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光绪 内府刊本 《御制劝善要言》1卷 1册

 率我真 2013-05-08

清。光绪 内府刊本 《御制劝善要言》1卷 1册

分类: 藏书--殿版

     

《御制劝善要言》1卷  1册

 年代:清。光绪--?内府刊本。   

 作者:清世祖福临撰,陈冕敬书.徐桐敬刊。

 部类属:子部。儒家类

 行格:6行16字.龙纹红栏套印.白口.

 尺寸:版框:24.2x14.8cm      开本:29.5x17cm

 用纸,装潢:白纸,金镶玉。

 

 内容:首有红色龙纹“御制劝善要言”牌记.

       顺治12年正月“御制劝善要言序”

      《御制劝善要言正文》36页

       后有党崇雅.图海.傅以渐三人合创撰后序3篇

       陈冕敬书.徐桐敬刊。

 

说明:最早的道教劝善书是《太上感应篇》,延生于北宋末年。仁孝皇后于永乐初年亲著《劝善书》一部,共20卷,于永乐五年(1407年)刑行。清世祖于顺治12年“取诸书之要言,辑为一编”,名曰《劝善要言》,福临御撰《劝善要言》满汉合璧颁发异始于王公以下文官三品以上各一部。咸丰年间刊武英殿本《劝善要言》1册。清光绪十八年刊本中言?光绪十七年8月初8内阁奉上谕译为汉文颁发各省督抚已亥,世祖御制劝善要言译汉书成,颁行直省学官,塑望与朕恭读世祖皇帝“御制劝善要言”书,清光绪除陈冕书.徐桐刊本外,还有李鸿章校刊本。(7行18字)

清全承明制,奉西汉以降之“孝治天下”为国策。故各帝庙号均附孝字,后妃亦然。清入关次年即开料取土,意在召揽汉族学人士于师心,以固江山社稷。后有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内翰林林宏文院大学士图海.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傅以渐的三篇后序。

 

 

陈冕(1859—1893) 字冠生。济南人。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早年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7岁时参加乡试中举,留在咸安宫任教习,并任国子监学正学录。1883年(光绪九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同年,其父陈恩寿因赈灾操劳过度病倒。陈冕闻讯回济南侍奉,父亡后,在家守制。1884年,黄河又发大水,陈冕秉承父训,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处,供灾民栖身。三年丧满,陈冕回京任职。1889年(光绪十五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1892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 (今丁家庄小学)。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济南病逝,葬于城东丁家庄。

事迹

  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募得万余两黄金送往山西。就在这一年八月十七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而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英年早逝的他令朝野共惋惜,出殡时,由济南西门到十里河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为他送葬的百姓。

山东通志

  陈冕自幼知行道义,与其家庭对他的教化和影响是分不开的。陈冕祖父陈显彝、父亲陈恩寿,都是闻名于世的慈善家,史上有“陈善人”之誉。陈显彝在任馆陶知县时,曾开仓赈粮,并筹款救助饥民数万人。光绪九年,黄河决口,陈恩寿在参加抗洪赈灾中,积劳成疾,同年去世。他逝世后,“士大夫相与吊于庐,乡民吊唁者日数百人,焚香泣拜。及其殡时,家祭巷哭,道路填塞,观者叹息流涕,以为盛德感人。若此盛况,为济南近代所未见。”(《山东通志》)

史书的记载

  顺天宛平(今北京大兴)人。字冠生。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光绪九年(1883)状元。陈冕十五岁考取秀才,十七岁顺天乡试中举且以文显名。四次会试方才过关,廷试拔为头魁。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陈冕(1859-1893年),字冠生、灌荪,号梦莱,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以翰林院修撰典试湖南乡试,得人甚众,可惜英年早逝,政迹未彰。对策论帝学根本、经传之源、治水漕运、察吏之法四个问题。

  陈冕(1859—1893)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人,字冠生,原籍浙江,1875年(光绪元年、17岁)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1883年(光绪九年,25岁)癸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89年(光绪十五年,31岁)充湖南乡试考官,1893年(光绪十九年,35岁)回原籍查祖茔返京厉卒于寓郏“陈氏由科举而入仕,未大显而夭亡,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从陈冕墨迹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继承了晋唐,尤得赵字之韵。从整体看,虽拘于严整恪守法度而不失姿媚,用笔转折、顿挫,皆具法度。

@@@@@@@@@@@@@@@@@@@@@@@

徐桐,晚清大臣,1870年以后,先后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顽固守旧,嫉恶西学。1898年戊戌政变后,因不择手段攻击新党,得慈禧信任。

 

 人物简介

  徐桐(1820~1900) 清朝大臣。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1860年以前任
  

徐桐像

[1]
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同治帝登位后为其师傅。1900年,支持慈禧力举立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废光绪帝,遂被任命为溥儁的师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著有《治平宝鉴》。

徐桐之死

  徐桐有名,不在别的,而在于庚子之变中,他上吊“殉国”。《清史稿》说他“守旧,恶西学如仇”,是比较顽固的人物。他家住在东交民巷,与各国使馆相近,他就在大门口贴上“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对子,来表示自己对洋人的憎恶。他的儿子徐承煜,和他一般是守旧卫道之士,却酷爱洋人的洋烟卷,每日吞云吐雾,只是不敢让他老爹看见。

师宗宋儒

  徐桐师宗宋儒,也是讲理学的,却不如李鸿藻那么博览通达。据说他的学问也很有限,每日不离手的,是正学之士所不屑的《太上感应篇》。有一年秋天,新科举子复试,徐桐奉旨拟题,试帖诗的诗题是:“校理秘文”,将个“秘”字写成“衣”字旁,成了白字,通场二百多考生不知所本。如此不通,讲理学就有点妆点道貌了,因此不太被人看得起;慈禧太后也几次想撤他的“书房”,只因他太老,没好意思。还有一事,他对这两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海上强国,颇为不解,曾有过这样一段议论: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庚子之乱

  待到庚子之乱,瓦德西进逼京师,两宫仓皇出亡,徐桐却没能跑出去。他这时已官拜体仁阁大学士,看到满城降幡,以为奇耻大辱,本“君辱臣死”之义,命老仆在大厅正梁上结了两个绳套,唤来三儿子徐承煜,要他和自己一同殉国。他对儿子说,我是首辅,国家遭难,理当殉节。说着向儿子看几眼。徐承煜身为刑部左侍郎,哪能听不懂老爹的话就慷慨陈辞道:爹你放心,这是你一生的大事,儿子陪你上路!
  于是徐承煜将老爹扶上踏脚的骨牌凳,徐桐踮起脚,将皤然白首伸入绳套,两眼却还望着右边,是期待父子同时毕命的样子。徐承煜无奈,只好再次表态:爹,儿子一定陪你到泉下!说着更不怠慢,将垫脚的凳子一抽,成就了他老父的“大节”。他自己,却脱去二品服色的袍褂,一身短装,悄然遁去。
  但到底没能跑掉,一出巷口,就落到了日本人手里。第二年正月,和议之后,和他父亲的学生启秀一起,被朝廷斩于菜市口。对他的死,不少人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连王文韶那么一个圆滑的人,从不在背后道人短长的,也在慈禧太后面前,狠狠刻薄了他一通。这是个欺君弑父的人,这种人在中国被称为“枭獍”。“枭”为食母之鸟,“獍”为食父之兽,拿来形容徐承煜,最是贴切不过。他父亲徐桐,虽然顽固庸暗,但国难当头,能以身而殉,毕竟大节无亏;他却一边骗老父自尽,一边苟且偷生,简直就是毫无心肝!他死前,先是看日本人设宴款待,就断定将被释放,大为兴奋,待到听说第二天将被斩首,则颜色大变,口呼冤枉,一夜折腾到亮,行刑时已神智昏迷。生死关头,最见人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袁昶和许景澄,半年前就死于徐承煜之手,临刑前却都能神色安详,慷慨赴死。袁、许两位,都深通洋务,许景澄还多次出使法、德、意、奥等国,是很明习时事的人。初时,义和团起,与各国使馆冲突,廷议主战主和,吵成一团,许景澄和袁昶联名上疏,认为兵衅不可轻启,而且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有背公法。慈禧太后闻言,勃然色变,以“主和”罪将他们斩于市。袁、许之死,举国称冤,唯监斩的徐承煜,洋洋颇自得。所以到徐承煜弃市菜市口时,人都道“天道好还”,当初他监斩袁、许,何等得意,谁想到,曾几何时,当日侍侯袁许两位的刽子手,今天又来侍侯他?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荫轩汉军正蓝旗人,尚书徐泽醇之子。道光进士。末守旧派官僚。著有《治平宝鉴》。

 生平

徐桐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坐修改中卷干磨勘,罢职。

清穆宗登位后为其师傅。任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治理学,敌视西洋文化。桐厌恶与洋人为邻,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请慈禧太后下诏“无论何省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

但义和团进据北京期间,徐宅被拳民抢掠[1],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审,此时已八十岁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过虐待[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悬梁自缢。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慈禧太后处死主和五大臣[3]的监斩官,后为日军捕获,被清廷处死),埋其尸于后院。而徐家妇女由几岁至八十多岁集体自杀[2]

@@@@@@@@@@@@@@@@@@@

 

《御制劝善要言》版本:

1)清顺治12年2卷本3册,有御制序。内府刊本。包背装。

2)清道光1卷本,武英殿刊。

3)清咸丰年间重刊满汉合璧本,武英殿刊。

4)  清光绪除陈冕书.徐桐刊本外,还有李鸿章校刊本。(7行18字)

       

本书《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以及陶湘著《故宫殿版书库存目》均未见著录。陈冕敬书,徐桐敬刊,封面黄蜡笺纸宫装。应列入内府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