插星汉,砥挡韩水,有如定海神针般气势磅礴。 走进塔门,穿过拱顶,是首层的巨大内室,迎面而来的又是那条巨龙般的石阶梯,弯延盘旋。小时候见识浅薄,只觉得这楼梯奇形怪状,如今故地重游却被其精妙的建筑所震撼。楼梯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下边没有任何支撑,单凭结构石块垒叠而起,整体呈螺旋型倚空而上,自下而上仰望,石梯有如悬空而建。在昏暗的塔身内,显得古老而神秘,叫人不敢久视。遗憾的是,原本石阶上的石柱栏杆,如今连同地下的花岗岩地板,尽数被人撬走,留下空荡荡的石臼和一片狼藉的风化侵蚀泥沙地。
楼梯设计,更是巧夺天工。首层建筑呈螺旋状直上,单凭拱形、弧形、梯形等结构石块垒叠而起。自下而上仰望,石梯悬空而筑。(图3) 沿着石梯登上,石梯建造在塔壁中间,塔壁中空,盘旋而上,每层均有道口进出,攀登起来格外安全。至二层,眼前豁然开朗,江山一览无遗。逐层上爬,每层的内室构造基本一样,只是随塔身逐层缩窄,空间随之缩小。当年的建造者不仅在建筑技艺上推陈出新,而且还将明代的雕刻、绘画艺术融入塔的建筑中。每层塔顶的藻井均有精美石雕,其中二至五层的石雕仍然清晰可辨,分别为八卦图、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双鹤呈祥、玉兔挂树、鹿含灵芝。塔身内室还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二到五层更设有壁龛,自下而上分别供有元始天尊、灵清天尊和道德天尊。记得小时候攀爬古塔时,每每望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塔神和壁画,再想起当时村内盛传这急水塔内有鬼怪作祟,总会觉得后背发凉。完全不懂这些古物包含了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二层的八卦图,用三条石板拼合成。在这一层还可以依稀看到藻井下面的墙面有彩绘的图案。(图4)
第三层的双龙抢宝图(图5)
第四层的双凤朝阳图。(图6)
第五层的双鹤呈祥图。从第五层开始,塔身开始有断裂。藻井石雕已有一块断裂成两半。(图7) 今日再次登塔,塔内已面貌全非,可以看到的只是狼藉一片的惨败样子。那三尊塔神也不知何时“飞走”,留下三个残破的壁龛。墙上精美的壁画也被“到此一游”的涂鸦覆盖。更为揪心的是,不仅塔身首层的石板、楼梯的栏杆以及大量青砖被人撬走,上边几层标台上的石栏杆也因年久失落、无人维修,如今只剩第四层留有的一根石柱,独望一江秋水,眼看第四层以上的部分随时都有塌落的可能。 至五层,在塔的内壁刻有明户部左侍郎林熙春撰写的三元塔铭,原文为:“凤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议攸同。乙巳建塔,丁末竣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牗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阶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灝气新钟,元魁辈出,国泰民丰。”洋洋洒洒的四字文,把建塔的经过及三元塔的雄伟壮观气势描述得淋漓尽致。可如今这些记录也已脱落,不见踪影了。
塔内墙上精美的壁画也被“到此一游”的涂鸦覆盖。(图8)
上边几层标台上的石栏杆也因年久失落、无人维修,如今只剩第四层留有的一根石柱,独望一江秋水。(图9) 爬上最后的第六层,场面更是落荒凋零。塔身六层的内室已被地震毁了一大半,只留下半边裸露的青砖,支撑着藻井三块摇摇欲坠的石板。石板上原本为“玉兔挂树”祥瑞石雕图,1918年的地震已经震断了一块,落在尘土厚积的五层塔面上。站在第六层的中间,仰天便能看见残存的中间一块“玉兔挂树”石板,往下可见被震落半段石板,左上边另一断了一半的石板摇摇欲坠,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也怪,从地震1918年以来,这破畔的残塔又几乎一直以这样的姿势保持着。
第六层中心的藻井原来是三块石板拼成的“玉兔挂树”祥瑞石雕图,地震已震断了一块,爬上六层,仰天便能见此情景。(图10)
石级是通往塔顶的,传说最后一层有鹿衔灵芝的祥瑞石雕图,但因为整层被地震震落而无从考证。顶部裸露着的石阶,是最后通天的石梯,人若登爬,随时都有被刮落的可能。冒着这种可能,我们还是站在这第六层的破畔厝,塔顶的风大得能让人感觉到塔身晃动着,而顶部残存的石板,随时都有堕落的危险。(图11)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讲起急水塔,都会说起戊午年(1918)的地震。那场地震强度非常大,把急水塔六层以上的塔身和塔顶的鉎铁葫芦一并震塌。传说当年葫芦落地的时候激起的巨大声响,方圆数里的村落都能听到。而关于那个大葫芦的下落,如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掉到韩江里,被水冲走了;有人说滚落到对面的猫头山上;究竟镇塔葫芦何在,有待进一步考证。
透过古塔残壁向外眺望,左边是群山黛影,中间是烟波飘渺的韩江水。(图12) 站在塔顶,透过古塔残壁向外眺望,左边是群山黛影,中间是烟波飘渺的韩江水,隔了茫茫的芦苇丛和油绿的芭蕉林,右边是白墙黑瓦的村落。这风光,与儿时所见,虽隔数十载,却有如一日,叫人感慨浮生若梦。顶着塔上大风,忍不住拿出相机冒险高危作业,记录下这古塔的残垣断壁。
落日余晖,映照着急水古渡。如今急水不急,不再现曾经的汹涌咆哮。唯剩下残塔仍屹立于亘古的鲤鱼山上,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图13) -------------------------------------------------------------------------------- 民间传说 ——急水塔的故事 1、破风水: 传说古时潮州于人才辈出,从嘉靖年间到明朝末期,潮州不只出了状元林大钦,中士中举的文人也不在少数。时任潮州知府的林监丞是福建人,眼见潮州弹丸之地,官 运竟如此兴旺,心中又是嫉恨又是疑惑,于是请来风水先生一窥究竟。这风水先生走遍潮州府城,发现了一处风水宝地——潮州府城东南边,急水埠上的鲤鱼山。 风水先生说,鲤鱼山正处潮州东南,居巽方。巽属木,又有韩江水滋养,水生木,木盛则文秀,故生得潮州府内昌盛文风。且这鲤鱼久居此地,已经修得道行,大有翻 跃龙门之势,若加以时日,鲤鱼过了龙门,潮州地区更是文盖天下。风水先生赐了林监丞一条妙计:只要在鲤鱼山上建一七级宝塔,将鲤鱼钉死,潮州的风水便能破 开。 林监丞闻言,即大兴土木,欲在鲤鱼山上兴建风水塔。但是鲤鱼精道行不浅,加之此地人烟稀少,激流乱石,要建这 风水塔并不容易。林知府第一回把塔建在鲤鱼尾,结果塔基刚打好,鲤鱼一甩尾就把塔甩倒了;于是林监丞挪了个位,在鲤鱼背上重兴土木。谁知鲤鱼力气非凡,稍 一拱背,又把塔给震塌了。这可急煞了林知府,亏得了风水先生指点,送了一妙计。告知林知府须得两处着手,一方在鲤鱼头上建塔,一方在鲤鱼尾造庙,头尾并施 方可制住鲤鱼精。林知府依了妙计,土木大兴,耗时三年,终于把塔建成,钉死鲤鱼,破了潮州府风水。 说来也怪,自从急水塔建成之后,鲤鱼山下忽地多出成群指头长短的小鱼。传说是鲤鱼精心知在劫难逃,无力再庇佑潮州风水,死前泪流不止,化作无数小鱼,名为“鲤鱼虫”。小时候还曾抓来吃过,其味道鲜美无比。 林监丞建塔败风水的传说,在潮州地区流传甚广,将鲤鱼精说得有仁有义,虽无雷峰塔下白娘子的故事来得凄美,却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师徒斗法: 传说当时凤凰塔的工匠是急水塔工匠的师傅,师徒二人为了较劲,在塔竣工之时约定要从塔上跳下。到了建成之日,为师的卷了三层厚棉跳了下来,结果撞到塔檐,落地时摔得粉碎。徒弟生性聪慧,挑了个大风天气,撑了把大铁伞从塔顶掉下,借风力安全着陆。 当然,这段古只是作为茶余饭后闲聊,实则毫无根据。凤凰塔建于万历十三年(1586),而急水塔建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它的修建比急水塔早了整整 20年,其师徒斗法的传说根本无从说起。但是单从建筑设计上,急水塔确实比凤凰塔更有新意。三元塔七层八面,塔高十五丈三尺,基围十四丈,斗拱出檐砖石结 构,是八角形楼阁式砖石塔。塔基为雕饰静美的石砌须弥座,一、二层为石构,三层以上青砖条填砌。 3、急水塔的来历: 据《林忠宣公熙春略传》记载,林熙春为海阳龙溪都人士。万历廿三年(1595),林熙春因上《申救言官疏》,触犯神宗皇帝,被贬为茶陵州判官。林熙春托病回乡,韬光养晦26载,急水塔正是他在此期间倡议修建的。 关于塔,原本是佛教的建筑,传入中国被本土化后也成为儒道所用。急水塔成为了“镇煞止水”的吉祥物。韩江从广济桥流过后经凤凰洲便分汊为东、西两大支流,东 溪南下20里,两岸猫头山,鲤鱼山对峙,险峡天成,江面骤窄,水急浪涌,故这一江段,俗称急水,容易崩堤。东岸的急水村,地面高是7米多,要比西岸的圆山 村高出2米,一遇洪水暴发,西岸堤段容易出险情。急水埠又是古时东南部的交通要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港之一。由于江面在此陡生丈余落差,若遇涨潮,更是 湍流奔涌,水雾氤氲。商旅至此常有祸事,拖累无数船家葬身鱼腹。清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中谈风水地理时,其中“急水关锁”就指急水三元塔。曰:“郡左韩 江,南下二十里为急水。关山锁石,西岸低,建塔焉。”正在于固堤防洪。 林熙春返乡后,听闻急水埠凶险,便 力倡在鲤鱼山上建塔。一作镇煞止水之用,二有引航之便,三来还有聚气昌文之效。建塔,也将堤基拓宽压实无疑大大提高堤围的防汛能力。自万历三十三年 (1605)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耗时三年,修成这七级浮屠,按照道家《云笈七籤》《元气论》描述:“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 养万物”,命名为三元塔。当然,“三元”,也有取状元、会元、解元之暗指。潮州自古元魁辈出,以此为塔名,寓有称颂潮郡学风昌盛、人才代出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